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检测题.docx
- 文档编号:24895602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16.47KB
人教部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检测题.docx
《人教部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检测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检测题
人教部编版2020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检测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一到冬季,不少人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等。
D.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钟情于月色,他们赏月、颂月,表达心中美好的情愫和祝福。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xiá) 襁褓(qiǎng) 勾当(gōu) 气吞斗牛(dòu)
B.避讳(huì) 抽噎(yē) 繁衍(yǎn) 豁然贯通(huò)
C.禀请(bǐn) 掺杂(cān) 拮据(jù) 味同嚼蜡(jiáo)
D.脚踝(huái) 带挈(qiè) 作揖(jī) 吹毛求疵(cī)
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霜降过后,气温继续下降,经霜的草木加速凋零,正所谓“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B.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
先生。
”
C.入秋后,我市千垛菜花景区菊花又开了,红色啊、黄色啊、白色啊……五彩缤纷,靓丽多彩。
D.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
还是诗人虚构的?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的《谈生命》、王鼎钧的《那树》、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都以“生命”为主题,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索生命的规律和本质。
B.《孔乙己》一文的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均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C.《变色龙》一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法国人,是著名的小说家。
D.《地下森林断想》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璧山秀湖露营公园自今年3月建成投用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据媒体报道,清明小长假,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B.某些官员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这样的官员怎能赢得民心呢?
C.今年五一期间,在媒体多方宣传造势之下,璧山新楼盘的房价陡涨,令前来咨询的购房者叹为观止。
D.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更谈不上收拾打扮,给人不修边幅的印象。
他贪的是精神食粮,不图物质享乐。
二、字词书写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kuìtuì,毫无斗志。
(2)在夏天,因为屋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rè得像温室。
(3)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ènɡjīnwēizuò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jīnɡjiélǜ,青丝变白发。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父母的那场“表演”
①那一年,我十六岁,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抉择。
②少年的我,有点儿小聪明,但更多的是叛逆,脑袋里满是兄弟义气,整天戳东捣西,和一帮不学习的小子厮混在一起。
自然,初中三年是没有认真读过书的,但凭着那点儿小聪明,成绩在那个乡下中学倒也不是最差的。
中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可以上个普通高中,但离重点高中的门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填志愿的前一天晚上,爸妈让我交个底,要么就不上高中了,学个汽车修理啥的也可以混口饭吃;要么就好好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上个重点高中,以后考个大学,才能有个好出路。
虽然懵懂,但对美好的向往还是让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③第二条路的选定,随之而来的就是择校费的难题,鉴于我当时的成绩,得额外缴纳1200元才能进重点高中,说实话,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这个,父母整天愁眉苦脸,我更是惴惴不安。
很快,开学的时间到了,别的学生都已经去报名了,但我却还待在家里,看着父母频繁地出门借钱和每次回来锁得更紧的眉头,对过往的悔意不断地在心里萌生发酵膨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第一次对人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然而,就在我萌生退意,准备放弃继续上学的念头的那个晚上,父母却跟我说学费终于凑齐了。
④永远忘不了那个场景:
在通往学校的乡村公路上,父亲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后座左边挂个木箱,右边挂着半袋大米,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半蹲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看着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又在初秋的风中化为坚强和成长。
陪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要回去了,在父亲复杂的眼神中,我知道父亲有很多话想说,但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只留下一句“你也大了,要照顾好自己”。
看着渐行渐远的父亲,破旧自行车叮叮当当远去的声响,化作我心中莫名的念想。
⑤坐在陌生的教室里,看着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面对全班倒数第一全年级倒数第二的入学成绩排名,无力、无助、无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知道,除非我拼了,否则我就完了。
于是,曾经不爱学习的我启动了朝五晚十二的疯狂模式,底子浅薄的我紧抓着死记硬背的救命稻草,在教室不引人注意的最后一个座位上,像执着于某个禅念的老僧,期望在枯坐中完成自我救赎。
天道酬勤终不欺我,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能够挤进班级前二十了,基于我的进步与经济困难的考量,班主任还帮我申请到一份贫困生补助。
⑥从来都没有那么渴望见到父母,当我风尘仆仆赶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顾不上其他,急不可耐的我立即向父母报告了成绩,看着昏暗的灯光下那两张绽满惊喜的脸庞,我迅速被幸福包围,热情更被点燃,赶紧地又将贫困生补助的事情托出,本以为父母会更加开心,却不想父母的惊喜迅速黯淡下去,让我愣在当场。
看着我不解的表情,父亲眉头紧皱,道了句:
“儿呀,补助只能说明你爸妈没本事呀!
”那一刻,我才明白,对施舍的坦然接受,竟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伤害。
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原来,真正的立是自立,真正的强是自强,而这一切需要我更加疯狂地去努力。
⑦时间就似以手掬水,再怎么并紧手指也不能阻挡它的流逝,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疯魔般地去做该做的事情。
平时,我在学习中狂执,并且不停地放着我肯定能考上大学的狠话,因为我知道,只有把自己逼入绝境,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假期,我在工地上拼命,因为6元一天的工资可以解决自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我不想因为我,让父母更加沉重。
伴随着双手逐渐布满茧子、身体变得黝黑健壮,我的学习也是福至心灵,成绩稳步提高,直到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可以深深地舒口气了。
⑧当意料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手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更多的是一种释然,还掺杂着一丝惴惴不安,因为通知书上明确写着每年的学费2400元。
看着父母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我真的很开心,但我还是提出明天就去工地打工的计划。
父亲看看母亲,再看看我,哈哈笑道:
“不去了,这三年可把我憋坏了,儿子,你真以为我和你妈就那么没用,连你的学费都挣不来?
以前那样,还不是怕你跟初中一样,整天昏头昏脑不知所为。
”一时间,我愣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委屈也好,感动也罢,都随着眼泪肆无忌惮地喷涌而出。
“我儿子终于长大了。
”父亲搂着我,口中喃喃道。
⑨如今,父亲早已远行,母亲亦银丝满头,每于寂静处想起高中那段生活,心中总是酸酸的,暖暖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七期)
7.面对人生的第一场抉择,“我”的心态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懵懂→(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9.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半蹲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看着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又在初秋的风中化为坚强和成长。
10.文章结尾终于让人恍然大悟,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题目《父母的那场“表演”》的含义。
11.文中的“我”和“父亲”,你更欣赏谁?
结合文章赏析其人物形象。
12.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⑵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
“叟能如是乎?
”叟曰:
“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
“老奴能受我打乎?
打死勿怨!
”叟笑曰: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
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
出言嘲笑、讽刺。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14.解释下列加点字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
(2)始一反焉(_____)
(3)观者如堵(_____)
(4)老人鼓腹纵之(_____)
15.翻译下面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16.文章中常用人物的细节对比,凸显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等,请依照示例,从甲乙两文中找一例子加以分析。
示例:
甲段中妻子劝告愚公,用“其妻献疑曰”,智叟劝告愚公,则用“笑而止之曰”。
“献疑”表现妻子本意不在劝阻,而在担心,还有出谋献策,是出于关心并且支持移山行动的;“笑而止”却表现智叟在讥讽并粗鲁地阻止移山行动,对于移山是坚决反对的。
五、名著阅读
名著导读。
17.鲁迅先生散文集《_____________》(书名)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的风格,在鲁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人名);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_(人名)。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B.《五猖会》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鉴略》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冀中平原是沈从文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在《白洋淀纪事》中,他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写他熟悉的草木湖泊,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父老乡亲。
D.《湘行散记》这部小说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雪夜火光中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
六、综合性学习
19.某中学开展了“读书与读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参与解决。
(1)现状呈现,提出警示。
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常常被拿出来对比:
以色列人均每年阅读纸质书64本,而中国只有不到5本;“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读书”等恨铁不成钢的质问时常见诸报刊;还有随着互联网及数字化阅读的兴起而备受质疑的“碎片化阅读”等常常成为报刊讨论的话题……
由以上材料提出一条有意义或警示性的信息。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抄写专家看法时,由于张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几处错误,请读后改正。
专家提醒:
读网不如读书。
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中,读书可以让人感受世界,沉下心来,体悟人生。
与社交媒体上动辄成千上万的点击、转载相比,读书是孤独的、内向的,但也正因如此,读书才能转化为思考、内化为心境。
①画横线句子逻辑有误,改为:
。
②画曲线句子有语病,修改为:
。
(3)三省吾身,发表看法。
由以上图示,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至少一点。
七、作文
20.《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运筹帷幄;《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孤独之旅》里杜小康在磨难中成长;《选举风波》里贾里知错就改,在你看过的故事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
请以“我喜欢故事中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文言文阅读
1、
五、名著阅读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秋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单元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