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4931002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154.22KB
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
第一章总论
1.1概要
项目名称: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生产项目
项目单位:
某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
某县
项目负责人:
刘某
企业性质:
民营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期限:
建设期2年
1.2建设规模与内容
建设规模:
建设地道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建设300亩中药材科技示范育苗基地;建设年生产中药饮片2000吨,中药新产品2400万盒的中药厂一座;建设一个中药新产品研发中心。
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
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加工车间3000㎡,中药制剂车间2000㎡,原料库4000㎡,成品库1500㎡,综合办公楼(包括职工宿舍食堂)1500㎡,质检与研发中心400㎡,晾晒场3000㎡,锅炉房300㎡,其他辅助工程(包括材料库、机修间、配电室、水泵房、磅房、门卫等)300㎡。
(2)仪器设备购置:
包括先进中成药成套生产线一套,中药饮片成套生产设备4套,以及其他配套设备。
(3)基地建设:
对全县现有的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按照GAP标准进行规范化改造建设,新发展标准化基地4万亩,建设300亩新技术试验与标准化示范基地。
1.3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4750.1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976.14万元,流动资金1807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4469.41万元;建设期利息304.59万元。
资金来源:
企业自筹资金6750.74万元,申请银行贷款500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资金3000万元。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综合指标表
项目
指标
单位
备注
技术指标
生产规模
中药饮片
2000
吨
中药新产品
2400
万盒
占地面积
60000
m2
建筑面积
13000
m2
项目总定员
296
人
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
14750.14
万元
资本金(自有资金)
6750.74
万元
45.77%
申请银行贷款
5000
万元
申请国家资金
3000
万元
建设期利息
304.59
万元
建设投资
9976.14
万元
流动资金
1807
万元/年
年销售收入
54428.25
万元/年
达产年
销售税金及附加
7641.73
万元/年
达产年
所得税
2442.19
达产年
年总成本费用
37017.76
万元/年
达产年
年利税总额
9768.76
万元/年
达产年
年折旧与摊销费
976.67
万元/年
达产年
年经营成本
36041.10
万元/年
达产年
年税后利润
7326.57
万元/年
达产年
静态指标
投资利税率
45.82%
税前
投资利润率
34.36%
投资回收期
4.2
年(含建设期)
税前
动态指标
财务内部收益率
40.43%
税前
项目财务净现值(增量投资)
19187.4
万元
税前
不确定分析
盈亏平衡点
6.12%
按达产年计算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工作范围
1.5.1编制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
(2)甘肃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0年)
(3)甘肃省建设工程其它费用暂行标准
(4)国家发改委编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原农业部综合计划司、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著的《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
(6)《中国药典》2005版标准
(7)世界卫生组织GMP、GAP标准
(8)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
(9)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5.2工作范围
论证项目的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进行市场预测;论证项目建设条件,落实资源、原材料、燃料的来源和供应条件;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技术路线;确定环境保护方案;落实企业组织和实施进度方案;估算工程投资、资金筹措和财务评价,进行效益分析。
1.6项目带动能力及辐射范围
项目生产基地建设可带动整个某县,可辐射甘西北其他县以及大同、内蒙等地。
中药饮片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可带动整个甘肃省的中药产业发展。
1.7综合评价和结论
1.7.1综合评价
该项目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经营风险较小,建设方案科学,经营模式合理,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对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实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7.2可行性研究结论
(1)本项目的产业方向和产品方向符合我国重点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有利于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符合我省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可大幅提高种植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2)项目通过产地深加工,能够有效控制质量,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实现原料就地转化,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使项目更具有稳定性和市场竞争能力,减小市场风险。
特别是有着自主知识产权,有着独特疗效的中药新配方产品,必定会形成很大的市场需求。
(3)产品定位准确,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先进成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平均投资利税率、投资回收期、借款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均优于同行业基准,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经综合分析研究,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利国利民,该项目建设具有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提出背景
医药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国际化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产业以年均8%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
我国医药科技及其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近18%,是我国工业部门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药产业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其优势不仅在于有博大深远的中医药理论和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及人才资源,而且更在于国内外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国家强大的政策支持。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发展观,注重生活质量的世界新消费观,重视整体医疗和自我免疫力的世界医疗保健观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
我国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临床疗效,符合“绿色概念”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正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人民所认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药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医药与保健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
随着产业化、市场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中药产业已由过去的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综合型产业。
在现代中药产业链中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四大方面,其中以中药材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农业是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以中药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工业是推进和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中药产业的主导力量和发展方向;而四者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更会使中药产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和全国重要的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常用中药材中至少有5到6种中药材的40%以上来源于甘肃。
近几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和多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计划用5年时间,按照“科学规划、集中资源、重点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将中医药行业做成甘肃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医药界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甘肃省已形成6大医药产业集群,医药工业企业发展为126家,10万亩中药材种植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某县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非常适宜大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以及中药深加工产业,生产的中药材以其优良的品质得到了全国诸多知名中药企业的高度认可,近几年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并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也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更是将中药材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并作为“五大高效园艺增收工程”之一加以重点扶持。
2.2我国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产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今日的中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传统行业,新兴产业”,总的趋势是向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中药产业规模已达每年2500亿元以上,占国内医药市场的4成以上。
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目前全国经营的药材品种约1200余种,其中野生药材约1000余种(占80%),栽培药材200多种(占20%),中国的中草药材种植面积每年约34万公顷左右,最高年份达45万公顷,年产量约35万吨。
中药材年收购品种约1000多种,收购量达到60多万吨,收购金额约60亿元,人工培育的中药材占总量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随着GAP的推进,中药材种植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而且从基源到栽培、植保、收储以及药材质量标准上,逐步走向规范化。
中药工业发展方面,目前全国中药企业已近1500家,产值已突破千亿元,而且从生产手段、生产方式、生产环境、生产管理到成品包装、剂型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近几年在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带动了整体产业的提升。
据2008年统计,我国已有9000余个中成药品种,剂型也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的40多种。
新药的申报也己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数量逐年上升。
从技术力量看,全国有中医综合医院2400多所,中医专科医院400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30多所,独立的医药科研机构90多所,以及近200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拥有中医执业医师30多万,执业中药师20多万,这些机构与人员成为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生力军。
虽然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表现在中药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制约产业整体的科学发展。
小农经济农业与现代化中药工业的不协调;中药饮片业的滞后与中药材中的中成药业现代化的不协调。
另一方面就是产业水平仍然不高,栽培繁育生产管理粗放,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药材单产低,质量不稳定,差异大。
中药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弱,品牌意识不强。
中成药产品标准体系、工艺技术规范很不健全,推广GMP的政策与资金不配套,投资与需求矛盾突出。
饮片炮制工艺落后,有效成份流失,饮片质量下降,中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2.2.2甘肃省中药产业现状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地理空间和自然条件,造就了甘肃门类齐全、种类繁多的中药材资源。
中药材有2000种之多,省内共发现中药材1116种,蕴藏量达1.88亿公斤。
甘肃省是“北药”的主产区,是国内公认的地道中药材主产地,主要地道药材品种有30个品种,大宗种植品种有近20个品种,在国家60个战略性重点中药材品种中,甘肃省就占有7个,其中党参、黄芪、连翘、冬花、黄芩五种中药材产量就均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且药材活性成分含量高、有害污染物(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低。
甘肃以其丰富而独特的中药材资源,同安徽、四川、东北三省同处于中药资源大省行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优化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2001年省人大审议通过《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成为我省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甘肃中药现代化领导小组。
2006年《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医药行业列入具有甘肃优势的七大产业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中医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政府名义通过土地转包、土地租赁、企业承包、项目承包等形式支持当地中药材发展。
我省还明确提出今后将建成若干中药提取物加工基地,实行中药标准提取物产业化生产,建成若干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的战略构想,给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6万亩,成为7个中药品种的重要原料基地,并通过多种方式,发展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如北京同仁堂在陵川建设党参GAP基地3000亩;甘肃金甲药业有限公司建设连翘规范化种植基地5000亩;左权全县中药材种植3.51万亩,甘城市华草药业有限公司建成5万亩的山茱萸基地,某县某某实业有限公司建起党参、黄芩等GAP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并计划带动全县发展药材种植6万亩。
在中药生产上,已形成大同、太原、甘中、长治、运城、侯马等以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有丁桂儿脐贴、药用空心胶丸等销售超亿元的品种5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品种已达41个,单品种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已达59个,太行牌清开灵、丁桂儿脐贴、龟龄集、定坤丹等中药品牌产品在市场产生很大影响。
目前全省还成立中医药研发机构9个、企业研发中心18个。
2.3中药产业发展的机遇
作为我国的民族瑰宝和传统优势产业,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
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如今,新医改政策出台将使我国中药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从去年4月6日的新医改到5月7日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国家对于中药产业的政策倾斜让中药企业如沐春风。
新医改和《意见》的发布对中药企业有很大的利好影响,它不但表明政府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
2.3.1新医改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我国将投入8500亿元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五项医改重点工作,医改不仅体现出国家花大力气进行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决心,也将对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几年,我国的医药市场将继续扩容,国家基本药物将会作为制度推行,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将继续加大,而创新将继续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
这些势必给中药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3.2国家政策倾斜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各项中药产业支持政策都提出了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并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将中医药推向世界。
它不但表明政府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的这些政策对中药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受这些政策的影响,我国中药生产企业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而有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的中药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从而促使整个中药生产企业业绩的提升。
2.3.3基本药物出台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出台后,基本药物目录里面有一半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而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将来全部要在基层机构配备使用,大医院也要作为首选,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会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明显高于其他的药品,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来新医改里面中医、中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1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我省中药产业全面发展
虽然甘肃中药品种和原料药产量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省的中药产业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
地道药材仍然以农民自发的散户种植为主,缺乏规模,品牌意识不强,质量标准水平不高,产出的中药材无论是规模、品种、质量、市场供应能力等都难以尽如人意,不能反映我省地道药材的产业优势。
相反周边如内蒙、河北、甘肃等省,却后来居上,在“北药”领域攻城略地,异军突起,对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在中药材深加工方面,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深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科技投入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低,而且在国内中药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同时在知识产权、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等方面同国内许多先进省市存在着很大差距,与中药材传统优势省的背景很不相称。
甘肃的中药业也是资源输出型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甘肃产的中草药超过80%的份额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批发市场异地销售,只有不足20%左右中药被省内中药厂消化,省内至今也没有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中药材批发配送的集散地。
虽然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储备和生产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大胆的发展思路、科学长远的整体规划、高效有序的组织引导和有力的政策扶持,我省至今没能形成大规模的中药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及自己的产地销售网络,甘肃中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项目通过建立优势地道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中药产品的研发,扩大深加工规模,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中药原料及中成药的产地销售网络,盘活市场资源,全面推动我省中药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重树甘肃道地“甘药”名牌,提高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
2.4.2项目实施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当前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我省而言,无论从农业还是工业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结构性调整,而调整的目标是能够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布局更加合理,效益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在具备优势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并以甘肃地道药材为基础,利用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和现代中药加工技术进行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直接推动我省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和中药商业的一体化发展,加速中药产业现代化,还能够为我省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总体经济的提升提供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一个直接有效地途径,开辟新的经济产业链,推动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某县是传统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依然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甘西北粗放式传统农业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效益长期低水平徘徊,农业效益的提高缺乏后劲,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紧迫。
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与深加工,可有效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高效型的转变,使农业结构更趋于多元化、合理化,从而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2.4.3项目实施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某县地处甘西北腹地,县境内地下资源贫乏,地上资源相对丰富,森林草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良好,是甘西北首个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尤其野生中药材生长面积广,品种多,储量大,品质良好,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县总面积20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荒山荒坡面积70万亩,广阔的土地资源为该区域进行规模化、低成本的中药材种植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质好,生产的中药材品质好,等级高,市场看好,这为中药材在产业化开发中从占领市场、树立品牌、保证效益等诸方面提供了先决条件。
由于野生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使得某县中药材的野生采摘和人工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大群众对中药材接受和认识程度较高,目前县内就有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初级加工企业数家,又有一所拥有一批中医药专家的中医院,这些为中药产业从种植、新产品研发和组织市场销售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4.4项目实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西北高寒地区的某县,虽然土地面积广阔,但由于地理气候特征、经济基础、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沿袭着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习惯,耕作粗放,传统农作物单产低,效益差,广大农民虽然勤于耕耘,但收入微薄,是全国50个重点贫困县之一。
某县总人口10.8万人,农业人口8.9万人,而县域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农业县。
因此如何通过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某县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从1995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某县实施7年定点扶贫,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决定在某建立全国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某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把发展中药材生产、建设中药材基地作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来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中药材种植是符合当地发展的,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农民尽快脱贫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药材种植重点乡仅种植中药材一项,农民平均年增加收入2000余元,平川地区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比传统农作物高出3倍之多,丘陵区的经济效益也高于传统农作物近2倍。
“要想富,种药材”已成为某广大干部和农民的共识。
当前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普遍形势下,进一步重视和加快中药材发展,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化水平,对于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有着重大意义和巨大的作用。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3.1概况
世界上有四大传统医药体系:
中国、埃及、罗马、印度。
随着历史的变迁,后三个传统医学体系均已消亡,唯有我国的中医药体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仅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为繁衍不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健康的保障,而且正在大步走向世界。
甚至有人这样说,在科学领域内,我国在世界上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疗保健有了更高更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中医药以其治疗某些疑难病、老年病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专长,以及简、便、验、廉的特色,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且在“回归自然”的浪潮中独领风骚。
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全球医药市场总容量为2500亿美元,其中80%的市场份额都被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制药集团所垄断。
这80%份额绝大部分都是合成药,也就是说,还有一个“第二战场”,即以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为主体的国际市场,其容量约为400亿美元。
因此,如果我们能凭借我国中草药传统优势,加大投入,研制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中药和第三代保健品,就能在“第二战场”形成我国优势地位。
中药产业是我国最有可能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领域,随着中医药的对外传播,世界对中医药了解的加深,再加上国际上“回归大自然”,采用天然药物潮流的影响,欧美国家对中医、中药的谨慎态度正在变得宽松,中医、中药合法化的国家不断增多,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将越走越快。
3.2中药国际市场分析
新世纪的中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的增多,预防保健需求的增长,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为中药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政府与产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中药出口贸易迅速攀升,为世界医药市场展现了一个耀眼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热”从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信赖天然药物及天然药物制剂。
天然药物原料、天然药物提取物的市场开发,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材 GAP 标准化 生产基地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