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复习进程.docx
- 文档编号:24895259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5.68KB
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复习进程.docx
《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复习进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复习进程
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
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
1、按时间先后顺序。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述。
2、按地点变换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记金华的双龙洞》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记述。
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按照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A先分后总。
《再见了亲人》
B先总后分。
《美丽的小兴安岭》
C
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
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
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
(2)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
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4)补叙。
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例文1
我的第一次离家出走
吉林九中贾晓瑞
……妈妈终于火了,抬手给了我一巴掌,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转身跑了出去。
天又黑又冷,我裹紧大衣,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
我一边走一边和自己赌气:
“我决不回去!
决不!
”就这样,路越走越长,天越走越黑。
哎,去哪儿呢?
反正连家都不要了,去哪儿都无所谓。
我的脚步渐渐慢下来,最后,索性找个地方坐下。
以后怎么办?
我摸遍全身,只找到一角钱,哼哼,乞丐都比我富有,我自潮。
抬头一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怕是半夜了吧,我有些胆突突地,万一碰上坏人怎么办?
想到这里,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抱着。
“咕噜噜——”是肚子在抗议了,可我实在无力填饱它,无奈,只得站起身,继续走下去。
起风了,我不住地哆嗦,真该死,晚上怎么这么冷呀,我赶紧跑起来,希望能增加热量,结果没跑几步,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风越刮越大,我忙找了个旮旯躲进去,把头缩进大衣里,不知是饿的还是累的,我竟蹲着睡着了。
不一会儿,被恶梦惊醒,便再也不想睡了。
衣服外面寒风刺骨,肚皮里面饥肠辘辘,此刻我多么希望能有人来关心我呀!
可是,街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
我总算是体会到了当个流浪着的滋味,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无家可归,我是有家不回。
哎,何必和妈妈顶嘴呢,她说她的,我听着就是了,其实,我也知道她说的对,就是烦她太唠叨了,我真是太任性了。
也不知道现在爸妈在干什么?
是满市找我,还是等我回去?
说不定,妈妈把喷香的饭菜都做好了。
还有,我出来这么长时间,小鸟有人喂吗?
今晚还有好节目呢,况且我的作业还没写呢,明天可怎么上学呀!
我受不了了,回家,回家!
我站起身,拼命地往家跑。
跑着跑着,我看到站在十字路口的一个人影,没错,是妈妈!
她站在寒风里,两手搭在嘴边,一声一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嗓子都喊哑了。
我鼻子一酸,心里热辣辣的,“妈妈——”我大声答应着,直向妈妈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可也是最后一次了。
妈妈,您能原谅我吗?
[评析]这篇作文,选材新颖,详略安排得当,主要情节记叙细致入微,在记叙中,恰当地插入了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从“我决不回去”到“拼命地往家跑”,再到“直向妈妈奔去”,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离家出走的情景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离家出走这一反面事例,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本文的立意也是深刻的。
文章采用顺叙写法,比较适合读者更关心后果的这一类事件,假如把后果(回家)先写出来,就减少了读者往下读的兴趣。
例文2
分房
武汉的夏天热得出奇,晚上纳凉成了武汉人的习惯。
自从我家搬进了二室一厅的房子,有了阳台,我更喜欢纳凉了。
你想,一家四口人围坐在阳台上,沉浸在夜色中品茶尝瓜,谈天说地,那是多惬意的事!
有一天晚上,天边出现第一颗星星,我就把纳凉的小天地安排妥了。
我让妈妈躺在竹床上,我和姐姐坐在竹椅上,一把躺椅空着,那是特意为爸爸准备的——只要他一回来,往上一靠,把扇子一摇,就会说起新闻趣事来的。
“文联又要分房子,三室一厅的!
”爸爸一回来就喜冲冲地喊开了。
“真的?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真的,我们又要搬房了。
”望着乐呵呵的爸爸,我想得很多很远......
我出生在动乱的年代。
小时候,我们全家挤在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里。
光床就占了一大半,家里甚至摆不下一张大书桌,连椅子也只能用床来代替。
那时,我们最怕过夏天,因为一到夏天,小小的“鸽子笼”就成了“蒸茏”。
我和姐姐全身长痱子,别提有多难受了。
每天我们都盼望夜晚快快降临,好让我们走出“笼子”,到外面纳凉。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因为露水重,蚊虫多,妈妈催着我和姐姐进屋。
“不,我们就睡在外面。
”“听话,快进去。
”“不,不进去......”我和姐姐竟哭起来了。
这哭声划破了夏夜的宁静,也撕裂着父母的心。
妈妈终于顺从了我们。
这一夜,我听到爸爸长吁短叹,看到妈妈无力地为我们打着蒲扇偷偷地流泪。
那时,我对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在想:
如果我们能有一间像样的房子,那该有多好哇.....
“莹莹,吃西瓜!
”妈妈递来一瓣西瓜打断了我的思绪。
“你在想什么?
想新房子?
还没有呢,要等下个月才能搬。
”是的,妈妈,我确实又想到了房子。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还记得吗?
五年前,也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们正在纳凉,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
”我的话竟有点严肃了。
他们怎么能忘记呢?
那天,爸爸单位的书记李伯伯骑着自行车赶来,车还没有停稳,就喊开了:
“老涂!
老涂!
房子分下来了!
照顾你们两个知识分子,街道口新宿舍有你的一套,四楼的二间房,这下可好了......”说着,拿出两把银光灿灿的钥匙。
朝思暮想,一旦实现,我们全家都喜呆了。
爸爸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那二把沉甸甸的钥匙。
那夜,我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爸爸使劲地吸烟,妈妈眼里闪着泪花,姐姐乐得手舞足蹈。
一家人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彻夜谈论着房子。
从此,我们家有了像样的房子,坐北朝南,一间十三平方米,一间十二平方米,有厅、有阳台。
那年夏天,我们感到特别凉爽,坐在阳台上纳凉,全家谈笑风生。
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这样喜悦过啊!
房子,又是房子,今天你勾起了我们新的憧憬。
“新房子就在东湖边,我上班更方便了。
环境好,孩子们在那里学习真是没话说。
”——这是爸爸兴奋的话语;“房子大了,家里缺少一个写字台,一人一个写字台,晚上才能好好地工作和学习。
”——妈妈的眼里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客厅用来接待客人,三间房,我和妹妹一个人一间......”——姐姐指手划脚地计划开了。
这欢声笑语在夏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我心里也很激动,不禁仰望天空,啊,千里婵娟,万家灯火,凉风沁人,心旷神怡。
我出神地遐想,明天的纳凉之夜,爸爸又将带回什么好消息呢?
[评析]住房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这篇作文通过小作者的笔,写出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住房的变迁。
从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到刚刚分到的三居室。
作者对这变化未加任何评论,但读者从中自然会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脚步。
本文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展开情节,而是把好几年的事情浓缩在夜晚纳凉的回忆中。
运用两次插叙记述了记忆中的往事。
文中插入的两段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描述了无房之苦和有房之乐,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运用插叙时与文章的主体部分衔接自然、过渡流畅、浑然一体。
1
|评论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
应该是事情的发展顺序~~~虽然时隔好久,但我还是比较确定的
赞同
4
|评论
一、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文的分类:
第一,从写用内容方式看,可分为:
①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文法较单一,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金黄的斗笠》。
②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枝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如《背影》、《荔枝蜜》等。
第二,从写作的对象不同,可分为: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
②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等。
③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海滨仲夏夜。
等。
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的向,如《小麻雀》、《荔枝蜜》等。
所以记叙文阅读重点是:
①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人物形象。
这就要求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和他所处的环境,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与业绩。
②叙事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情的意义和影响。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侧重分析景物或物的特点、状写的顺序以及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1、列出记叙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者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把六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
时间——晋代;地点——武陵;人物——渔人;原因——渔人误入桃花源;经过——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所见、做客及辞去;结果——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
由于六要素交代得清楚,使全文眉目清晰,故事完整。
再看《背影》一文:
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作者在交代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己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
⑴顺序。
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例如:
《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例如:
《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
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
插叙有两种:
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例如:
《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找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
⑴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吃荠菜”和“挖荠菜”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
⑵以事件为线索。
如《挺进报》一文,是以油印、散发《挺进报》为线索。
⑶以某物为线索。
《七根火柴》就是这样。
⑷以某人为线索。
以某人为线索的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背影》中的“我”。
⑸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
⑺以感情为线索。
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4、领悟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
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
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5、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例如《我的老理财》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6、体会记叙文的表达方法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
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
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
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
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
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叙中夹议通常有哪几种形式呢?
一般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叙后以整段的篇幅进行议论,如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是在叙中夹入一二句议论。
在运用叙中夹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必须明确,所谓“叙中夹议”,“叙”是主体,而“议”是附属成分,是“夹”。
它与“议中有叙”不同,所以不可本末倒置。
其次,既然“议”是附属的,它就必须是“叙”的自然生发,而不是作者随心所欲“强加”的。
再次,“议”既是“夹”有“叙”中的,所以,一般地说,“议”不宜过长,只在达到“点到即止”的效果即可,切不可以“议”代“叙”。
⑷记叙中的抒情。
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
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7、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
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
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
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
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⑵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
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白杨礼赞》一文的尾句,作者满怀激情地说: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与开头遥相呼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白杨礼赞》一文,尽管是有很多议论、抒情成分的散文,但仍处处巧设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且用相互照应的方法,使文章既开阔,又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文章开篇便点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既是全文的核心,也是作者巧设的悬念,到底“白杨”怎么不平凡?
从而能起到引起下文行文,吸引读者思想的作用。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可称之为复叠式照应。
《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四次”出现,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
《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这些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8、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
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
“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9、理解悬念的表现手法
所谓悬念,原是指欣赏戏剧、电影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
而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处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是任开端处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处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显然这样设置悬念的安排,对提高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是十分有益的。
由此可见,设置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使布局更巧妙,主题更突出,情节更动人。
10、理解“抑扬”的表现手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
《荔枝蜜》就是个成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作 顺序 以下 复习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