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皖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4880735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646.93KB
苏浙皖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苏浙皖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浙皖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浙皖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苏浙皖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概述
1.1项目提出背景
制造业一直是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随着常州地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钢材等物资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加,但常州地区“两头”在外的经济特点决定了要增强常州生产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迫切需要有高效、低成本的钢材流通体系作支撑,需要通过现代发展服务业,来推进常州地区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作为常州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某还缺乏现代意义上的钢材流通中心,现有的钢材交易市场在硬件设施、功能布局、服务功能、市场配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已经难以满足某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需求。
同时,现有钢材交易市场主要位于湾溪河两岸,随着湾溪河景观带的实施,金三角钢材交易市场面临着搬迁的问题。
因此,在某亟需规划建设一个能满足钢材企业运作要求的具有现代化基础设施条件、功能区域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善和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钢材物流中心。
一方面可以解决金三角钢材市场的搬迁问题,满足客户对高层次物流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某的废旧金属提供物流服务,弥补某现有物流服务功能不足的缺陷。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土地、市场优势,可满足钢材流通企业对钢材物流中心的选址条件。
同时,在该物流中心同步规划建设为某市及其周边地区提供生活资料与其它生产资料的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可改变某当前大型物流结点缺失的现状,全面提升某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可有力地推进苏浙皖边界地区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1.2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
承办单位:
某苏浙皖物流有限公司
拟建地点:
拟建的某苏浙皖物流中心位于104国道以北,芜申运河以南,戴埠河东侧紧靠宜兴区域,详见附图。
1.3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Ø交通部《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2001年2月28日;
Ø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和民航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建议》,2001年3月2日;
Ø国家计委《“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Ø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8月;
Ø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8月;
Ø《某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2年6月;
Ø《某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2005年8月;
Ø《常州市航道网规划研究》;
Ø《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征求意见稿)》;
Ø《常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2年;
Ø《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Ø某市历年统计年鉴;
Ø《内河通航标准》,2004年5月;
Ø《常州市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建设市场分析报告》,2005年7月。
1.4可行性报告内容和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某苏浙皖物流中心”项目在建设必要性、市场分析、建设规模及布局、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并得出结论。
研究范围包括:
✓必要性分析
✓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
✓信息系统规划
✓环保、安全与公用工程
✓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项目建设进度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财务评价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促进某现代服务业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代服务业包括了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相对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某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应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出服务业在工业增长、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中的巨大作用,应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双赢。
这种选择是某赢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然结果。
加快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为此,常州市政府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于2003年颁发了《常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制定了常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
同时,将常州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为:
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之一及某省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2005年,《某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提出“加大物流资源整合,推动工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培育第三方物流,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推动本土物流企业与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
《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表明:
在“十一五”期间,“依托宁杭高速公路和芜申运河两条运输主干道,逐步建设一个物流园区,三个物流中心,两个物流站,从而形成多种层次、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业。
”
《某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原位于某市城西, 随着某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某城西已经没有适合物流中心选址的位置,而本项目规划的物流中心位于某市城东,紧靠宜兴,具有良好的土地利用资源,与原选址相关约5公里,有104国道相连,更重要的是现有的位置可充分利用芜申运河的水运资源和104国道的公路运输资源进行建设,具有更加优越的区位条件,更可利用码头资源为某城区和某周边三省六县市提供钢材的物流服务。
该物流中心的建设有利于降低某及周边地区生产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2促进某城市发展,建设某东大门
按照《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某市将成为“中等城市规模、中心城市功能、山水城市风格”的生态旅游城和边界工贸市,城市化率也将达到69%。
依据近期和远景规划,某市的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拓展,城市美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城市的商贸、文化、信息的交流也会日渐频繁,进出某的各大出入口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某的整体形象。
打造生态旅游城和边界工贸市的对外“窗口”,提升某的投资环境,是某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位于某东部,处于城乡结合部,距宜兴只有千米之遥,北靠芜申运河,南依104国道,是某对外交流的东大门,也是某与外界进行物流、人流、商流等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规划范围及周边的土地功能结构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多种土地使用;周边的建筑设施都比较简陋,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程度低;周边的商贸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建设规模小,美化程度低,这些都影响了某东大门的形象。
随着某苏浙皖物流中心的建成,周边地区的土地功能结构将得到调整,规划区域道路两侧的建筑也将得到美化,与钢材、废旧金属流通相关的企业将向此集聚,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也将随之提升,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业也会应运而生,从而推动某东大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应某向“生态旅游城和边界工贸市”发展的趋势,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2.3建设现代港口,推动某水运发展
某是全国第一水运大省。
2005年水路货运量超过某省社会运输总量的1/4,水运周转量接近全省社会货运周转量的1/2。
2005年某的水路运输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但是与某巨大的水运潜力相比,现有水运能力还是尚显不足。
主要原因是:
1)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覆盖面不全;2)港口、码头建设缺少规划的科学指导。
随着某省政府对某省水运发展的重视,某的航道等级、通航能力和覆盖面等方面的建设将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升,其中某境内的芜申运河和丹金溧漕河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列入国家主干航道网,并且中河将从六级提升为五级,上沛河、上兴河、周城河、大溪河将分别从等外级河七级升为六级,戴埠河将从七级升为五级,水运通道将全面畅通,通航能力也会大为提升,抑制某水运发展的因素之一将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某的港池、码头的建设须经交通、水利部门许可,但都只是从专业技术方面进行控制,无法解决随意建设、盲目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的问题,直接导致港池、码头建设分散、布局混乱、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的不良现象的发生,而且造成重复投资、岸线利用的巨大浪费。
更重要的是这种经营模式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无法充分利用某丰富而潜力巨大的水运资源,同时还会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与钢材、建材等大宗运输货物相关的产业。
这些产业原本主要依靠廉价水路运输进行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但由于某的港池偏小,无法进行大吨位船舶的通行,并且相当部分的制造企业对某的现有港口的管理模式表示质疑,担心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港口的装卸搬运和仓储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企业宁愿出高价运费进行公路运输,也不选择水路运输,这势必造成企业的竞争力的下降,而且也不利于某水运的发展。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规划位于某城区东郊、位于芜申运河与戴埠河交汇处,与104国道毗邻,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港口紧靠三级航道的芜申运河,可以保证1000吨级船舶通行。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港口的建设,将提升某港口的作业能力,提高某水运资源的利用率。
2.4促进某现代制造业发展,改善某市产业结构与投资环境
从产业结构和布局来看,不同层面的城市要形成不同的分工协作体系。
制造业在某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全市制造业对全市GDP的贡献份额达47.0%,制造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8%。
《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增强资助创新能力和推进新型工业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重点培育三大产业群:
1)以强化竞争优势为重点,巩固、深化和提高以饲料机械、汽车配件与工程机械、炼钢炼铁、金属压延和输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群;2.)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突破口,提升以纺织、食品和旅游产品加工的轻纺产业群;3)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积极发展电子电器、生物制剂、精细化工和环保设备为主的新兴产业群。
逐步建成八大制造业基地:
1)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基地;2)饲料及工程机械制造基地;3)电子信息设备及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基地;4)新型材料制造基地;5)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生产基地;6)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7)食品工业基地;8)纺织服装基地。
随着制造企业向制造业基地的集聚,某在实施“工业强市”的过程中将不得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是钢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
在某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作为主要基础原材料的钢材的需求量的逐年攀升,但是某市的钢材产量十分有限,2004年的钢材产量仅88.76万吨,生铁产量66.38万吨,并且部分钢铁直接销往某以外地区,某的钢铁生产量无法满足某的钢材需求量。
根据某市主要钢材消耗制造企业的估计,某市目前的年钢材需求量在300万吨以上,因此,某所用钢材大部分需从外地引入。
这也说明某地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的钢材流通中心有巨大的需求基础。
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传统制造产业,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基础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同步发展。
只有现代物流业支撑的制造业,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制造业,不然只是一个加工厂而已。
因此,某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面临着生产性服务行业缺乏的困境。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的规划正是以此为发展契机,规划建设占地约600亩的钢材物流中心,不仅可基本满足某地区的钢材交易需求,更重要的是为钢材经销商提供了交易、装卸、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平台,也为生产制造企业实现物流外包、降低生产企业成本创造了条件。
2.5建立农副产品物流业,发展现代农业
某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基础地位不断稳固。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过程中,组织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和“龙头”流通市场。
其中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茧丝绸集团公司、溧华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年加工产值近10亿元。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需要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物流平台作为依托,将这种先天优势转化为某新的经济增长极。
然而,某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这也制约了某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讨会”指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1/4强的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在运输途中腐烂的水果蔬菜每年有3.7万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产生如此严重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
而发达国家尤其美国的水果蔬菜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
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对比之下让人触目惊心。
建立某农副产品物流体系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农副产品产业供应链,尤其加强横向供应链的发展,减少农副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滞留和耗损;二是农副产品运输一般属于大宗散杂货物运输,尽可能降低运输成本是物流体系发展的症结;三是强化物流技术的运用与开发,主要针对运销保鲜技术的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某农副产品应在流通渠道、运输成本、保鲜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考虑到大部分农副产品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物流成本应尽可能降低,因此在选择农副产品供应链结点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地处城乡结合处,既有较低的仓储成本,又便于对某主城区进行城市配送,更主要的是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具有强大而便利的公水联运,可大大降低农副产品运输成本,提高农副产品运输能力,并且在物流中心内部设有冷冻冷藏仓库,加强农副产品仓储质量和水平。
随着物流中心的建成并运作,某农副产品物流体系也将以该结点而拓展,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农副产品供应链,全面提升某现代农业水平。
2.6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某工业生态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对循环经济提出了宏观层面的要求,其中包括:
培育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并以企业和工业园区为重点,还要给予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除了在宏观层面上的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组合。
根据某实际可以考虑建立一条如图2-1所示的冶金行业生态循环系统,从而推动某循环经济的发展。
图2-1冶金行业生态循环系统
目前,某作为某省的废钢回收基地已有120个废旧金属回收网点,并且已有一个稳定的回收渠道,主要废旧金属来源于某本市和周边的各县市如广德、宣城和郞溪等地区,更重要的是某市已有以申特钢厂、三元钢厂、新光制钢厂为主的废钢炼钢厂,年处理废钢在6万吨以上。
虽然某已经有了在废钢回收和处理方面的优势,但是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业生态循环体系。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产业间的共生组合,尤其缺乏一个支撑废钢的回收平台和为废钢炼钢企业提供废钢原料的物流运作平台。
图2-2某冶金行业生态循环系统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的建设可在某冶金行业生态循环系统中发挥衔接纽带作用,图2-2中虚线链条表示从铁矿石等原料到钢铁成品生产的过程,其中物流中心主要提供公水联运和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实线循环链条主要表示从钢铁成品生产到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系统,其中物流中心为炼钢企业提供公水联运的物流服务以及为废旧金属回收企业提供加工、仓储、配送和信息等物流服务。
2.7促进某市场与物流的联动发展
市场与物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联动发展,这已为大量的实际案例所明证。
在市场和物流的联动发展过程中,它们不仅仅体现各自发展的支撑性和拉动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彼此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得在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促进对方发展。
而在市场和物流发展的同时,又可以支撑和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也是一个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按照系统动力学理论,可建立图2-3所示和系统反馈关系:
图2-3物流与市场关系图
图2-3中外部循环链体现了市场与物流的关系,物流需求和物流成本联系这两个主体,市场为物流中心带来大量的物流需求,同时物流中心为市场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内部循环链中随着制造企业、建筑企业、商贸企业、废旧金属回收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发展,产生大量商品需求,随着需求量的不断放大,促使对钢材、废旧金属等市场进行有步骤地、有计划地的投入,通过规模的扩大来适应前者的要求,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同时物流中心的发展,为制造企业、建筑企业、商贸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提高商品供应效率,从而促进各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2.8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规划建设某苏浙皖物流中心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政府完善其服务职能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物流中心为企业或者市场解决好亟待处理的问题。
(1)相关企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相关企业面临重新选址或者仓库外迁的选择。
市区的金三角钢材市场和钢材经营散户正面临着搬迁的问题。
同时,某市绝大部分的废旧金属回收经营业主面临经营成本过高的困境,希望将分散在某市的120余家的废旧金属回收站进行整合优化、集中经营。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利用廉价水运提升企业竞争力。
某的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钢材加工和炼钢企业由于没有港口码头等配套的装卸搬运基础设施为其服务,使得大部分企业无法就近利用某广大水域廉价的水力运输优势,而不得不采取高价的公路运输。
而物流成本的上升,减少了企业利润,降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上处于劣势,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某急需建立一个可为之提供服务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
(2)政府“以人为本”的体现
政府职能之一是对企业、市场等进行宏观管理,并且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规划建设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将原有分散的、杂乱的市场资源和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一方面,优化了城市布局,同时又具备了充足的市场供给和优良的物流服务优势,这些都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某苏浙皖物流中心的市场规律作用,可使政府获得更多信息,更方便地实施宏观调控职能,而且工商、税务、金融、运政等政府职能部门入驻物流中心,既方便了为企业提供服务,又便于这些部门进行行业管理。
可以看出,规划建设某苏浙皖物流中心,对企业来说,不仅解决了企业发展难题,而且使企业提升了竞争力,提供了长足发展的空间;对政府来说,方便了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某苏浙皖物流中心的建成将带来众多的就业岗位,对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市场分析
某苏浙皖物流中心主要服务的货种是钢材、废旧金属,主要的服务客户是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和废品回收企业。
根据《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对物流需求市场的分析,工商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情况如图3-1、图3-2所示:
图3-1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
图3-2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执行主体
某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情况基本与全国的一致,工商企业物流自理比重过大,一方面与企业的经营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某物流业发展的滞后直接相关。
3.1钢材市场
某市是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的经济特点,即市场在外,货源在外。
在对某的机械制造企业、金属加工企业和钢材生产企业的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方面,某市大部分的钢材需求企业主要的进货源是大型炼钢企业和大型钢材市场所在的地区,如山西、山东、武汉、上海、马鞍山等地区,范围很广,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少部分制造企业的钢材来源于某本市;另一方面,某市的钢材生产企业,主要是轧钢厂,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售地区是某市以外的各大中城市,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
因此,某市这一经济特点决定了要增强某生产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迫切需要有高效、低成本的钢材流通体系作支撑,需要通过现代发展服务业,来推进某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表3-1钢材供需企业进出货品流向
企业名称
进货地
销往地
需
求
企
业
某市力士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
南京、山东等地区
某上齿汽车齿轮有限公司
南京、上海
南京等地区
某国强镀锌实业有限公司
华东地区(60%)、其它地区(40%)
河北、山东、河南
某市正昌集团
南京、马鞍山
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
某市鹏程钢结构有限公司
马鞍山,宝钢
华东地区
某昆仑钢管有限公司
全国
上海、南京等地区
供
给
企
业
某盛昌钢铁有限公司
山西(40%)、山东、武汉、
国外(80%)、浙江、某
某市巨力轧钢厂
山东、山西等地区
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安徽、山东
3.1.1需求市场物流分析
2005年某国内生产总值(GDP)178.2亿元,比去年增长20.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9.4亿元,比去年增长23.6%。
随着第二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钢材的主要需求企业:
制造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对钢材和物流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Ø制造企业
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25%,占全市GDP的47.3%。
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有336家,比上年增加49家,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7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61亿元、利税总额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39.4%、36.5%。
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8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超20亿元的企业2家(上上电缆23.25亿元、某申特钢铁20.55亿元),超10亿元企业2家(华朋变压器17.54亿元、某国强14.55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表3-2:
表3-2 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4年产量
比上年增减%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7779
14.4
服装
万件
1575
32.3
生铁
万吨
98.01
52
钢材
万吨
77.23
-8.7
电力电缆
千米
36559
23.4
通讯电缆
千米
31278
6.8
变压器
万千伏安
2819
20.3
饲料机械
台
5482
69.5
资料来源:
《某统计年鉴——2006》
由表3-2可以看出,某在轴承制造、饲料机械制造、钢材深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竞争力。
在《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以强化竞争优势为重点,巩固、深化和提高以饲料机械、汽车配件与工程机械、炼钢炼铁、金属压延和输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群。
机械产业群的发展离不开对钢材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机械工业一直是钢材消耗大户之一。
当前,某市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然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企业。
目前,众多机械制造企业的钢材等原材料的进入都是批量运输,然后按照精确的尺寸进行深加工,如压平、焊接、裁剪、电镀、涂漆等,制成零部件、钢结构等,最后进行零部件组装,组成产成品。
这样的操作流程虽然易于企业管理控制,但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
一方面,企业生产所需零部件多种多样,要完全或者部分做到自己加工零部件,对加工设备、人员等的资金投入巨大,而且设备生产能力较小、功能不全。
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生产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减缓了折旧速度,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浙皖 物流 中心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