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逍遥游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890380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42.51KB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逍遥游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逍遥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逍遥游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逍遥游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逍遥游教案
课题:
科目:
语文
班级:
课时:
计划4课时
教师:
单位:
景洪市第四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逍遥游》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是古代抒情散文。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学习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课题本身的意义来讲,《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
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
说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合作探讨,加深对庄子“逍遥至境”的认识。
三、学生特征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
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
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
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
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
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
说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合作探讨,加深对庄子“逍遥至境”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1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名篇《逍遥游》。
2.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
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三、学习第一段
思考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四、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
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
“小年不及大年”。
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
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
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
庄子告诉我们: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
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
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第三课时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
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怎样才能做到呢?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
“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
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
①无限的思维空间。
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
“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
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小知”“有待”和“无穷”。
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
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
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
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
“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
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四课时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
奋发。
2.抟:
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
旋风。
3.夭阏(è):
阻塞。
4.奚以……为: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
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
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
古义:
很饱的样子。
今义:
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多数人。
4.野马:
古义:
流动的雾气。
今义:
野生之马
5.羊角:
古义:
旋风。
今义:
羊的角
6.天池:
古义: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
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
古义:
海波动荡;今义:
海洋运输
8.小年:
古义:
短的寿命;今义:
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
这;今义:
作判断词
10.控:
古义:
投,落下;今义:
控制
11.虫:
古义:
泛指动物;今义:
虫子
12.枪:
古义:
触碰; 今义:
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
使……满意;征:
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
(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
表选择,是……还是……
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2.奚以……为: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
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
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
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
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
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
所以说:
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七、布置作业
聆听简介
作者介绍
解题
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跟随教师注音
聆听诵读指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习第一自然段
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习第三段,思考并回答。
学生学习第三段,思考并回答。
学生分析大鹏的形象。
学生思考并分析文章题目。
学生思考并分析文章题目。
分析“逍遥游”的层次。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技巧。
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技巧。
重点实词归纳。
归纳学习文中的通假字。
归纳学习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归纳学习文中的词类活用。
归纳学习文中的词类活用。
归纳学习文中的一词多义
归纳学习文中的特殊句式。
归纳学习文中的特殊句式。
归纳学习文中的特殊句式。
归纳学习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中重点句子翻译。
文中重点句子翻译。
利用名家点评导入课文
知人论世,感知作者
教师做相关题目解析
检查字音、字形。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课文。
讲解第一段,设置问题以便学生更好理解。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整体感知课文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内容。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内容。
带领学生分析第三段的内容。
带领学生分析第三段的内容。
带领学生分析大鹏的形象。
对于“逍遥游”的引导分析。
对于“逍遥游”的引导分析。
进一步分析“逍遥游”。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
写作技巧的归纳。
写作技巧的归纳。
重点实词讲解。
讲解通假字。
讲解古今异义词语。
讲解古今异义词语。
讲解词类活用。
讲解词类活用。
讲解一词多义。
讲解一词多义。
讲解特殊句式。
讲解特殊句式。
讲解特殊句式。
讲解特殊句式。
讲解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翻译。
八、板书设计
第
(1)课时
课题:
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
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
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
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
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
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
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
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
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
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
(2)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
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
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
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
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
(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
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
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
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
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
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
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逍遥游教案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逍遥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