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部分.docx
- 文档编号:24929113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32KB
中考化学部分.docx
《中考化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部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宁波)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有关防灾减灾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矿矿井内严禁烟火 B.地震发生时,尽量选择往室内躲避 C.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D.保护植被、植树造林,能减缓沙尘暴的发生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燃烧和爆炸实验。
分析:
A、根据煤矿矿井内有瓦斯等可燃物考虑;B、根据防震的方法考虑;C、根据人工降雨的好处考虑;D、根据沙尘暴的形成原因考虑本题.
解答:
解:
A、煤矿矿井内有瓦斯等可燃物,点燃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煤矿矿井内严禁烟火,故A说法正确;
B、地震发生时,尽量选择往室外宽阔的地方躲避,故B说法错误;
C、通过人工降雨可以使庄稼获得水分,能缓解旱情,故C说法正确;
D、沙尘暴是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植被减少造成的,所以保护植被、植树造林,能减缓沙尘暴的发生,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瓦斯的可燃性,了解防震的方法;知道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2.(2012•宁波)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天平称食盐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过滤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
A、称量药品要用托盘天平,托盘天平使用中要特别注意“左物右码”;
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实验室制取气体前一定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的操作为:
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看是否出现气泡;
D、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较多,可总结为:
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面低于滤纸边远、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烧杯尖嘴靠在玻璃榜上、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中间、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
解答:
解:
A、药品和砝码放反了,并且没有放纸片,称量食盐时要在天平中垫纸片,防止污染天平,因此A答案不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不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因此B答案不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一般为:
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看是否出现气泡,因此C答案正确;
D、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图示中没用玻璃棒导流、漏斗下端没有靠在烧杯的内壁上,因此D答案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重点考查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等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了然于胸.
3.(2012•宁波)小科看到妈妈炒的一盘紫色高丽菜(一种紫色的卷心菜)的菜汁呈紫色,后来因为掺了醋变成了红色,在洗盘子时遇到碱性洗涤剂变成黄绿色.下列也能使紫色高丽菜汁呈现在黄绿色的物质是( )
A.柠檬汁 B.雪碧 C.食盐水 D.肥皂水
考点: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依据紫色高丽菜汁遇到碱性洗涤剂变成黄绿色可知:
要想使紫色高丽菜汁呈现在黄绿色的物质必然显碱性,然后依据pH>7的溶液显碱性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
解:
依据题干叙述可知紫色高丽菜汁遇酸性溶液(醋酸是酸性溶液)变红,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黄绿色,所以要想使紫色高丽菜汁呈现黄绿色的物质应该显碱性,因为pH>7的溶液显碱性、pH<7呈酸性、pH=7呈中性,据选项物质的pH图表可知:
肥皂水pH>7,柠檬汁、雪碧pH<7显酸性,食盐水pH=7呈中性.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与酸碱指示剂相关的考查题,依据题干结合学过的有关的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即可顺利解题.
4.(2012•宁波)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
1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该反应是单质与单质生成化合物的化合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分子个数确定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
解答:
解:
A、据图可知,该反应是单质与单质生成化合物的化合反应,故A正确;
B、该反应生成的是化合物,没有单质生成,反应后的单质是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分子,故B错误;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C错误;
D、据图可知,由白色圆圈构成的分子反应后有剩余,故只有两个分子参加了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
1,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观模拟图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5.(2012•宁波)常温下,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到氨气 B.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多余的氨气可排放到大气中 D.实验室制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双氧水制氧气相同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分析:
根据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考虑收集装置,并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解答:
解:
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正确;
B、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碱性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错误;
C、氨气有刺激性恶臭气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应净化处理,故错误;
D、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属于“固体加热型”,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二者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不同;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对装置的选取方法和氨气的性质进行了考查,明确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才能正确解答,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考查.
6.(2012•宁波)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故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分析:
A、根据饱和溶液的含义进行解答;
B、根据向新鲜的萝卜中加饱和的食盐水,饱和食盐水会将萝卜中的水分吸收进行解答;
C、根据向新鲜的萝卜中加饱和的食盐水,饱和食盐水会将萝卜中的水分吸收但不一定全部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进行解答;
D、根据向新鲜的萝卜中加饱和的食盐水,饱和食盐水会将萝卜中的水分吸收,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饱和溶液的含义可知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向新鲜的萝卜中加饱和的食盐水,饱和食盐水会将萝卜中的水分吸收,所以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故B正确;
C、向新鲜的萝卜中加饱和的食盐水,饱和食盐水会将萝卜中的水分吸收但不一定全部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故C错误;
D、向新鲜的萝卜中加饱和的食盐水,饱和食盐水会将萝卜中的水分吸收,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然后结合溶液的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
7.(2012•宁波)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
A氯化钠固体(碳酸钠)稀盐酸蒸发结晶
B氯化铜溶液(氯化锌)金属铜过滤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D二氧化锰粉末(碳粉)水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气体,再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即可,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
B、铜的活动性比锌弱,铜和氯化锌溶液不反应,不能用铜除去氯化锌,故选项所采取的除杂试剂错误.
C、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除杂试剂错误.
D、二氧化锰粉末和碳粉均难溶于水,不能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选项所采取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简答题(每空2分)
8.(2012•宁波)今年5月,广州某果蔬批发市场捡出来来自某地的“甲醛白菜”(喷洒甲醛溶液保鲜的大白菜).甲醛(HCHO)有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引起蛋白质变性.新课标第一网
(1)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这些属于甲醛的 物理 性质.
(2)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根据以上信息,食用白菜前应减少可能由甲醛带来的危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用水多次冲洗(或食用时加入醋,使醋与甲醛发生反应) .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1)根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考虑;
(2)只要能减少甲醛的含量即可.
解答:
解:
(1)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气味、状态和溶解性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只要能减少甲醛的含量即可:
用水多次冲洗(或食用时加入醋,使醋与甲醛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
(1)物理
(2)用水多次冲洗(或食用时加入醋,使醋与甲醛发生反应)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提出合理的建议,只要能减少甲醛的含量就行.
9.(2012•宁波)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的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单质Ⅰ为红色固体,氧化物Ⅰ和单质Ⅲ均为黑色固体,氧化物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1)反应①中 CuO (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
(2)氧化物Ⅱ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 毒 性,对人体有危害.
(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CO2+C2C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
本题给的图好像很复杂的样子,其实就是涉及6种物质,所以不要被先入为主吓倒.单质I为红色固体,在红色物质中只有铜是单质固体.而氧化物I和单质III均为黑色固体,黑色单质应该是碳,而黑色氧化物且能对应金属铜的只能为氧化铜.而氧化物III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氧化物III为二氧化碳.
解答:
解:
由于氧化物III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氧化物III为二氧化碳.而氧化物II和单质II点燃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单质II一定是氧气,而氧化物II一定为一氧化碳.同时单质II(已经确定为氧气)和单质III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氧化物III),所以单质III为碳.氧化物III(二氧化碳)和单质III(碳)也能在高温的情况下生成氧化物II(一氧化碳).氧化物I和氧化物II(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I(红色固体)和氧化物III(二氧化碳),所以单质I为铜,而氧化物I为氧化铜,黑色固体.这样就符合所有的限制条件.结论为:
(1)在反应①中CuO+COCu+CO2.在反应中CuO失去氧,做氧化剂,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2)氧化物II为一氧化碳,在给定的转化中,在反应①体现的是还原性(反应为CuO+COCu+CO2),在②中体现的可燃性(反应为2CO+O22CO2).所以没有涉及到的为毒性,危害人类健康.
(3)反应④是二氧化碳字高温下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为:
CO2+C2CO.
故答案为:
(1)CuO;
(2)毒;
(3)CO2+C2CO.
点评:
熟悉常见物质的特征性颜色和特征性反应,这样就很容易突破物质推断题,另外推断题只要沿着线索慢慢找,往往很容易,而不要被表面的繁杂而迷惑.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
10.(2012•宁波)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小科同学发现生成物中有少量黑色固体.黑色固体是镁和什么物质反应所产生的?
他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
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氮气反应的产物;
猜想二:
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为了验证上述两个猜想,小科设想:
(1)让空气通过A、B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2)用C瓶收集通过A、B装置后的气体,并加入足量的红磷燃烧;待C瓶冷却后,再把点燃的镁带放入C瓶中.
经过思考发现,由于收集气体时相关气体的密度差异及C瓶冷却后瓶内外的气压差异,达不到预期效果.
于是,他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这种气体,观察到镁带在该气体中燃烧并有淡黄色的固体产生;然后用D瓶收集一瓶 二氧化碳 气体,把点燃的镁带放入D瓶中,观察到镁带在D瓶也能燃烧,同时有白色和黑色固体生成.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
猜想 二 正确.同时,他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反应,所以该装置是用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小科是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猜想的正确性,并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
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反应,所以该装置是用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小科是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猜想的正确性,分析题意可知:
通过A装置除去二氧化碳,通过B除去水蒸气,加入足量的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所以第一种方法是为了得到氮气;因此,另一种方法是将镁带放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由题目所给信息:
镁带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白色和黑色固体,所以,猜想二正确;
由实验可知:
镁带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能燃烧,所以物质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二;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合理均可).
点评:
本题通过对比实验对物质的燃烧及其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分析信息、结合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计算题
11.(2012•宁波)2011年9月12日,中国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青蒿素由 三 种元素组成;
(2)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0:
11:
40 .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分析:
(1)根据青蒿素的化学式可判断其元素组成;
(2)青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的比.
解答:
解:
(1)根据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可知,它含有C、H、O三种元素;
(2)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5):
(1×22):
(16×5)=90:
11:
40.
故答案为:
(1)三
(2)90:
11:
4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能力,根据化学式结合选项内容计算出结果.
12.(2012•宁波)实验室中有一样品,已知是由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组成.小科把样品均分成两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
将其中一份样品加入过量盐酸得到溶液A;
步骤二:
将另一份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得到粉末B;
步骤三:
将溶液A、粉末B混合,结果产生无色气体0.5克,并得到不溶于物32克和不含Cu2+的强酸性溶液.
(1)溶液A的溶质中,除生成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外,还含有 HCl ;
(2)计算原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
(3)计算粉末B中铁的质量;
(4)原样品中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多少?
考点: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分析:
(1)根据步骤一中加入的盐酸是过量的,可以作出判断;
(2)由于铁比铜活泼,可以和铜盐反应,而步骤三中得到的是不含Cu2+的强酸性溶液,可以判断32g不溶物全部为铜,可以据此解答;
(3)两份中含有铜的质量为32g,那么一份中含有铜的质量为16g,而该铜为铁和氯化铜反应后得到的,可以据此结合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求算;
(4)根据铁元素的质量守恒可以求算出氧化亚铁的质量,结合
(2)的解答可以完成解答.
解答:
解:
(1)步骤一中加入的盐酸是过量的,所以在反应后的溶液中还含有HCl;
(2)由于铁比铜活泼,可以和铜盐反应,而步骤三中得到的是不含Cu2+的强酸性溶液,说明铜已全部被铁置换出,而铁不能存在于强酸性的溶液中,从而可以判断32g不溶物全部为铜,根据铜元素的质量守恒,即氧化铜中的铜元素和反应后生成的铜的质量相等,可得:
32g÷×100%=40g;
答:
原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40g.
(3)设与盐酸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x,与氯化铜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y,
其中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
32g÷2=16g
Fe+2HCl═FeCl2+H2↑Fe+CuCl2═FeCl2+Cu
5625664
x0.5gy16g
==
解得:
x=14g解得:
y=14g
所以生成铁的质量为:
14g+14g=28g
答:
粉末B中铁粉的质量为28g.
(4)根据铁元素的质量守恒可以求算出氧化亚铁的质量,B中含铁粉的质量为28g,即铁元素的质量为28g,则两份中含有的铁元素的质量为56g
56g÷×100%=72g;
72g:
40g=9:
5;
答:
原样品中氧化亚铁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9:
5.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不纯物质的质量与纯物质的质量的相互转化方法,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联系着生产、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