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力: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doc
- 文档编号:2490286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48KB
发展动力: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doc
《发展动力: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动力: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动力:
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纲目号】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编著者】包心鉴
【作者】包心鉴
【原文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
【原文日期】19941200
【原文页号】143~159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文献形式】著作
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说到底,一是道路问题,二是动力问题。
而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发展动力的选择,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正反经验深刻说明,能否正确地选择社会发展动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目标的实现;发展动力选择不当,或者未抓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则很难将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甚至有可能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长期地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企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进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从而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沉痛教训。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种科学社会主义的逆反现象,从历史渊源来说,也与三十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企图以阶级斗争推进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以什么力量作为发展动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
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改革动力作用的理论确认和全面体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获得到了最有力的实践机制,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完全胜利获得了最可靠的实践保证。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根本动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社会发展动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力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深刻揭示了这种综合性动力系统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创建早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着重强调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原始发动机,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对历史规律愈益深入的认识,他们愈来愈全面地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
恩格斯在后期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对社会发展的这种辩证关系从哲学上进行理论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发展“合力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历史发展不是生产力单一因素推动的,而是各种因素“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①]这种“总的合力”,能动地推动社会前进。
历史发展“合力论”,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历史规律。
历史事变除了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这个基本因素之外,还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矛盾的演变和激化,国际国内政治条件的成熟,以及战争等直接导火线的作用等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由于这种综合因素的作用,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率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
这一历史规律已经为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国家相继出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历史发展“合力论”,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同人类社会总的历史进程相同,“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对于在经济落后基地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更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③]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来说,生产力发展是基础,但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以至对社会主义命运发生影响并在一定情况下也起决定作用的,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各种政治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适应现代趋势地发展,从而对生产力发展发挥巨大的保护、促进作用。
只有把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因素“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社会主义才能在现代文明轨道上疾步前进。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究竟包括哪些方面?
以往理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提法: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3、人的利益需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除了把阶级斗争作为发展动力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应当废止之外,其它几种提法,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理解和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然而在肯定这些提法具有一定真理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不是很彻底的。
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力系统,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协调和利用,形成一种强大合力,推动社会主义前进。
在这种动力系统中,有没有一种根本性的动力?
所谓根本性的动力,是指对其它方面动力源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一种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激发下,其它方面的动力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利用,从而有效地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综合性动力。
我国持久而全面的改革推动社会飞跃式前进的伟大实践深刻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系统中存在着一种根本性动力,这就是改革。
邓小平正是这样站在社会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高度,辩证地揭示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根本动力作用的。
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包括以下丰富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种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
因此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不进行这种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就会在僵化体制的束缚下失去生机和活力,甚至有可能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主义所以面临着从根本上改革旧体制的历史性任务,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提出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完全,社会主义还面临着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性任务。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坚持改革,就没有出路。
第四,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全面性的社会变革。
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利于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第五,改革必然引起开放,要求开放。
开放也是一种改革。
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强调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抓住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根本之点,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正确途径。
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但是矛盾本身仅仅是一种“潜在动力”,这种“潜在动力”能否转化成“现实动力”,关键在于矛盾能否获得正确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实践表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搞生产关系“大过渡”和上层建筑“大革命”,也不能脱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孤立地发展生产力。
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矛盾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根本途径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
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调节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从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又如,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说,这是真理。
但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作用的实现,从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实现手段。
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也不是自发的、必然的,而是受到一系列管理体制、组织形式、领导制度以至某些根本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某些官僚主义式的管理体制和领导作风,严重压抑、阻碍以至损伤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中曾经发生的现象。
只有从根本上改革那些严重束缚生产力活力的体制和制度,创造真正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主人翁积极性的体制和制度,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并获得巨大效益。
再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和社会对这种利益需求的满足,是一种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社会进步,也离不开一系列体制和制度的变革。
只有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陈旧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
如果离开改革,人们的利益需求不仅难以得到满足,而且有可能因某些利益需求由于受到体制和制度的阻碍难以得到满足而激化社会矛盾,甚至酿成社会冲突,严重影响社会现代化步伐。
二、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根本动力的多层次含义
确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根本性动力,包括多层次含义,揭示了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第一,改革是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强大动力。
走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结合”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改革是“结合”的内在要求。
这是由于,理论原则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不是一种机械的捏合,——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成一种正确方向的标签,或者仅仅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去评判社会实践的优劣——而是一种有机的创新,这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总结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升华为社会发展规律。
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来说,这种创新是一种无止境的过程。
创新即改革,离开对传统体制中弊端的深入革除,也就谈不上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体制和制度的创造,而任何一项对旧体制的改革过程,总是孕育着新体制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不断地消除旧体制和不断地创造新体制的过程。
改革是促使“结合”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都深刻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以改革作为动力。
从历史情况看,照搬马克思主义某些理论上的推断,把书本当教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某些领导人个人因素所致,而是同时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因而由这种“照搬”所产生的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对这些弊端的纠正,是一种非常艰难的自我革命过程。
因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对历史上由于照搬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陈旧体制和制度进行长期不懈地革除。
从现实情况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仍然经常受到两种倾向的影响和干扰。
一种倾向是,对我国的国情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囿于某些表面化的实际材料或狭隘的经验,淡化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指导作用。
另一种倾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教条化地照搬。
对于这两种倾向的防止和纠正,都需要依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动力 改革 社会主义 中的 战略地位 历史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