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docx
- 文档编号:24939715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2KB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docx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
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
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昌乐一中宣称是省内第一家“慕课学校”,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初一、高一各取两个班进行翻转课堂实验。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也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
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
甚至有的专家放言:
“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将来可能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
“慕课来袭”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慕课”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
“慕课”与“微课”的实质是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
其适用范围是什么?
“翻转课堂”会成为今后课堂改革的主流吗?
一、“慕课”翻转的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s)。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慕课”强调的是用“微视频”(微课),区别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网上教学或“空中课堂”,每段视频不超过15分钟,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分解难点,力求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的“慕课”推广者强调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翻转。
事实上“慕课”所提倡的“先学”已不是新课改意义上的“先自学”,而是“先听课”。
所谓“先学后教”,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并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再进行点拨。
而现在的“慕课”是“先听课”。
学生在家里或课外不是自学课本,而是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
学生不用自己探究,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甚至对课文的分析或对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讲得很具体,学生只用做练习题就可以了。
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
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老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翻转的是时间和地点,但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实质。
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被翻转回了接受性学习。
其实,慕课的本意是为缺课学生补课用的,而不是提倡大部分学生都用这种方式学习。
“慕课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
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慕课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风风火火,而是相对保守。
”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老师讲解。
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来解决,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
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不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老师讲。
而现在的慕课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并不知道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又回到了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推导、求证得出结论,建构知识。
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而慕课所倡导的“微视频”,虽然教师在视频中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但这种探究并不需要学生的独立动手动脑,是观看教师的“探究过程”。
更不用说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直接看问题的结论,没有耐心去看老师的推导探究过程。
二、“慕课”与“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翻转课堂”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
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的地方强调小学低段课后零作业,中学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超过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
虽然各地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减轻学生课后作业是大势所趋,这里的课后作业不仅指复习作业,也包括预习作业。
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在家自学15分钟,中小学一天6-7节课,至少要有5节新课,就需要观看75分钟的“微课”,这还不包括学生看后理解消化和做练习的时间,更不包括中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
“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也认为:
“某些慕课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普及化。
”
其实“翻转课堂”在我国已不新鲜,有些学校已开展了多年的“翻转课堂”实验,只是没有强调用“微视频”。
如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是部分翻转,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二七一教学模式”是完全翻转。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前自学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探究部分。
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基础知识,课上先检测学生自学部分,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难点部分。
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则是在课前让学生学习课本,课上主要是讨论交流、展示。
现在有的寄宿制学校声称不是让学生在家看,而是在自习课上看,好像没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学校已经大大延长了学生一天学习的时间,自习课虽然教师不讲课,但学生看老师的“微课”还是等于教师讲课,只是换了个形式和时间。
我们提倡学生预习,但不提倡“过度预习”,过度预习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不管什么教学形式,都要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为前提条件。
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成绩。
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所提出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手实践,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现在有些学校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忙自学,课上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一标多本”,一门学科一个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地用的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进度不统一,也使“慕课”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而同时运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学生,更没法实现“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的理想目标。
即使是同一版本同一进度,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教学进度进行,这样有可能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
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是“慕课”和“微课”那种统一制作的方法所做不到的。
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
“所谓名牌中学教案,在其他学校用甚至西部地区用,那么教师还有作用吗,教育还需要考虑班级情况吗?
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
”
三、把“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的学校提出:
我们不让学生在课外看“微课”,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而是在课堂上看老师课前制作的微视频,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检验这种做法的效果,笔者也观摩了一节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的高中政治课。
这节课是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老师播放了7段微视频,其中2段是补充的生活中的案例,5段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和归纳。
课前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分工录制了微视频,在课上播放的5段分析教材的微视频也是不同老师录制的,目的是分担工作量。
每个老师上课时都可以使用,做到资源共享。
上课的老师还特别强调因为录制微课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大大加重了备课的工作量。
所谓“微视频”就是“课件加旁白”,不出现老师本人的画面,一是录制简单,二是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插播“微视频”,如对基本理论的分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都是通过播放微视频来解决的。
在播放微视频的时候,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课件,听着自己讲解的声音,俨然成了旁观者。
在课后的反思和研讨会上,听课的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
“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而让学生看自己课前录制好的视频呢?
难道课前老师录制的声音比现场讲解更生动吗?
”整堂课老师像一个视频播放员,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减少了,老师在微课中的讲解也是课前预设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现场生成的。
当老师一脸麻木的站在一边听自己的录音时,整个课堂显得单调乏味。
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毫不客气的说:
“这实际上是穿上现代化外衣的接受性学习”。
讲课的老师感觉自己费力不讨好,显得有些委屈。
本来学校对于这种改革充满了希望,打算购置设备制定措施在全校推广,由于课堂效果令人失望,学校领导也只好决定“等等再说”。
现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微视频”,这种做法也值得思考:
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吗?
上海市教委的倪闽景先生认为:
“这种做法又太资源浪费——好容易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结果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的资源。
”这个观点与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不谋而合,钟教授认为:
“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
四、“慕课”及“微课”的积极作用与适用范围
我们说“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并没有忽视“慕课”和“微课”带来的积极作用。
“慕课”和“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
它首先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
目前传统课堂的小班上课,由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优秀教师所教的班有限,别的班的学生没法享受优秀教师的资源,更别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大。
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择校问题,与其说是择校,不如说是择师。
虽然优质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于薄弱学校,但家长更看重的是优质学校的师资水平。
而传统的手工式的教学方式,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教几个班的课,不可能让外班外校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优质资源。
俗话说“庄稼种不好误地一年,学生教不好误人一生”。
如何发挥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慕课”和“微课”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
通过“慕课”可以募集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课件,这些优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
2.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课堂上同样的授课时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照顾这些学生。
过去靠课堂笔记难以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现在有了微视频,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
还可以根据“慕课”提出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确实有助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3.适于家长辅导孩子。
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想辅导自己的孩子苦于不能了解教师的讲课进度和要点,也有的限于文化水平觉得辅导不了。
现在有了“微课”,家长在家也可以反复观看,首先自己明白,然后检查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就方便多了。
甚至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上班的地铁上或中午休息时间下载观看老师的微视频,提前学习,回家辅导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
4.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过后不复习也会遗忘,而学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观看老师的微视频,会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会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提高复习的效果。
所以老师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参考。
5.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
有些学生因病因事缺课,过后找老师补课,一是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及时给学生补课,二是老师补课时也不会完全像在课堂上讲课那么具体。
如果有了“微视频”,学生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老师的“微课”自学,及时补上所缺的课程,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
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携带方便,都能实现这种移动学习。
6.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
中小学生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一般老师都会布置一些预习和复习作业。
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事先录制一些“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当然,用于预习的视频要区别于教师讲课的视频,不然又变成了“先教后练”的接受性学习。
总之,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8期 作者: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秋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慕课微课 翻转 课堂 实质 及其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