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24885225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51KB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docx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教学实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1小时15分)
执教:
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学生:
成都市温江中学初一(9)班
一、两个话题:
1、为人、为学与为政
2、自我、他者与社会
二、两种方法:
1、以意逆志
2、以经解经
三、两个视野:
1、生命视野
2、文化视野
师:
同学们好!
刚刚有同学告诉我,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了,是吗?
生(齐):
是的!
师:
那么,谁能告诉我孔子是怎样出生的?
(生齐摇头,无人能答)
师:
好,有一个问题你们一定能够回答:
孔子名什么?
字什么?
生(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师:
很好,孔子的名和字合起来,就是一座山的名字:
尼丘山。
“仲”是指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孔子的出生,就与尼丘山有关。
孔子的父亲和母亲年龄相差五十岁左右,他父亲七十岁的时候娶了他母亲,但是很久没有生育。
于是两人到尼丘山上去祷告,回来后就有了孔子。
所以孔子的名和字就跟尼丘山有关。
这个传说意味着什么呢?
孔子跟一般人怎么样啊?
生(齐):
不一样。
师:
他似乎是谁派来的?
生(齐):
上帝派来的。
师:
嗯,这个传说好像在告诉我们,他不是一般的凡人。
人类有一个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年300年之间,北纬30度左右,人类涌现出很多了不起的思想家。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谁?
生:
释迦牟尼。
师:
对,中国呢?
生:
孔子。
师:
对,还有老子。
在人类的轴心时代,有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出现,他们的思想影响至今。
《论语》是一部记录什么的书?
生: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师:
嗯,是记录这个不平凡的人的思想的书。
人们怎样评价这部书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PPT)赵普:
《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所以我们常有一个说法,叫什么?
生(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师:
很好,都知道这个说法。
那么下面一种说法知道不知道呢?
(点击PPT)梁漱溟:
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大家喜欢这个评论吗?
生:
喜欢。
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而且它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师:
嗯,孔子的思想是透过生活表现出来的,让我们感觉到非常亲切,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吧?
生:
我觉得孔子的思想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
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非常好!
咱们温江中学的孩子真是很智慧!
生:
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他的指引,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
师:
非常好!
对于《论语》,还有另一种评价(点击PPT):
和迁哲郎:
孔子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和迁哲郞是20世纪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怎样理解他的这句话呀?
生:
有一句话说: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教会我们怎样做好人。
师:
他在引导我们人性当中善的那一面,是吧?
生:
是的。
师:
而且,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是很真实地,很日常化地跟他的学生在一块儿,为我们讲述那些人生最高的智慧。
他不是光讲大道理,而是从日常生活中领悟,直面人性的真实。
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弟子当然也不例外。
他最喜爱的弟子是谁啊?
生(齐):
颜回。
师:
对,颜回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他曾经这样描述孔子(点击PPT):
“仰之弥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罕》)意思是说,我越看他越觉得高大,我越钻研越觉得他钻研不透,明明他就在我前面一点儿的,转眼我就落下很远,追也追不上了。
呵,在他眼中,孔子就像是一个神。
不仅颜回如此,有个地方官也曾经向子贡打听孔子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才,但是孔子自己怎样说呢?
他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这个“贱”是什么意思啊?
生:
低贱。
师:
出身卑微,是吧?
生:
是的。
师:
什么叫“鄙事”呢?
生:
就是地位很低、身份很卑贱的职业。
师:
对,很好,孔子做过仓库管理员,做过放牛娃牧羊人,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很老了,所以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他要照顾有残疾的哥哥,承担了很多的生活重担,所以他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他告诉我们,他只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人罢了,是少时的贫贱磨练了他,造就了他。
伟人的真实比他的伟大更动人。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今天要学习的《〈论语〉十则》中的第一则。
生(齐读):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师:
我想请问同学们,“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
生(齐):
复习,练习。
师:
“时”是什么意思?
生(齐):
按时。
师:
很好,也有人解释为“常常”。
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说”是个什么字?
生:
通假字,通“喜悦”的“悦”。
师:
很好,学过了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对这句话,你有同感吗?
生:
有同感。
按时复习,能够巩固知识,有时候还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很开心。
生:
学了知识之后加以练习,能够掌握一些技能,就会很开心。
生:
学了知识之后,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很有意思。
师:
嗯,学以致用,很开心!
生:
学了知识之后按时复习,就会对一些道理理解得更深刻,也会很开心。
师:
咱们温江中学初一9班的孩子真可爱,都很热爱学习啊!
有没有哪位同学说:
哎呀,学了知识还要天天复习,真是又苦又累啊!
(学生齐笑着看向一男孩)呵呵,大家好像都在看某一个人?
(男孩羞赧地笑着摇头)嗯,咱们温江中学初一9班的孩子一定个个爱学习,像孔子一样!
好,让我们看他的第二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来,他就会很快乐呢?
生:
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他找到知音了。
生:
因为从远方来的朋友在某些方面一定会跟他有分歧,他们的谈话就会有碰撞,他就能够从中学到新的东西。
师:
太好了!
因为有分歧,有碰撞,才会有新的火花。
孔子身边的弟子都把他当作圣人来崇拜,可以想象,能够给他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多不多?
生:
不多。
师:
就像颜回,孔子曾说: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颜回对孔子的话从来没有一句反对和违背的,顺从得近乎愚蠢。
所以有了从远方来的朋友,就一定会有一些新鲜的学术空气。
生:
我觉得远方来的朋友和孔子之间会有一种互补,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学到东西。
师:
很好!
互补,所以能够彼此促进和完善。
生:
古时候的人是很讲究“话不投机半句多”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他们需要知音,需要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一定会很快乐。
师:
真好,你的学识很渊博!
我们继续看第三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什么叫“愠”?
生(齐):
生气。
师:
“生气”……完全准确吗?
譬如我现在很生气,于是我拍桌子打板凳,这算不算“愠”?
生(齐):
不算。
师:
那怎样才叫“愠”呢?
生:
生气但不发泄出来。
师:
隐忍着,不表现出来,是吧?
生:
是的。
师:
如果别人伤害了你,或者误解了你,你很生气但你忍着不表现出来,是不是已经够君子了?
生:
是的。
师:
但孔子说,“不愠”,连隐忍在心里的不高兴都不要有,对君子的境界和修养是不是要求很高啊?
生:
是的。
师:
他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为什么连藏在心里的不高兴都不要有呢?
生:
我觉得人不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别人不了解你,你要宽容别人。
师:
很好。
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人与人的沟通难免会有不畅通的时候,难免会有隔膜,所以别人不了解我,是正常的。
生:
我觉得做大事的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要耐得住寂寞。
没人了解我,我也不必去人群中凑热闹。
师:
很好,要有广阔的胸怀,沉得住气。
生:
我觉得别人不了解我,我是可以生气的。
被误解而生气是很正常的。
师(笑):
哦,你觉得生气才是正常的!
因为被误解而生气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吧?
生(点头):
是的。
师:
呵呵,没错,这是一种本能,我们人有很多本能,是吧?
当我看到一样好东西,我就想把它占为己有,这也是一种本能。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让这种本能滋长呢?
生:
不能。
师:
所以孔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人有很多本能,生气也是一种本能,但是,我们要养成一个豁达的心胸,不要去生气。
对这三句话,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好,孔子自己也有另外一些话语,正好验证了同学们刚才的见解。
让我们来看一看(点击PPT):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何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叶公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里面的人物……
生:
叶公好龙。
师:
对。
历史上的叶公其实是一个战绩显赫、为人慷慨的楚国大夫,那个成语里面的叶公是被他的政敌丑化了的。
这里说叶公向子路打听: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子路一时答不上来:
我的老师,那么伟大的一个人,我该从哪个角度来概括他呢?
他回去之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就说了……“女”读什么音?
生:
“汝”!
师:
很好,通假字。
孔子说:
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起来就会怎样啊?
生(齐):
忘记吃饭。
师:
读书读到乐处又会怎样啊?
生(齐):
忘记忧愁。
师:
嗯,可能下一顿连饭都没得吃,他也不会在意。
至于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恐怕也不会令他忧愁了。
读书读到乐处时,他会忘记一切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说明在学习中不知不觉……
生:
时间过得很快。
师:
因为陶醉其中而不知时光飞逝,这样的人生幸福吗?
生:
幸福。
师:
嗯,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点击PPT):
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奕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阳货》)这个“不”字怎样读啊?
生:
“否”!
师:
太棒了!
你们怎么这样聪明呢?
在哪里学过这个通假字啊?
(生得意地笑)我觉得你们真是太神奇了!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对什么事都不上心,这样的人我真是拿他没办法啊!
“不有博奕者乎?
”“博奕”是什么意思啊?
生:
下棋。
师:
嗯,难道不能去下下棋做做游戏吗?
就算去下下棋做做游戏,也比什么强啊?
生: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师:
对,你看,孔子不是那种很呆板的人,对不对?
他不要我们死读书,他认为每一种游戏活动都是学习。
所以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的事,也是一种很丰富的人生体验。
对于“有朋自远方来”,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点击PPT):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
”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子罕》)“唐棣之华”就是一种叫棠棣的花,“偏”通“翩”,“反”通“翻”,就是花儿在风中翩翩摇摆(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岂不尔思”是个倒装句,恢复正常的话应该是怎样?
生:
岂不思尔。
师:
“尔”是什么意思?
生:
你。
师:
很好!
我怎么会不思念你呢?
只不过,住的地方离得太远啦!
孔子却说这人在找借口:
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一个人心里很向往跟谁见面的时候,他就不会惧怕路途遥远,是吧?
生:
是的。
师: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到这里跟孔子交流切磋的话,至少能够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呀?
生:
他很想见孔子,非常仰慕孔子。
师:
对,这样的话,孔子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
满足。
师:
满足,欣慰,有成就感,是吧?
生:
是的。
师:
那么他们在一起交流切磋又是为了什么呢?
(点击PPT)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这句话正好验证了你们刚才说的,用文章和学问来会友,通过和朋友的交流来促进仁道,这就是君子之交。
对于颜回,孔子不仅说他“不违如愚”,还说(点击PPT):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先进》)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啊,他对于我的话,没有一句不——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
“悦”!
师:
很好,对于孔子的话,颜回没有一句不喜欢。
他句句都喜欢,句句都奉行,这样就没有碰撞啊,就没有切磋啊。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远方来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说,才能促进自己开拓和提升,所以“有朋自远方来”,孔子才会“不亦乐乎”啊!
其实同学们刚才都已经说出来了,老师只是用孔子自己的话来印证你们的正确!
那么,关于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自己又有怎样的解释呢?
(点击PPT):
子曰: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君子怕的是什么?
生:
没有能力。
师:
不怕什么?
生:
别人不了解自己。
师:
他还说(点击PPT):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什么啊?
生:
怎样立足。
师:
对,凭什么才干和能力来担当这份工作,在这个职位上立足,有所建树。
后面还有一句,说不怕——
生:
没有人了解自己。
师:
我只要去追求——
生:
值得被人知道的才能和事迹。
师:
非常好!
如果我这个人根本没什么值得别人来了解的,那么别人不了解我,我又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我只要做好自己,总有一天别人会了解我的。
而且孔子对于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襟怀,还有更高境界的理解(点击PPT):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这就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啊?
生:
主观。
生:
自我。
师:
非常好!
跳出了主观的角度、自我的立场,不要过分把眼睛盯在自我上,老觉得我需要别人来了解,老觉得我需要被别人重视,被别人崇拜仰望,我也需要怎样啊?
生:
了解别人。
师:
对,了解别人。
所以,孔子的境界高不高啊?
生:
高。
师:
这第一则的三句话,反映的是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句——
生:
讲学习方面。
师:
对,讲的是“为学”(板书“为学”)。
第二句呢?
生:
既讲学习,也有与他人的交往方面。
师:
很好,我们可以说“为人”(板书“为人”)。
第三句呢?
(学生一时无法作答)这一句中的“人”,你觉得主要是指什么样的人?
是普通人吗?
孔子有学问,有抱负,但屡屡遭到拒绝,理想无法实现,是因为他不被什么样的人了解啊?
生:
君王。
生:
统治者。
师:
非常好!
所以这句话讲的其实是“为政”方面(板书“为政”)。
因为统治者不了解他,不重用他,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对自己说:
不要生气,不要急躁,我还需要做得更好才行。
第一则,讲的就是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为学、为人、为政。
下面我们看第二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师:
看看这一则跟我们刚才说的三个方面有关系吗?
生:
有!
师:
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说的是什么?
生:
为人。
师:
是吗?
再想想。
替人出谋划策,到底是什么方面呢?
生:
为政!
师:
很好!
为政。
再看第二个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什么?
生:
为人!
师:
对,跟朋友交往时,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人。
第三个方面呢?
“传不习乎?
”——
生:
为学!
师:
很好,这一则是曾子的话,却与孔子的话如出一辙。
我们会发现,真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孔子一生关注这三个方面,曾子也是每天反省这些内容。
请问大家,这里的“三”,应该如何解释呢?
生(齐):
多次。
师:
嗯,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呢?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都从这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三”能不能解释为“三个方面”呢?
生(信服地点头):
能!
师:
嗯,曾子关注“忠”,关注“信”,关注“习”,“传不习乎”呼应了第一则中的哪一句话啊?
生:
“学而时习之”。
师:
非常好!
孔子常常用来教导学生的,有这样四个方面(点击PPT):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文,就是文章、学问;行,就是行为、作为;“忠”和“信”,大家都理解。
对了,大家有没有读过《西游记》原文?
美猴王那个章节有没有看过?
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很兴奋):
我看过,那里面有一句话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师(我比他更兴奋,他的答比我的问超前了):
太好了!
你知道?
那你说说怎么回事。
生:
就是孙悟空和一群猴子发现水帘洞的时候,约定好了谁敢率先进去,大家就拥戴谁做王。
进去之后,孙悟空就要求大家兑现诺言,说了这一句话。
师:
非常好,那大家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
(生摇头)
师(点击PPT):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原来啊,这是孔子的一句话!
“而”是什么意思?
(学生很犹豫,初一学生大概还没接触过“而”的这一义项)能揣摩出来吗?
生(鼓足了勇气):
如果。
师:
正确,太聪明了!
孔子打了个比方来说明“信”的重要,他说: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和軏都是古代车上面很关键的部分……
生:
是轴?
师:
不是轴。
輗是古代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軏是车辕前端与车衡衔接处的销钉,很小,但是很关键,没有它们,车就无法行驶。
孔子就把人内在的诚信比作了车上的輗和軏,你有很多学问,有很多才能,如果没有诚信,就走不远。
曾子吸收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忠、信。
那么曾子是不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
生(很兴奋地):
是的!
有一个故事叫“曾子杀猪”!
师:
太好了!
你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去买东西,他的孩子吵着要跟去上街,曾子的妈妈……
师(笑):
是曾子的妈妈吗?
生:
哦,是曾子的妻子。
她对孩子说,你不要跟去了,乖乖待在家里,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结果她回来之后,又舍不得杀猪了,曾子知道后就对他妻子说,不可以对孩子失信,如果不兑现诺言,等于教孩子说谎。
于是曾子就杀猪给孩子吃了。
师:
很好,曾子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所以他每天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也很重视“信”(点击PPT):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子路问孔子有什么志向,孔子的回答同样扣住了哪几个方面啊?
把全社会的老人都安顿好,是什么?
生:
为政。
师:
对。
让朋友们都信任我,是什么呢?
生:
为人。
师:
很好。
让少年人都对我有所感念,少年人为什么会对我感谢怀念呢?
生:
因为他教导了他们。
师:
很好。
所以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哪个方面啊?
生:
为学。
师:
很好,孔子的理想,始终围绕着这三个方面:
为学、为人、为政。
我们再来看第三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师:
这一则其实我们在讨论第一则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到了,大家都已经理解了。
孔子的弟子里面,有谁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呢?
生:
子路!
师:
呵呵,子路是个好勇尚武之人,并不爱读书。
生(笑):
颜回。
师:
不错,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孔子曾经问子贡说:
“汝与回也孰愈?
”就是说,你和颜回谁更——
生:
强。
生:
好。
师:
嗯,也可以说谁更优秀。
子贡当然知道,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最优秀的,子贡回答说(点击PPT):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子贡很谦虚,他说颜回闻一知十,而自己顶多只能触类旁通略知一二。
孔子倒也不客气,他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啊!
孔子把自己也捎上了,为什么呀?
生:
怕子贡受打击。
师:
不错,孔子还是照顾了子贡的情绪的,陪着子贡谦虚:
我们俩都比不上他啊!
孔子是一个很亲切的人,很善解人意的人。
他告诉我们,做学问是应该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点击PPT):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就是说,不懂得举一反三的人,就不用再教了。
旧与新,是可以互生的;学与思,是需要并举的。
一起来读下面一则(点击PPT)。
生(齐读):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师:
好,谁来解释一下?
生: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自己有害。
”
师:
非常好。
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孔子又以他的亲身经历作为例证来告诫我们,只思考不学习也是不行的(点击PPT):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我曾经整天——
生:
不吃饭。
师:
整夜——
生:
不睡觉。
师:
用来思考,结果怎样呢?
生:
没有益处。
师:
不如——
生:
学习。
师:
对,思考很重要,练习和实践同样很重要啊,孔子非常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再看下面一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师:
很好,为什么最后一个“知”要读zhì啊?
生:
通假字。
通“智慧”的“智”。
师:
由是谁啊?
生:
仲由。
师:
仲由又是谁呢?
(学生摇头),呵呵,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好勇尚武的子路。
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有了他做孔子的贴身侍卫之后,就没人敢再欺慢孔子了。
所以孔子曾经说: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啊,自从有了子路,就没人敢对孔子恶言相向了。
但也正因为子路是个好勇之人,所以他对读书倒不是很上心,所以孔子要跟他谈“知”这个话题。
谁来解释一下这一则的意思?
生:
让我来告诉你关于知与不知的道理吧!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师:
很好。
孔子总担心子路自以为是,所以教导他这个道理。
这也是事出有因的,让我们来看这样一段对话(点击PPT):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
“敬受教。
”(《孔子家语》)谁来翻译一下子路的话?
生:
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去……扳它它也是很直的,砍下来射出去,可以射穿……皮革,这样说来,还有什么好学习的呢?
师:
真好,“通”字都能翻译出来。
犀革,就是犀牛皮,很坚硬的。
“柔”的意思有一点出入,这不怪你,它是一个通假字,通“揉”。
是古时候木匠师傅用火烤使木材弯曲或变直的一种工艺手法,你们肯定是不了解的。
子路以南山的竹子自喻,觉得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没有后天学习的必要。
孔子怎样回答他呢?
生:
给它插上羽毛……
师:
“括”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猜猜看,是箭的某一个部位……
生:
箭尾!
师:
在箭尾上装上羽毛,有什么用?
生:
飞出去的时候能保持平衡,就可以飞得更远。
师:
非常好!
那么“镞”又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砺”字来理解。
生:
“砺”是磨的意思,那么“镞”就应该是箭头了。
师:
很好!
在竹箭的箭尾装上羽毛,把箭头磨锋利,结果会怎样?
生:
射入物体会更深。
师:
非常好,孔子顺着子路的话,同样也借竹子来告诉子路一个道理:
先天条件好固然有利,但后天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啊!
因为子路不爱学习,又喜欢自以为是,所以孔子必须要告诉他:
你不要以为你都知道了,其实你还不是真的知道。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下一则,一起读(点击PPT)。
生(齐读):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师:
谁来为我们解释一下?
生:
孔子说:
“看见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毛病。
”
师:
说得非常好,但是,孔子还说过一句话(点击PPT):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罕》)“讼”是什么意思啊?
生:
审判。
师:
很接近了,很好。
自讼,就是自己审判自己,自己责备自己,也就是“内自省也”。
孔子在这里说:
“完了呀!
”也有人翻译为“算了吧!
”,“我从没见过能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内心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人”。
前面说“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却又说没见过一个能自省的人。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
不矛盾。
正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需要以别人为参照,把那些“不贤”的人当作一面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问题。
师:
非常好,也就是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是孔子发现的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
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发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一个很爱思考的人。
师:
看下面一则,跟刚才这一则有没有关系啊?
生:
有。
师:
什么关系呢?
先让我们一起读一遍(点击PPT)。
生(齐读):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师:
哪儿有关系啊?
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见贤思齐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十则 论语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