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调整与结构.docx
- 文档编号:24914260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33KB
中国经济的调整与结构.docx
《中国经济的调整与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的调整与结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的调整与结构
"中国经济已走入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各种变化不可能不反映到中国经济上来。
我们在实行政策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走势,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即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那么,未来5年,国际经济走势究竟将如何?
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国际经济环境?
这是一个个沉甸甸的话题,但又是我们必须尽量预测的话题。
为此,本报今日刊登"中国如何应战世界经济困局"系列文章,希望藉此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思维的广角。
国际贸易环境:
在动荡中前进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室主任刘旭
综观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外贸总量仍将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保持快速增长。
不过,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外贸出口成本,从而促使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向缩减方向发展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利因素
外部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国际贸易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速。
据IMF预测,到2012年前,全球贸易增速将超过6%,未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扩大我国的外部需求。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仍将持续,国际分工将更为精细未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过程将持续一段时间,国际分工将更为精细。
多边和双边贸易体系将继续扩大未来WTO将继续推动有关谈判,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WTO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还将进一步降低。
区域性的双边和多边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继续。
随着中国参与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多,将更多地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扩大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
不利因素
全球经济的增长面临不确定性一是国际政治变化、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因素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稳定。
二是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三是石油价格在高位运行,将继续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四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内部金融市场波动可能迅速扩散到全球市场。
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虽然总体上贸易保护主义将有所削弱,但针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加强。
美国、欧盟等与我国逆差最大的经济体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还将不断出现,摩擦形式更加复杂。
对策建议
转变外贸发展的观念一是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的外贸发展指导思想应向进出口创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转变,在转变到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树立实现贸易基本平衡的目标。
二是以前认为国内能够生产、有资源,就不需要进口的观念发生转变。
在能源和重要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是否需要进口或国产的决策,要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加快优化贸易结构需要加快建立内生性外贸增长方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考虑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贸易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还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
在吸收外资先进技术的同时,重点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体系建设,主要包括4个方面:
建立我国高技术研发能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建立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在引进大量国外传统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促进我国自主开发的能力与体系建设;出于国际竞争考虑,必须通过自身研发来取得谈判主动权的领域方面,也要积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
制定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探索建立3种协调机制:
进口协调机制,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产品;出口协调机制,主要是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产品;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
要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如设立敏感产品的临时调节税。
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体系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通盘规划构建贸易促进体系。
一是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建立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贸易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
二是大力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外经贸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和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多元经营主体结构。
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
增大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益摩擦的可能性我国低水平、同质化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国际市场容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国出口不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形成竞争,而且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就业部门也形成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贸易秩序造成影响,增大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益摩擦的可能性。
国内资源无法支撑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我国重要资源总体储量不足,而且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
目前,我国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性已相当突出,国家经济安全极易受制于人。
由于我国对许多重要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决定权不具备发言权,国内企业对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变动更为敏感。
外贸增长的效益低下使我国蒙受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损失
我国出口的产品是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这些产品大都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市场上供大于求,这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产品出口效益很低。
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了非中性的、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政策,这些政策扭曲了要素价格,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客观上把本该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送往国外,造成了大量的福利输出。
出口产品中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比重过低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越来越大,但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组装。
即使我国有一些机电产品出口属于中高端产品,但自主核心技术仍太少,主要依靠加工贸易方式。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优势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日、韩等跨国资本明显加快了来华投资的速度。
目前,由发达国家研发并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技术制造,周边经济体提供代工、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国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加工组装,最终产品外销欧美市场的国际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未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对一些新机遇:
一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
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
二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强劲需求的带动下,跨国资本和服务来华投资的构成将发生明显变化。
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
从目前趋势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中国的主要都市,并加快了本地化进程。
三是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未来5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后台服务将外包给境外低成本中心;另一方面,国际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将随着各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服务体系。
我们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新优势。
一是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技术含量高,有些会涉及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
为此,首先应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和组织领域里充分开放竞争。
其次应切实落实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优先对内资开放的原则,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竞争平台。
再次应像加入世贸组织时那样,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清理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断用新的扭曲替代旧的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二是创新激励,引导企业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主研发和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国际营销渠道建设中去。
应吸取我国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的经验教训,避免在与外资合资试图学习管理和技术时,我国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
此外,应吸取纺织企业在开放中陷入贸易摩擦泥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以自律为基础的出口协调机制,对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发展是重要的条件。
三是合作互动,要鼓励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合作互动,鼓励内资经济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提供配套,鼓励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培育新竞争优势。
目前,营造招商引资的小投资环境,包括新出台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高新区等,都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参与、配套和合作。
因此,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上来,建立一套不需要通过审批,有明确规范的政策认定标准和机制。
四是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呈现衰势时,里根时期所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体制软环境,10年后,这套政策为美国带来了IT革命和创新激励。
因此,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是应更加规范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创新激励机制。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储蓄和投资活动已超过一国的界限。
在这种新形势下,应创造更有弹性和灵活性,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更加开放和抵御风险的投融资体系。
六是应更加充分地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
要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是法治的基础。
同时,应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立自己的标准,过高的标准和承诺将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守住最后一道"金融防火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
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贷危机,让美国这个世界经济引擎"很受伤"。
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也未能幸免,虽然增长前景要好于美国,但结构性改革的滞后还是给其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
在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迭创新高。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下滑与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现象并存,这预示着全球经济可能继上世纪70年代之后,再次陷入滞胀的局面
两大机遇可期
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将给中国带来两大机遇。
一是导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二是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人民币很可能成长为重要的区域货币。
迄今为止,虽然国际环境波谲云诡,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30年来却一直保持了年均8%的GDP增长率。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周期与全球经济周期是不同步的。
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内能够继续维持年均10%的增长,这将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一方面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仍在不断上升,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在未来的跨境流动规模将会不断增加,境外居民对人民币的交易、保值和投资需求不断上升,从而造成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加快。
人民币有望成为东亚区域内重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
人民币从国别货币成长为区域货币,意味着中国政府不仅可以征收更多的铸币税,而且可以通过本国货币政策影响区域经济走向。
挑战大于机遇
总体而言,未来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带给中国的挑战要超过机遇。
这些挑战具体包括:
第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会导致中国面临的进口需求下降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减速,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
欧盟和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如果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那么客观上将会造成这些国家居民的进口需求下降。
此外,发达国家国内失业率的上升,必将导致该国政府和国会对"中国制造"的抵触情绪上升,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可能纷至沓来。
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空前高涨。
第二,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将会通过进口成本的上升向中国国内注入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是全球原油、铁矿石、铜矿石等能源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大国,这些产品国际价格的上升将会通过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传递,最终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升。
目前,中国国内的物价上升主要是结构性因素所致,如果全球价格上涨的趋势得以持续,那么境外注入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成为推动中国国内物价上涨的重要动力,该过程可能引发国内局势动荡。
第三,国际收支失衡导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机会成本和汇率风险越来越大。
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43万亿美元,主要投资于收益率仅为4%左右的美国国债。
中国这种经常账户顺差与净投资收益为负的局面持续得越久,中国的潜在福利损失就越大。
此外,由于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计价,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价值就大幅缩水。
假如美元贬值10%,那么中国外汇储备以人民币计价的损失就高达1430亿美元(假设外汇储备均由美元计价),超过中国2006年GDP的5%。
第四,由于人民币存在长期稳定升值趋势,这就吸引了全球过剩流动性涌入中国套利,从而推动中国境内的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资产价格泡沫的正反馈财富作用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而一旦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必将启动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调整过程:
居民的财富被吞噬、抵押贷款者违约数量激增、银行不良债权增加、证券公司纷纷破产,等等。
如果银行资金介入资产价格泡沫的程度很深,那么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很可能通过银行危机的渠道触发全面经济危机。
政策建议
为了应对未来国际金融环境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应该通观全局、高屋建瓴地制定综合应对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应该变得更加依赖内需,并实施集约化增长,中国汇率制度应该变得更加具有弹性,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果断措施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具体的政策建议是:
第一,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好处包括:
首先,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纠正我国贸易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价格扭曲(贸易品相对价格过高),促使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这既有利于扩大内需(因为服务业提供的是非贸易品),又有利于促进就业(因为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度高于制造业);其次,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助于抑制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造成投机者对人民币是否进一步升值的判断出现分化,从而削弱热钱流入;再次,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成本推动压力,抑制通胀率的上升。
第二,继续加息。
虽然2007年央行已经连续多次加息,然而由于通胀率迅速上涨,造成目前人民币实际存款利率依然为负。
负利率加剧了居民将金融资产由银行存款转移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存款搬家趋势,助长了资产价格泡沫。
进一步加息,首先有助于提高银行存款相对于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收益率,削弱存款搬家趋势;其次有利于抑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从而遏制通货膨胀。
第三,扩张性财政政策。
必须承认,升值和加息虽然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但是对经济增长都有紧缩作用。
为了抵消升值和加息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应该同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这一方面包括扩大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包括削减内资企业所得税、实施更高的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
第四,进一步调整外资外贸政策,缓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程度和外汇储备增长速度。
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比较积极的外贸政策调整,例如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实施出口配额、征收出口关税等,这种调整应该继续推动下去。
第五,对现有外汇储备实施积极管理。
中投公司的建立是中国政府在积极管理外汇储备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投公司应该尽快明确其投资策略、治理结构和绩效评价体系,把握好透明度和收益率的平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尽快成长起来。
第六,加强资本管制。
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难以一步调整到位,中国的资产价格目前处于高位,中国的银行系统和金融体系并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中国贸然放开资本流出,必然会刺激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而一旦形势急转直下,国际投机资本就会在洗劫了中国居民储蓄财富之后留给中国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因此,资本管制是中国政府防范金融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尤其在未来几年内不利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政府更是要谨慎对待开放资本账户的建议。
全球"流动性过剩"潜伏金融危机
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白李晓
今后5年,世界经济将处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至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2%、4.8%和5.1%,从而成为继1950年至1973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8%以来的第二个世界经济最快增长期
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言,总体趋好的世界经济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暗藏风险
背景: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仍有可能出现波折,特别是台海形势正处在高风险时期。
如果美国发动对伊朗战争,从而造成海上运输中断,不仅将导致油价继续攀升,而且很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机。
这将严重打击世界和我国经济。
(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但全球科技差距仍在拉大
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全球的86%,占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
2006年,美欧日财富占全球财富97.9万亿美元的82.8%。
科技差距拉大已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生物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仍处于大调整和大转折过程
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处在国际产业链的高中端,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受益最多的国家。
而我国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与合作受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的同时,推动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但是,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拿走。
(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
美国为维护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和影响,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并企图拆散"10+3";日本为取得主导权,要把东亚峰会做大、做实、做强,并企图使"10+3"边缘化;韩国想抛开东盟,加强中日韩合作;东盟实力和影响都在下降,内部不统一,对推动"10+3"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已力不从心,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五)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但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
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是,美欧大国产生一种危机感。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欧洲问题专家斯蒂芬·绍博2007年10月29日发表题为《存在一个西方吗?
》的文章认为:
"布什政府下台后,欧洲对美国关系可能会稍有改善。
大西洋两岸新一代领导人将重新形成一种更加务实的跨大西洋关系。
"美欧大国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力应对挑战。
俄罗斯综合实力恢复很快,潜力巨大。
美国对俄罗斯打压和欧盟东扩对俄罗斯利益空间挤压,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美和欧俄关系仍将是合作与竞争交错,但摩擦和冲突可能增多。
分析:
五大风险考验中国经济
国际社会和各国更为关注的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以下五大风险能否化解,将对世界和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风险增大。
全球"流动性过剩"潜伏金融危机。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资产急剧膨胀。
据IMF统计,2006年全球衍生资产总值达到485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世界GDP48.2万亿美元的10倍。
货币全球化,既能为各国提供所需资金,又可能引发各国金融市场动荡甚至金融危机。
有专家估计,在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30%至40%是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热钱。
我国有关机构应加强对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既要有效利用外资,又要防范大量热钱进入所带来的风险和冲击。
全球股市和楼市大涨大落正在冲击世界和各国经济。
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导致美国经济增速放慢,而且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防止出现股市、楼市从泡沫膨胀到破灭的危害。
汇率战加剧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是"金钱游戏"的最大玩家,无论美元升值还是贬值,对美国都是利大于弊。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发生的拉美债务和金融危机、日元升值和泡沫经济破灭、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都与美国实行不同利率政策和美元汇价大波动有关。
近年来,美国一再施压人民币升值,旨在扩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占据和打击我国经济,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是,能源争夺加剧,粮食问题日益突出。
在今后相当时期,各国对石油需求的继续增加势必造成各国对石油资源争夺日趋激烈。
主要能源消费国家正在采取的对策包括:
第一,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美国企图控制中东、向中亚扩张和建立非洲司令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控制石油资源。
第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特别是采取节能措施,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
第三,大力开发替代特别是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后石油时代"作准备。
此外,粮食问题可能比能源问题更为引人关注。
世界谷物库存率已从1999年的31.6%降至2006年的15.5%。
2007年全球小麦库存量降至1.43亿吨,为25年来最低点,这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升高。
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2003年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31.5美元一直升到上百美元。
过去一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了62%,玉米价格上涨了58%,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升高,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
特别是3月份以后,受猪肉、食用油等食品涨价的影响,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2007年前10个月累计同比上涨4.4%,价格上涨压力明显。
对我国而言,既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又要有效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冲击。
四是,发达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发达国家设置歧视性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扩大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剪刀差",严重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
"迄今为止的贸易条款都是不公平的,它们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据统计,占世界人口40%的穷人,仅获得世界贸易收入的3%,而占世界人口12%的富人,却获得世界贸易利润的75%。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载文评论指出,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有可能引起反发达国家和反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五是,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暖威胁已迫在眉睫,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很多地区农业减产。
全世界大约40%的死亡事件与水、空气及土地污染有关,全球80%的疾病、50%的儿童死亡是因饮用水被污染造成的。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认为,全球已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线"。
应对:
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机遇与挑战和风险都是动态的、可变的,甚至可能相互转换。
我们既要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又要采取有力对策和措施,有效应对挑战,注重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风险。
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经济安全已成为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1988年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了国内经济安全的具体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把"经济安全"置于对外政策三大支柱(军事、政治和经济安全)之一。
1980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智囊机构推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报告,提出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不仅局限于军事,在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必须采取综合对应措施。
1996年4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调整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