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血管.docx
- 文档编号:24909850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97MB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血管.docx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血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血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血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优秀教案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
本节是连接心脏和血液这两节的过渡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是本节的重点,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所以,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讨论题。
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实验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小鱼尾鳍的末端,这个地方容易找到毛细血管,它的内径只容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识别。
然后,边观察边缓缓地移动培养皿,以便根据血流的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二是注意提醒学生应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以便使小鱼少受伤害。
如果时间过长,可以把小鱼放回鱼缸,另换取一条小鱼观察,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教材中展示了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动脉和静脉血管的管壁特点,管腔内血流速度的特点以及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性。
教师也可以展示挂图、视频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
总之,教材旨在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空间和探究的平台,获得基础知识,并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利用现成的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并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通过分析资料和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知道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艮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难点
1.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2.能够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课前准备
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
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动、静脉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有关血管的录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方案一]
导入新课
1.创设资料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
德国耶纳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利用细菌制造血管的方法,并已经用这种血管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最近报道,耶纳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醋酸杆菌,它具有制造纤维素的本领。
科学家将这种细菌放入双层玻璃管的夹层中,并注入营养液,几天后管壁上便生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乳白色纤维物质。
经动物试验证明,这种由细菌制造的纤维管可以用作外科手术中修复血管的材料。
这种纤维素血管被植入动物体内后,血液能够顺利流通,而且尚未发现有排异反应产生。
机体细胞还可以在植入的纤维素血管上进行附着生长,一般经过四个星期,机体细胞便会长满植入的血管,产生新的血管壁,纤维素此时起到类似钢筋的作用,加固新生成的血管。
(1)对此报道你有什么看法?
(2)你认为此技术现在是否能进行人体实验?
它的前景如何?
(3)从这项技术中你获得什么灵感?
你能设想发明类似的技术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选派代表展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并对学生严谨的态度给予鼓励和支持。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困惑不给予明确的评判,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2.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由曾经有输液和验血经历的同学介绍输液或取血的位置。
同学聆听并思考,提出疑问。
结合日常亲历或所见,设疑激趣,引发学生进一步质疑,激发探索热情。
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
大家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
学生积极踊跃回答:
(略)
学生质疑: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进行针刺呢?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教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外受伤的病人被急救的场景):
教师引导:
人因为外伤引起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有时还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
这是由于伤及了不同种类的血管。
那么,如何辨别不同的血管类型呢?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派代表将自己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展示。
例如:
目的要求: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方法步骤:
(1)用浸湿的棉絮包裹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铺在培养皿上,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载玻片相当于盖玻片的作用)。
如右图所示:
(3)将显微镜对好光(如果小鱼尾鳍的色素比较少,可以将显微镜的视野调得暗一些),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在实验过程中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保持湿润,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教师指导学生对各组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使方案更加完善。
每个小组依据本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将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绘成图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解释说明血管内血流的特点:
图示如下(图的形式有多种,只要能够科学地袁示出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可):
动脉血管中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静脉血管中的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而毛细血管非常细,里面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毛细血管呈单行通过的情形,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强调:
利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三种血管,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由小动脉发出分支形成的,它最终又汇入小静脉。
所以,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学习目标二: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方案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从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分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1.概念
方法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归纳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血流的方向进行总结),小组内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并选择出最科学、完整的概念。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看出: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方法2: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根据学生绘制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者的关系图,并通过分析教材,明确:
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2.结构特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横切面图,指导学生尝试分析下面的问题:
(1)三种血管中管壁最厚的是哪种血管?
(2)血管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的是哪种血管?
(3)请你根据图示推测哪种血管血流速度最快?
哪种血管血流速度最慢?
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图示,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通过观察发现动脉的管壁最厚。
(2)毛细血管的管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3)动脉内的血流速度最快,因为动脉的管壁最厚,弹性较大,管腔相对较小,所以血流速度比较快。
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因为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管径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动脉血管的管壁厚,管腔小,管内的血流速度比较快;静脉血管的管壁比较薄,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比较慢;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学生质疑:
我从有些杂志上看到“静脉瓣”一词,那么,什么是静脉瓣?
静脉瓣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静脉瓣活动的视频资料(如右图):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尝试回答:
四肢静脉的内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叫做静脉瓣。
静脉瓣的开放方向与血液的流向一致,当血液倒流时,静脉瓣关闭,使血液不能倒流。
知识拓展:
动脉和静脉广泛存在于人体内,静脉分布一般比较表浅,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青筋”就是静脉。
动脉一般分布在比较深的部位,在体表一般观察不到。
3.三种血管的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关系示意图:
学生观察图示.尝试说明:
动脉血管是将血液由心脏运输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
动脉血管不断分支,管径也由大变小,最后变成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逐渐汇集与静脉相连,所以,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静脉和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
教师强调:
毛细血管在人体中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数目也非常多,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4.三种血管的功能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的视频资料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三种血管的功能:
教师引导: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经小肠吸收进入小肠内的毛细血管,需要的氧气主要通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图示,你认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别具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观察图示和资料,分组讨论后在班级内展示:
(1)动脉血管能够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例如:
主动脉能够将血液输送到腹腔内器官的毛细血管和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能够将血液输送到肺部的毛细血管。
(2)静脉血管能够将血液输送回心脏。
例如:
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能够将来自身体各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3)毛细血管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例如:
在肺泡处,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较少的血液变成含氧比较丰富的血液。
学生质疑:
毛细血管的哪些特点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看出,毛细血管的以下特点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1)毛细血管的数量多,分布广;
(2)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3)毛细血管的管径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4)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血管名称
结构
功能
管壁特点
血流情况
动脉
较厚,弹性大
速度快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静脉
较薄,弹性小
速度慢
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
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内径很小
速度最慢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方案二: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中医“切脉”感受到搏动的血管是动脉;然后让学生攥紧自己的拳头,引导学生认识隆起的“青筋”是静脉,而“青筋”上还有一些隆起的小包是静脉瓣。
然后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资料,引导学生依次认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1.动脉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样的血管是动脉?
(2)动脉血管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3)动脉帆管具有怎样的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回答:
(1)动脉血管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
(2)动脉血管的管壁比较厚,弹性比较大,管内的血流速度比较快。
(3)动脉血管能够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2.静脉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动脉和静脉的横切面图”,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样的血管是静脉血管?
(2)与动脉血管相比,静脉血管具有哪些特点?
(3)静脉血管具有哪些功能?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图示,根据获取的信息回答:
(1)静脉血管是指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2)与动脉血管相比,静脉血管的管壁比较薄,管腔比较大,管内的血流速度比较慢。
另外,在四肢的静脉的内表面还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3.毛细血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样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2)毛细血管的哪些特点适于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展示:
(1)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是动脉不断分支形成的最细小的血管。
(2)毛细血管的数量多,分布广;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径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这些特点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质疑:
如果某人因为外伤出血,哪种血管出现病情最凶险?
依据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
如果某人意外受伤,动脉血管出血病情最凶险。
因为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从心脏射出的血液压力比较大,并且,动脉管壁比较厚,管腔比较小,血流速度快。
而静脉血管内血流速度比较慢,同等情况下,动脉出血的危险性要大一些。
拓展延伸:
动脉出血一般表现为“喷射状出血”,流出的血液颜色为鲜红色,静脉出血的速度较慢,血液的颜色为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表现为慢慢渗血。
动脉出血时要在伤口的上端(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要在伤口的下方(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不用进行特殊的处理,只要进行常规包扎即可。
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动脉血管的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动的速度快,其功能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静脉血管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动的速度缓慢,其功能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内径十分细小,血液流动的速度最慢,而且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其功能是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本节课中还练习了用表格记录知识的方法,此方法使众多的知识点简洁、明了。
今后的学习中,要运用这种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培养了合作精神,学习了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方法,一定要树立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典例精析
1.在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时,要将小鱼包裹,下列包裹方法正确的()
A.用干燥的棉花把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B.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C.用于燥的纱布把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D.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的头部的口和尾部包裹起来,露出鳃盖和躯干部
答案:
B
详解:
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要保证小鱼生命活动旺盛,首先要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吸收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所以,要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下列与毛细血管的功能无关的一项是()
A.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静脉和最小的动脉之间
B.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血管内径很细,管内的血流速度最慢
D.数量多,分布广
答案:
A
详解:
毛细血管的特点适于血液与周围的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这是因为毛细血管是动脉血管的最细小分支,在人体中的分布十分广泛,数目非常多,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径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3.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处的血管应为()
A.甲是小动脉,乙是小静脉
B.甲是小静脉,乙是小动脉
C.甲、乙都是小动脉
D.甲、乙都是小静脉
答案:
A
详解:
区分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血流的方向来进行判断。
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血管。
4.现有一条较长且带有几个分支的血管,从一端灌入水,从另一端却不能灌入水,这条血管可能是()
A.四肢的动脉B.四肢的静脉C.毛细血管D.动脉或静脉
答案:
B
详解:
进行灌水实验时,水分不能回流,说明血管中有防止回流的瓣膜,四肢静脉的内表面具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回流。
而毛细血管内、动脉血管内和其他部位的静脉内没有瓣膜。
5.右图是小动脉、小静脉与毛细血管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完成下面的问题:
(1)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C是_________。
(2)在显微镜下辨别三种血管的理由是:
动脉内血液由较_________的血管流向较_________而_________的血管;静脉内的血液由_________而_________的血管汇流入较_________的血管;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红细胞一般成_________通过,血流速度_________。
答案:
(1)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2)粗细分支多细分支多粗单行慢
详解:
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一方面要根据血液的流动方向,血液总是从动脉流向毛细血管,由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另一方面要根据血管的特点和位置关系,毛细血管细而分支多,血流速度慢,在其前方的是小动脉,后方的是小静脉。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
用显微镜观察青蛙蹼内的血液流动
活动目的:
(1)练习使用显微镜。
(2)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3)进一步了解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
个体比较小的青蛙、显微镜、培养皿等。
方法步骤:
(1)调试显微镜,将显微镜对好光。
(2)将小青蛙放在培养皿中,一条腿用胶布固定,脚蹼平铺在培养皿的底部。
(3)将培养观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
观察结果:
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
而毛细血管是由动脉分支形成的最细小的血管。
注意:
观察结束后要把小青蛙放回大自然。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伊始,我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讲授新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选择小鱼尾鳍作为观察对象的原因。
因为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物——金鱼为实验对象,学生一看到小鱼就异常兴奋,这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课堂中开展活动,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探究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贯穿了课改的新理念。
在具体地学习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达三种血管时,我通过切脉让学生体验动脉的存在,通过观察自己手臂上的青筋和手背上鼓起的小包即静脉瓣所在的位置,体验静脉和静脉瓣的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也即要走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本课中我把生物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用生物知识解释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整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即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运用实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课程教学,这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设计方案二]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并运用学生反向思维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
具体过程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小组展示一回扣问题、巩固提高一互评互测、拓展延伸。
[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千米。
你知道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哪几种吗?
2.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结构是什么?
有什么规律?
3.手背上的“青筋”是什么血管?
4.当某人患病需要输液时,护士将他的手臂用橡胶带扎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某人由于意外受伤出血,你知道哪种血管出血危险性最大?
6.张大爷小腿上的血簪非常明显,有些血管上还有一些突起的小包,这些小包是什么?
7.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为什么要选择尾鳍色素少的小鱼?
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但是,许多答案不够完善,教师先不予答复,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教材,确定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例如(这是其中一个小组经过预习后确定的学习任务):
1.动脉血管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2.静脉血管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3.毛细血管的哪些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4.怎样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教师指导学生对各小组展示的任务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展示,组长指导学生进行补充、归纳,最后达成共识:
1.动脉血管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
动脉管壁比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比较快。
动脉的功能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2.静脉血管是指将血液由全身各处运回心脏的血管。
静脉的管壁比较薄、弹性比较小,管内的血流速度比较缓慢。
静脉的功能是将血液由全身各处运回心脏。
在四肢的静脉还有一些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3.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酌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径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所以,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4.小组确定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2)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
(3)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
细胞是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
(4)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一是从流速快的血管一横血管一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一横血管一流速快的血管?
通过实验发现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地包裹小鱼、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是否能正确观察小鱼尾鳍。
通过观察发现视野中有三种血管:
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动脉)、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
归纳总结、小组展示:
学生分组将本组探究的比较零散的知识进行归整,小组选派代表展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年级 优秀 教案 第四 人体内 物质 运输 第二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