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4921785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73MB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中主要的天体类型:
_______、________、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二、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1、总星系—星系—恒星系统—行星系统
2、_______系
_______系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_____系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
三、
太阳系主要成员:
____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八大行星巨行星:
____星、____星
______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卫星、小天体(小行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
小行星带在____星和_____星之间。
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
______性、______性、______性
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行星___________
2、地表温度适中,有________存在——日地距离适中
3、大气层的存在,引力的适中——地球_______、_______适中
4、______稳定、温度变化适中——太阳稳定,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源源不断的以_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中放射能量,这种方式被称为太阳辐射。
二、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太阳为地球提供__和__,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
2、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我国太阳能辐射高值中心在_________,低值中心在__________。
三、太阳外部大气层由内而外分为:
_______层、色球层、日冕层
四、太阳辐射按波长可分为:
_______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红外区、紫外区。
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黑子—发生在______层—与地球上的_____变化有一定联系,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反常气候增加,与某些地区的降水存在相关性。
2、太阳耀斑—发生在______层—耀斑爆发时发射强烈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________________甚至中断。
3、太阳风—发生在_______层—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点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______现象,在两极会出现_______现象。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为0外,全球都是_____度每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______
3、地球自转方向:
自____向____,北_____南_____
4、地球自转周期:
太阳日,恒星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______更替:
自转周期适中,调节地表温度,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2、地方时:
东早西晚,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15经度,时区中央经线是15的倍数,东加西减
3、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_____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越往两极地转偏向力越大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目前度数为________
地球公转示意图
3月21日
近日点
1月初
12月22日
6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9月23日
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圆的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之上,每年1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7月初处于远日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2326N
赤道0
2326S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公式H=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所求地纬度)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上全年昼夜_____,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___点,昏线是____点
2、太阳直射点在___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里出现极昼;夏至日时,北半球昼长最____,极昼范围最____;南半球正好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_____;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长变长
三、四季的划分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
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四、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因_______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而出现的两个不连续面划分的。
地球内部圈层
不连续界面
深度
主要特点
地壳
(软流层)
平均厚度17千米
横、纵波通过;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
地震波传播速度平缓增加;铁、镍成分增加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横波消失、纵波减缓;铁、镍组成
内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
_______圈、_______圈、________圈。
大气圈和水圈分布在地球表层,是_________的圈层。
水圈的主体是_________,淡水只占___%。
低层大气由__________、______和悬浮在大气中的____________组成。
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所构成的圈层。
2.相互关系:
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
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软流层)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分层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平均上升100米,气温下降____℃;②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热量直接来自地面,水汽、二氧化碳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降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易形成云致雨
平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
②水平运动,利于高空飞行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
高层大气
密度小,存在电离层
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1.能量来源:
_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
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_______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作用。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
被吸收的太阳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被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与生物体内。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释放_________,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的_________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________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______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_____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______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_______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___________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云层、尘埃,水汽,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
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大气在对_______起削弱作用和对_____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知识拓展:
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
因而,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
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
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近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空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3、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处气压越低。
4、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①山谷风
2
海陆风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交通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气流上升,郊区下沉,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1)极地高压带、赤道低压带的形成过程:
冷——气流_________——近地面高压带;热——气流________——近地面低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重力作用——气流_______——近地面高压带;暖气团爬升——气流______—近地面低压带
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而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夏季,陆地气温较____,在印度附近形成印度低压也叫___________。
海洋上存在副热带高压,及夏季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____________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0°——10°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和______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_________
10°——23°26′
热带沙漠气候
受___________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____________
23°26′——30°
地中海气候
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________冬季温和________
30°——40°的
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控制
全年____________
40°——60°的
大陆西岸
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_________,东南风
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
我国北方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
冬季_________,西北风
我国南方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全年高温,雨季多雨
印度,东南亚
锋面
锋面
概念
表示方法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刮风、降温天气。
气压、气温、天气转晴。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后)
气压、气温、天气转晴。
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
垂直方向
水平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气旋
北南
反气旋
北南
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一、水的分类:
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生物水
二、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海陆间循环环节:
1、蒸发2、水汽输送3、降水4、地表径流5、地下径流
9、下渗6、降水7、地表水蒸发8、植物蒸腾
三、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通过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第二、水作为纽带,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交换
第三、通过水循环,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使各地之间的干湿冷热差异大大减少
第四,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四、水循环的成因:
1、水在常温和常压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
2、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洋流
一、概念、形成和分类
1、概念:
洋流又叫__________,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成因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例:
(1)在赤道附近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形成自东向西的赤道洋流,北半球的是____________暖流,南半球的是_____________暖流。
(2)西风带形成的洋流持续向东流,北半球中纬度内有___________暖流和______________暖流,南半球中纬度内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极地东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有北太平洋的_____________ 北大西洋的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南半球的 _____________
(4)北印度洋的洋流按成因属 _____________ 冬季是___ 时针旋转,夏季是_____时针旋转。
(5)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流向为 _____________
(6)著名的补偿流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
暖流 _____________ ,寒流_____________ 。
暖流使气候类型分布向 _____ 纬度 突出,寒流使气候类型分布向______纬度突出。
(2)对海洋生物:
在有__________ 流或 _____________ 交汇的地方,易形成较大的渔场。
世界著名渔场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对航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季风洋流:
在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高原。
流水的堆积地貌:
河口附近,山前。
风力的侵蚀地貌: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甲、乙、丙、丁、
①、2、34、
(4):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
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
(5)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4)板块构造:
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5)断层: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
(1)地理环境是由、、、、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循环、循环、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相互、相互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5)植树种草可以、、、。
2、
(1)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更替方向
备注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纬度较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纬度较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高度
方向
与向高纬的水平带谱相似
(2)垂直分异规律与分异规律较相似,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