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语文.docx
- 文档编号:24903509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10KB
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语文.docx
《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语文
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欧春柳
从教以来,我一直认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一些有复杂背景的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硬骨头”,很难“啃下”,有时竟不知从哪“啃”起。
《我用残缺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
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
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
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掌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确。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如何让20后的学生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一改往日的授课模式。
一进入教室,我便向学生“投降”,“彻底坦白”,“同学们,由于老师昨天身体不适,实在撑不住,没来得及给大家好好备课,今天一大早又直奔教室,这篇文章我草草看了两遍,细细看了三遍,也没看明白,我可能老了,理解力实在太差了,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希望大家多给老师指点,可以吗?
”学生齐呼:
“可以”,就这样,一节课开始了。
“大家从文中都读出了什么?
谁来给我说说?
”一学生说:
“我读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你能告诉我,你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吗?
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吗?
”……
就这一样,一节课顺顺利利地就结束了,授课任务比预期的还要好。
这次授课方式的大转变,让我意识到,老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质可以充分被激活。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欧春柳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
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夺取全面的胜利。
如何“言传”呢?
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
社会怎么薄凉的?
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进行了必要挖掘。
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
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现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
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
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对学生而言,我的确是个过客。
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还在困惑着我:
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控制的痕迹;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左右出击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
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平衡?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讲的课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最后只能感慨一句:
道不尽的《孔乙己》啊!
九年级下册《谈生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欧春柳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
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
活动是这样的: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生命感悟和认识的三句话,并以这三句话为依据,把文章划分为四层。
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学生只要用心读,这四句话并不难找。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板块:
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
活动过程是这样的:
请你尝试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说的“术语”,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如: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
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等。
结构手法:
照应、过渡、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
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在发现中,点评中深入学习课文,学习散文多种多样的表达,学习散文语言的精美。
第三个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
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由于课前朗读不够充分,课堂上朗读也不够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疏,使品读不够流畅,不够充分。
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更好!
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欧春柳
随着教材的改编,《威尼斯商人(选段)》已经成为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的讲读课文。
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我对这部喜剧是很有好感的。
但是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无任何的戏剧知识,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都是我有了很多矛盾的想法: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
能教给学生什么呢?
可以交给职中的学生什么呢?
我们的学生受得了吗?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呢?
……”
第一课时,讲,讲文学知识,讲内容概要,学生木木的。
第二课时,看。
既然《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戏剧,电影里面基本是尊重原著的,那就以学生喜欢的看电影的方式切入吧。
在看电影的过程之中,加上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更好的明白个中内涵,在后边看边讨论,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敲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大门吧。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的惊与喜,在看电影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很认真,甚至把自己也代入了角色。
有的同学哭了,令人惊讶的是不是为戏剧里的同一个人,看完电影后,我们大家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很多事情要知道。
第一课时,很累。
第二课时,很轻松。
以后一定也要好好抓住教学的契机,使语文课堂生动、轻松。
九年级下册《公输》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鄞娇燕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
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
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
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关于文言文,我觉得首先应该诵读。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说理得有理有据;同时,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性格特点。
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
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之上,让学生借助重视疏通文意,在这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这篇文章比较长。
其中墨子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特别值得学生们学习。
可是这气势磅礴的语言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花得时间也比较多。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鄞娇燕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
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第一环节:
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2、第二环节: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鄞娇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
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
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读来使人荡气回肠。
为此,在教读本文的时候,我尝试使用了以预教(任务)驱动课的教学模式为主,其他四种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设计。
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
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
教师有效地范读引导,方法点拨。
不仅让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进入文章情境。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从而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读、在品、在悟、在提高。
不仅把握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和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成诵。
四、课后作业有效进行了拓展,学生的续写和仿写更是出乎意料的成功。
真可谓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感受到:
教师的示范引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入情入境的学习,才会收获多多,才会真正的高效。
我感到,在这堂课中,教师真正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的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习的方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自悟反思,领悟方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
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首席。
但缺点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由于太注重读的指导,致使课堂计划的意象指导及仿写训练没能更充分的落实,课堂调控能力还需加强。
九年级下册《柳蒲人家》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鄞娇燕
《蒲柳人家》,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
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
《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
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
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
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今天的课上,同学们发挥的较为出色,在小组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同学们都表现的很出色,能各抒己见,也能积极的抢答问题,特别是在概括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时,同学们的表现尤其突出,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我们得出一些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比老师逐字逐句、逐题的串讲课文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中途时间没控制好,导致后来的归纳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时没有时间,给人的感觉没有深度,另外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学案也没能按时完成,所以课后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完善自己,课前的准备还是要更充分一些,多点考虑一些上课的细节。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黄卫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
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课文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悟形象。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
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
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
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
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
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
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
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
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
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
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
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太理想。
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九年级下册《变脸》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黄卫
第一、整节课紧紧抓住戏剧的特点──矛盾冲突,有序安排教学程序。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整节课巧妙地活用了“变脸”这一题目,根据情节的发展给人物画“脸谱”,从而透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紧紧“围绕文本”,“解读文本”、“分析文本”、“揣摩文本”,思路清晰,这是处理教材的绝好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第二、体现了本节课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剔除了“花里胡哨”的所谓的细枝末节,而是紧紧抓住阅读的要素,给学生及时地技巧点拨:
如标题的作用,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揣摩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概述故事情节等,都给学生作了很好的指导和点拨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如刘德华学变脸不成的原因,自然引出课文,还有那位高素质的学生,学川话朗读,都让师生们大开眼界。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这样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增强他们“大语文”的意识,真正成为语文的改革者。
如果让我“花”里找“刺”的话,我想说点不成熟的看法:
虽然学川话朗读的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但我认为一堂好课,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失败,尝试让其他的学生读,不一定用川话,用普通话也行,只要读出个性,读出语境未尝不可,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黄卫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
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
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
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
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
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
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黄卫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
“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
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
(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
)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
”
3、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原本课前设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上,没想到时间有所剩余,就顺势讲到了齐王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透彻,给人蜻蜓点水、头重脚轻的感觉。
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备课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4、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5、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九年级下册《变色龙》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黄孙月
本课是一篇介绍变色龙特征的文章,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捕食、变色等生活习性。
作者借用一次摘四季豆时的所见、所闻,引领同学们走进变色龙的世界,揭开变色龙变色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下面我就本节教学谈谈自己的得失。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学生表达了他们对变色龙的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特点的一段话,让学生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变色龙的?
透过那些表现变色龙特点的词语,学生很快发现了,作者是抓住了变色龙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下册 教学 反思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