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891325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94.83KB
贵州省情教案.docx
《贵州省情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情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第一章深化省情认识加快贵州发展
v三句话老话——新的解释
v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
v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v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
v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v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
v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一、贵州形象—可爱的贵州
v
(一)贵州印象
v三句话老话——新的解释
v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
v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v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
v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v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
v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二)、悠久的发展历史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现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有80余处。
“观音洞文化”的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桐梓人”、“水城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观音洞人”等人类化石。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
v1854~1874年间的农民起义:
v刘仪顺领导的以汉族农民为主体的号军起义。
v张秀眉领导的以苗族农民为主体的黔东南起义。
v张凌翔领导的以回族农民为主体的黔西南起义。
v姜应芳领导的以侗族农民为主体的天柱起义。
v潘新简领导的以水族农民为主体的荔波起义等。
二、贵州优势
富集的资源
勤劳的人民
(一)丰富的生物资源
1、丰富的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6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
有各类草山草坡近500万公顷,全省有野生牧草1410种。
贵州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5种。
其中属于国家1级保护的14种,2级保护的51种。
栽培作物:
辣椒、水果、茶叶、烤烟等。
(二)“煤水结合”的能源资源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在已发现的能源资源中,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具有持久开发优势。
特别是煤炭与水能资源结合,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有的“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工业的最佳省份之一。
1、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度大于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
由于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因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水能总蕴藏量1874.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8%,全省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开发量的4.4%。
横贯全省的乌江是国内著名的水能“富矿”,水能可开发量达836.5万千瓦。
贵州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v建设的大、中、小型水电站较为均衡地分布于省内各地,大多距负荷中心近。
v河流大多上游开阔,中、下游较狭窄,上游可以兴建“龙头水库”,有利于提高梯级电站的发电效益。
v可供开发的水能多处于高山狭谷河段中,兴建电站工程量较小,淹没损失及迁移人口少,工程相对简单。
v水能开发利用具有造价低、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
2.储量为江南第1的煤炭资源
v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分布既较广又相对集中,而且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v贵州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全省88个县(市、特区、市辖区)中有74个产煤,资源相对集中于西部的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v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超过2400亿吨,探明的资源储量535亿吨,经开采消耗后保有储量529亿吨。
v资源保有储量是江南12个省、区、市的总和。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积极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把贵州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3.洁净新能源——煤层气
v煤层气俗称瓦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洁净、方便、高效的新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已将之列为21世纪重点开发利用的新能源。
v贵州煤层中蕴藏有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
经研究预测,全省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可达3.1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22%,仅少于山西,排名第2位。
v丰富的资源与产出集中的良好区位,使贵州煤层气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丰富的矿产资源
v贵州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较全,矿种众多,是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大省之一。
v贵州发现的矿产有9大门类,矿种123种,发现矿床、矿点3700余处。
探明了储量的有76种。
v贵州有41种排列前10位,其中列全国第1位至第5位的有28种,铝土矿、汞、锑、锰、金和磷、重晶石、水泥原料等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v贵州已成为中国10大有色金属省区之一和全国最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磷化工基地、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地。
1.量丰质佳的铝土矿
贵州是中国铝土矿的3大产区之一,已探明资源储量达4.13亿吨,经多年开采消耗,现仍有3.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7%,仅少于山西,名列第2位。
全省铝土矿集中分布于乌江流域中段的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尤以清镇、修文两市县最多,占全省总量的74%,贵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氧化铝、电解铝及镓金属生产的重要基地。
2.甲冠九洲的富磷矿
贵州是中国著名的3大磷矿产区之一。
累计探明资源储量近27亿吨,经开采消耗后保有储量26.26亿吨左右,略少于云南,排名全国第2位。
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九洲之冠。
开阳磷矿富磷矿储量占全国的28%左右,逾3.7亿吨,是国内外著名的富磷矿产区。
3.储量位居中华之首的重晶石
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经多年开采消耗,保有资源储量仍高达1.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居中华之首。
天柱县大河边是国内外罕见、资源储量超过1亿吨的特大型重晶石产地。
既有大量符合油气钻井利用的重晶石,又有较多可供化工、轻工、建材及医药等多个行业用的重晶石。
4.新兴的黄金资源基地
贵州早在1000多年前就发现有金矿。
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地10多个县市发现有产出。
特别是发现与探明了贞丰滥泥沟、兴仁紫木凼、安龙戈塘等大型金矿的资源储量后,改变了贵州黄金资源贫乏的纪录,并一举成为中国新崛起的新兴黄金资源基地。
已探明储量超过200吨,金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0位.
5.水泥原料的“王国”
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遍及省内各地。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泥用石灰岩,在绝大多数县市都有产出。
现已在41个县市探明了储量,经开采消耗后的保有资源储量超过15亿吨,丰富的资源,为大力发展水泥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贵州共有汉族、苗族等49个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成分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3位。
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因各种原因迁入并散居省内各地的,还有31个民族的成员和一部分尚未认定族称的人群共同体。
民族文化绚丽多姿
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民族歌舞狂放热烈。
民族服饰艳丽多姿。
民族建筑风格迥异。
民族饮食风味独特。
民族习俗气象万千
民族工艺特色鲜明
民族体育别具一格
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就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玩龙灯、演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布依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族灯会等。
这些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节艺术的百花园。
民族歌舞狂放热烈
v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
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
v苗族所唱的歌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婉转,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v侗族的侗歌大都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且因词选调,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
v黔南、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苗族、侗族所跳的芦笙舞动作潇洒风格纯朴、舞姿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总之,贵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民族服饰艳丽多姿
v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其共同点:
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
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
各个民族的服饰及头饰又各具特色。
v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几百种,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
v布依族服饰偏重简约、清淡的装束,妇女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
v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
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
民族建筑风格迥异
v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
在著名的"千户苗寨"─雷山县西江,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都觉气象万千。
v水族的吊脚楼也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楼上楼",即在干栏式房屋的基础上,再装点上一间楼房房,颇似上海的"亭子间"。
既是盛夏纳凉、摆家常的地方,又是一个很好的贮藏室。
v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
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头房”。
其主要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都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
从江侗歌之乡——小黄
民族饮食风味独特
贵州少数民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
许多地区喜爱糯食和吃“酸”,逢年过节,迎送宾客,便以糯米粑和酸腌肉、酸汤菜招待客人,或全家共餐,以示节日喜庆。
民族习俗气象万千
v贵州少数民族讲礼仪,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的和睦与相互尊重,沿袭着许多古朴优良的风俗习惯。
v贵州的少数民族男女青年择偶、婚嫁都有不同的习俗。
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都各有特点,饶有风趣。
v礼俗:
贵州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
如苗族的敬牛角酒、“转转酒”,侗族的“拦路歌”,布依族、水族的敬酒歌等等。
v婚俗:
贵州少数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
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赶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对歌(各少数民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如土家族、水族等。
红飘带上最绚丽的彩结
v红军长征在贵州
v贵州、中国革命的转折地
v贵州、中国革命的福地
v贵州、中国革命的圣地
长征文化壮怀激烈
v最困难境遇下的英明抉择——进入贵州
v最长时间的机动回旋——近半年的时间在贵州
v最多历史足迹的地方——67个县留下红军足迹
v最初的大胜仗——娄山关战役
v最多将帅参加的战斗——青杠坡战斗
v最经典的战争范例——四渡赤水出奇兵
v最成功的战争计谋——佯攻贵阳、调动滇军
v最伟大的历史会议——遵义会议放光芒
v最伟大的历史人物——贵州走出毛泽东
自然社会历史千古奇观
v红岩天书——永远不能破解的神奇文字
v天坠悬石——月亮山中的奇特石景
v平塘石开——自然与历史的巧合
v占里人口——人类发展的生育奇迹
v林场折树——空中怪车突袭贵阳
三、贵州前景——明天更美好
(一)贵州现状——开拓前进的贵州
2007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700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55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4.9亿元;旅游总人数达6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78.4元和2300元。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7公里;粮食产量达到1170万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严峻的现实—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解放以来,贵州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比例最高的是1959年的1.63%,1994年以后一直在1.1%以下,2005年和2006年稳定在1.08%。
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1979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为20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模式上实行非均衡战略,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
2006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75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与1979年相比,差距扩大了近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扩大近0.5个百分点。
(二)贵州前景——明天更美好
v1、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v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
v国内形势---竞争求发展
v区域态势---合作谋发展
v西部大开发
v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
交通建设—加快发展的关键
“两高”的建设及意义
v1、进一步提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v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v完善国家交通路网布局的需要
v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v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v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v2、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
v有利于重新确立我省在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地位
v有利于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v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v有利于加快推进我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步伐
v有利于促进我省开放型经济的起飞
v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3、发展的目标
v中国大西南的陆路交通枢纽。
v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v“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
v原材料工业基地。
v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v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
用好后发优势、树立信心、加快发展
用好“后发优势”,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保持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
直接采用发达国
家长期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节约相应的开发和积累的时间,实现一种压缩了的工业化过程,
实现跳跃性发展。
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资本的后发优势。
二是技术的后发优势。
三是制度的后发优势。
四是精神的后发优势。
五是认识的后发优势。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
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章特殊的地理环境
教学要求:
1、掌握贵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2、掌握贵州的行政区划现状
一、自然环境特征
地处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主要在贵州的北部,流域面积13802平方千米。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干流进入贵州毕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习水、赤水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378千米。
綦江上游是松砍河,流域面积816平方千米,中下游流经四川南部。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
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
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
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
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
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二、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贵州的行政区划,包括建省前的行政区划,建省后至解放前的行政区划和解放后的行政区划。
我们重点掌握解放后的行政区划现状。
1、贵阳市
辖6区3县1市
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
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
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
清镇市。
2、安顺市
辖1区2县3自治县
西秀区
普定县、平坝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辖1市15县
凯里市
雷山县、黎平县、施秉县、麻江县、锦屏县、台江县、剑河县、三穗县、
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天柱县、榕江县、芩巩县、丹寨县。
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1、了解贵州历史的发展进程。
2、掌握贵州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概念
和文化特点
3、重点掌握明代建省与屯田的意义、
“三线建设”的影响和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贵州是古生物的王国,又有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的遵义、凯里、关岭、兴义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群,包括三叶虫、海百合、贵州龙等。
地质发现在五六亿年前,现在的贵州高原就是古生物的王国。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对位于黔西县西南30公里处沙井乡的观音洞进行了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多件,动物化石23种。
由于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特点突出,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考证大约2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贵州活动。
后来发掘桐梓岩灰洞,发现古人类牙化石7枚,考证距今约20.6万年,还发现了炭屑和烧过的碎骨化石,这是华南地区古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
专家认为“桐梓人”属于晚期直立人或早期智人。
此后又发现了“水城人”、“大洞人”和“兴义人”、“穿洞人”等早期古人活动的痕迹。
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
二、从古夜郎到宋元时期的贵州
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存在着许多地方割地政权,或称“国”、或称“邑”。
后期,牂牁国衰落,现北盘江上游另一支濮人部落兴起,称夜郎国。
后来逐渐扩张,范围包括现在的沿河—印江—石阡—镇远—剑河—榕江一线以西及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四川南部的部分地区。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其经济和社会已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西汉时期,史料记载,汉武帝派使者到夜郎,夜郎侯问“汉孰与我大”,因而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
说明夜郎地处偏荒,山隔水阻,不知汉广大,自认为夜郎是一方大国;另一方面,夜郎确实是西南夷地区最大的方国。
在当时地方割据势力中,已拥有十万精兵,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西汉时期夜郎经济已达到相当程度。
黔西出土的汉墓陶器表明,制陶工艺已有一定水平,有舞蹈俑、托案俑、镇墓兽、陶羊、陶猪、陶鸡等。
赫章出土的汉墓陶器,已采用轮制工艺,并有全釉和半釉制品。
夜郎的强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公元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说“谕以威德,约为置吏,令其子为令。
”夜郎侯同意,郡县制逐步在夜郎地区推行,公元前111年设为牂牁郡,夜郎地区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建置。
但与内地不同,既有郡守都尉、县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领为王、侯、邑长等,实行“土流并治”。
公元前28—25年,夜郎地区小国相争,朝廷派兵征讨,灭夜郎国。
其他诸小邑纷纷降服,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终确立。
汉朝军队进入牂牁郡,实行屯田,也带来大量人口和技术。
把中原及巴蜀文明带进牂牁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大姓与土著首领结合,形成“牂牁大姓”统治该地。
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因时局而变,存在相互割据的状况,行政区划时有变迁,但郡县制度并未废除。
这一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苗瑶、百越、氐羌几大族系先后进入今贵州地区,与古老的濮人错杂而居,在经济、文化上进行广泛交流。
随唐时期,封建王朝加强了对该地的统治,属于黔中道,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
仍实行“土流并治”。
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也称正州),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经制州地区比较开放,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较快;羁縻州地区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经制州是朝廷直接派官吏治理,人口、田亩,政治、军事、经济等受朝廷控制。
羁縻州是朝廷指派归附的地方土著首领统治,子孙世袭,自主权大,与朝廷关系松散。
藩国是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政权。
宋代,基本沿袭唐代的统治方法,羁縻州大体不变,经制州大为缩减,藩国却大有发展,宋王朝对土著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