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考作文决胜篇.docx
- 文档编号:24873192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7.24KB
第三篇 中考作文决胜篇.docx
《第三篇 中考作文决胜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篇 中考作文决胜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篇中考作文决胜篇
第三篇中考作文决胜篇
400030重庆一中邹仁波
第一章知己知彼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到: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负”。
作战既能明白自己又能了解对方的,可以每次都取得胜利,不了解敌方而只了解自己的,偶尔可能取得胜利;又不了解自己更又不了解对方的,只能是每次都败了。
而我们的考场作文亦是如此。
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中考作文的命题依据、命题规律趋势,以及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才能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做到有的放矢,获得高分。
第一节因势破之
“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是汉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提出的重要军事思想,即
要顺应敌人的行动去挫败它,要利用敌人的情势去击破它。
战场上顺应形势能破击敌军,大获全胜,作文亦如此。
中考作文命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历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命题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
因此中考作文命题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祥略,条理清楚地
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的文,努
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
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
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
字的习作。
【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2006年是新课标教材取代大纲版教材进入国家级课改试验区后的第五个年份,也是课改试验区单独命题实施中考的第三个年份。
随着省、市、区县级课改试验区的相继建立,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因此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
可以这么说,在中考的舞台上,大纲版中学教材正在举行“告别演出”,新课标精神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角。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生活化选材、情感化体验、个性化表达的精神已经和正在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改革产生了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民间素有“得作文者得中考”之说,中考命题者对作文命题当然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按照既有利于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又有利于中考选拔人才、有利于避免猜题压题的原则,广大中考命题者作出了艰苦的探索。
笔者辑录了90道2006年中考作文试题,结合2004、2005年的中考作文试题,经过认真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考作文命题总体上保持稳定,局部里作了一些调整。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两下降”。
第一,选题作文试题出现下降。
近几年来,选题作文在中考试题中所占比例,呈现一路飙升之势:
从2001年的11%、2002年的14%、2003年的16%提高到2004年的23%,2005年更是高达45.2%,一跃而雄踞榜首,比位列第二的话题作文高出17.1个百分点。
笔者手头上的2006年中考作文试题中,选题作文共37道,占41.1%,仅比位列第二的话题作文高出10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选题作文开放度较高,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语文课程标准》),它的持续走红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备选题目多,却给避免宿构带来了难度。
一些考区的命题者求新求变的心理也很强烈。
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选题作文数量和比重出现了下降。
不过,由于这种题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所以未来一两年内它在中考中的霸主地位是不会动摇的。
第二,半命题作文试题出现下降。
半命题作文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8%上升到2004年的13%,到2005年的12.6%,与上个年度基本持平。
2006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0%(9个考区)。
半命题作文让考生自由填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指定一些词语,又有一定的限制性,比较适合用于选拔性考试。
那为什么命题者要舍弃这种题型呢?
且慢,我们从选题作文中找出了答案:
全部37道选题作文试题中,有22个考区选用了半命题作为其中的备选项,占到59.5%(同比上升了3.5%)。
如果加上9道半命题作文,那么选用了半命题形式的考区就达到了31个,占全部90个考区的34.4%(同比下降了3.7%)。
这说明半命题作文独立门户的机会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是它充当选择题作文备选项的机会将会小幅度增加。
二是“两稳定”。
第一,材料作文保持基本稳定。
2006年以材料作文形式单独命题的,有7个考区(另有以材料作文作备选项的7个选题作文考区),占总数的7.8%,这个比例与2005年的8.1%基本持平。
但是,具体道某些考区,却是变化的:
比如河北、江苏苏州等多年使用材料作文的考区,今年就转而使用别的题型;湖北武汉、江苏盐城、湖南衡阳等考区,首次进入材料作文阵营。
去的去,来的来,使得其总体比例保持了平衡。
如今的材料作文,不再是要求按照“引——议——联——结”模式写作的传统式材料作文了,不妨称作“新型材料作文”。
它打破了审题的唯一性、立意的限制性和表达的单一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还学生以适度的写作自由。
且看2006年湖南衡阳市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十多年前,她和他是同桌。
那时候,她家境不好,学习文具短缺。
有一次,他把自己用的半截铅笔送给她。
就是这半枝铅笔,让她感动至今。
后来,他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求学,而她总是想起铅笔的事,挂念着他,想同他不期而遇。
终于有一天,他们见面了。
她向他诉说了这十多年关于那半截铅笔的情思。
他很惊异,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行为,会在她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痕,任是十数年光阴也磨损不去。
是啊,生活中,也许是你不经意的一个关爱,足以温暖别人的一生。
可以说,已经这类试题具有话题作文的性质了——话题作文明示了写作话题,而材料作文的写作话题只是暗示在材料之中,由写作者自寻。
这其中,话题是唯一的(比如“关爱”)还是相关即可(比如“温暖”、“帮助”、“感恩”、“牢记”等等)语文界对此存有争议,尚无定论。
评卷标准不大好把握。
因此,这给新型材料作文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小作文保持基本稳定。
小作文具有明显的地区连续性,在湖北宜昌和襄樊、荆门、山东烟台、江苏常州、云南昆明等考区试卷中连年出现,考题多为文章修改、据观点写小议论文、看图写作或应用文写作等。
如2006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小作文:
三峡奇石是三峡宜昌一种自然奇特的观赏石,画面石是其中最常见的品种,石上的花纹常常现出人物、动物、山水、文字等多种图案,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它们以独特的风采征服了世界。
第七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即将举行,学校拟将三峡奇石作为礼物,赠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请你从下边的奇石中选定一尊,仔细观察它的图案,适当发挥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描绘它的画面,抒写这件礼物所要传达的深情厚意。
作文题目自拟。
从比例上看,2006年来一直稳定在12%上下。
2007年这样的格局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
三是“两上升”。
第一,话题作文所占比重上升。
从2000年话题作文进入中考以来,它在中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由第一年的5%,到后几年的20%、41%、65%、56%,连续四年“称王称霸”。
到2005年,虽然有38个考区单独有话题作文形式命题,但是这个比例已降至28.1%,远远落后于选题作文。
就在人们以为话题作文将会进一步简缩的时候,2006年这个比例上升了:
31.1%。
在全部37道选题作文中,用话题作文作备选试题的,有24道,所占比例达到64.9%,同比下降9.8%。
如果将这些话题与单独以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另外28道试题加起来,本年度涉及话题作文的题型有52个考区,所占比例高达57.8%,同比下降5.4%。
这其中,一来说明话题作文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二来说明命题者追求一种追求有限度的开放——毕竟,话题作文试题比以话题作文作为备选项的选题作文开放空间要小一些。
预测话题作文的走势,应该是独立门户的机会可能会略有上升,并保持“第二大党”的地位;但是它充当选择题作文备选项的机会将会小幅度下降。
同时,选用以前没有在中考中出现过的全新话题也是命题者的一种追求。
第二,全命题作文所占比重上升。
全命题作文试题指向性强,限制性也比较强,区分度较大。
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少写命题作文”。
在过去的2004、2005年里,它一直是中考中的最小“党派”。
2006年,有9个考区选用了这种题型,占10%,同比增加了4个百分比。
它所占的比例,超过了材料作文,与半命题作文持平。
最在近几年中是很少见的。
这说明,一些考区的命题者把提高作文区分度、统一评分标准、避免抄袭和宿构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从选拔性考试的角度来看,这种追求倒也无可厚非。
这种题型与《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距离最远,这也决定了它的升降空间会很小。
四是“两并轨”。
2006年的考区,可以分为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实验区两大类。
很多省市里,分别按照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实验区出两套试题。
而两套试题的命题者往往是同时间、同地点工作,有些地区甚至选用了同一套班子。
这里,命题者就面临着一个问题:
在作文试题的选用上,是截然分开以示区别还是相近相同保持一致?
对此,从2005、2006年的中考实践来看,基本上是保持一致。
第一,“两区”作文题型并轨。
即,同一个地、市里课改实验区与非课改实验区的两套试卷里,作文试题题型保持一致。
比如,黑龙江、河南、陕西、湖北黄冈、贵州黔东南州、福建泉州、青海等很多考区都是这么做的。
统一题型的目的,是为了两区最终携手走向教学改革的新天地而打开窗口,搭建桥梁。
第二,“两区”作文试题并轨。
也就是说,课改实验区与非课改实验区共用相同的语文试题。
使用这种作法的有重庆、辽宁沈阳、河北、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内江和攀枝花市、海南等考区,这不光是节约出题成本的需要,也有利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普及与实践。
如2006年重庆市中考作文:
下面两个文题中,请任选一题作文。
⑴阅读下面短文,根据你的感悟作文。
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排树问我:
“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
”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树,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
父亲说:
“这两排树是同时栽下的。
栽下时都一样高。
他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
”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
“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
”
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努力着,努力着,从不放弃。
……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那些自以为愚笨的孩子,请好好记住这句话,它一定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要求:
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根据提示作文。
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短信,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请以“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重庆市中考采取的是实验区与非实验区合二为一的命题形式。
作文命题兼顾不同教材的
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命题强调“以人的心灵的纯洁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为本”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熏陶渐染功能。
第二道半命题作文,在要求中特别强调所补充的词语与“科学技术”有关,对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由于课改精神的全面普及,随着大纲版教材将要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敢肯定,在未来的不多的“两区”同考的地区,将会更多出现两区同题(指作文试题)的现象。
至于两区作文的题型相同的比例,也会进一步提高。
最终,两类考区走向统一,变为一类:
课改试验区。
展望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具体到某一考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多年一贯制的考区延续历史的可能性极大。
这主要是指三年及三年以上采用同一题型的考区。
这说明某一题型已在实践中得到该考区师生与社会的认可,符合该考区教学实际,因此,连续使用应在情理之中。
比如,选题作文就在吉林、黑龙江、山东济南等地生根了。
二是摒弃传统的考区采用新定题型的可能性极大。
比如,上海市多年是一道全命题试题,2005年又用了选题作文,2006年用了半命题作文,大概是寻找开放与限制的合理空间。
估计明年也会用半命题作文题型;等等。
三是回归传统的考区固守传统的可能很大。
比如,2005年江苏南京市、2006年天津回归全命题作文,估计这样的考区会持续使用全命题形式;2006年河北抛弃了材料作文题型,首次选用了话题作文,我们不应轻视这种新动向;湖北武汉市十年来再次回归材料作文,应该是一个风向;等等。
改革永无止境,探索不会穷尽。
相信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中考作文命题改革恰似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让我们用心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永占鳌头。
第二节反客为主
兵书所言: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即乘着有漏洞就赶紧插足进去,扼住它的关键要害部分,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研究了我方与对方的形势,就有了变客为主和变主为客的方法,最终获得战斗的胜利。
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
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
反客为主,用在作文中,是指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投其所好,扬长避短,充分炫示自己。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全国中考作文的评分,大体分为以下四大项:
立意(内容、材料)、语言、结构(思路、构思)、书写。
它们分值一般是作文分值的35%、35%、20%、10%左右。
2006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很有代表性,现摘录如下:
作文(55分)
类型
内容
结构
语言
卷面
一类卷
(45—50分)
立意有深度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
切合作文要求
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语言流畅
用语准确
简洁得体
卷面整洁
书写工整
二类卷
(40—44分)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符合作文要求
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用语较准确
卷面整洁
书写规范
三类卷
(35—39分)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比较具体
感情较真实
不偏离作文要求
层次清楚
结构较完善
语言较通顺
有个别语病
卷面较整洁
书写较规范
四类卷
(30—34分)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层次较清楚
结构较完善
语言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病
卷面较凌乱
书写较潦草
五类卷
(29分以下)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偏离题意
条理不清
结构混乱
语句不通顺
卷面杂乱
字迹不清
注:
(1) 没有标题扣2分。
(2) 每4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不计,扣到3分为止。
(3) 每少50字扣1分。
(4)特色加分(5分)。
达到下列三项之一者可加2—3分;特别突出的可加5分。
① 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
②构思或选材新颖,见解独特,有个性。
③语言生动,有文采。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
一、中考作文常见失误分析。
(一)主题前后不太一致。
在作文中,作者的观点有所偏移,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文章的材料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文章的主题也就给人不鲜明的感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对材料把握不准,不知道哪些是可说的,哪些是不可说的,在写作时,对材料缺乏统一的驾驭能力。
(二)语言前后风格不一致。
老辣也好,幽默也可,轻松舒缓、严肃紧张等,都可以运用,几种风格也可以交互使用,但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要一致,只有这样,作品的整体感才会强烈。
出现这种失误的原因是考生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构建意识,在行文上有断层存在,语言也就没有了行云流水般的洒脱。
(三)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考生对事理的分析、对事物的描摹,往往处在浅层面上,不能深入下去,有种隔靴挠痒的感觉。
出现这种状况,在于考生在写作时,没有缜密的思考,没有深入事物的内在。
(四)平铺直叙,没有情节。
考生单纯地叙事,有种记流水帐的感觉。
事、景、情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出现这种失误,在于考生没有找准自己的情感和外在依托之间的结合点。
(五)虚情假意,让人反感。
考生为了“打动”读者,往往在作文中编造一些“伤感”的故事,以此来赚取高分。
这种虚假,往往使读者反感。
(六)脱离生活,失去生气。
校园小小说也好,网络传奇也好,生活的依托几乎没有,作文失去了根,枯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常见失误指津。
针对以上的失误,我们可以分别进行提升,消除失误,达到升格。
(这里只作提示,此书后面有详细的写作指导。
)
一、对主题的不一致,在写作前只要认真构思,确立文章的主题后,围绕主题选材,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二、对语言的风格问题,只要把握住自己作品的基调,升格其实就这么简单。
三、要想使文章深下去,要有分析归纳,推理探究、假设求证的能力,透过事物的表象,探求内在的本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等,就完全可以了。
四、“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有情节,可看“得分点策略”之“底蕴深厚”部分。
五、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是文章的动力。
能打动自己的事情,才能打动读者。
不要去编造故事,也没有必要嫁接听来的故事。
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适当地加工就可以成为一篇很有情感的文章。
作文也就有了生活的气息,感悟也会随之深切,也便有了生活的灵气。
三、如何在“特色”上做文章。
想在“特色”上得高分,可以把握四个方面:
立意深刻、富含文采、底蕴深厚、感悟深切。
如何才能使“立意”深刻?
一要有高的思想境界,这样才会有积极健康的主题,才能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也才能以真善美的心灵,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要扣住时代的脉搏,文章的主题才有时代的意义。
三是要会用“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以小见大”手法,从常人忽略的生活片段中,提炼出反映生活本质的主题。
(此书第二章第二节将作详细讲解)
富含文采就是锤炼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最最具有个性的东西,也最能展示作者的才情。
语言要有文采,首要的一点是要有情。
古人有“创作总根于爱”、“作文要热情”、“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能爱才能文”之语,这就点出了“情”是所有写作的基础。
有了情,也就有了感,情感又直接影响着感觉。
多情势必留心观察,也就能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到诗意的灵感,这种灵感就会引燃诗情的火花。
二要锤炼语言,使它具有艺术的魅力。
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写热:
“太热了,今天40℃。
”“坐在开着空调的屋里,还出汗。
”“地上像下了火。
”“每一块水泥方砖都是一个喷火的太阳。
”我们来比较以上的四句话,就可看出,一句是写实的,仅仅通过温度来写热,没有调动读者的其他感官;二句运用夸张修辞,给人稍微鲜明的感觉;三句用比喻,通过“火”来写热,有回旋的余地;四句的比喻形象而具体,把热写得有形有色、有感有触,这就是艺术的语言。
底蕴深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文章的内容要丰富。
二是指作者自己掌握的素材要丰富。
素材的丰富,依赖于平时的读书观察和积累。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而内容要丰富,我们在文章主题统一的前提下,不妨用以下方法试试。
一要会用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运用好了巧合,会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我们爱看的武侠小说,在情节的处理上往往使用这一方法。
二是要会设置悬念,悬念设得好,一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可吸引人阅读,章回小说的结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明证。
三要会用误会。
误会用得巧,既能增加文章内容,又为主人公失之交臂的美好而惋惜,无形中就使文章精彩了。
四要会节外生枝。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这节外一枝,便如登山之有曲径可通幽了。
要想感悟深切,我们应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归纳,找出事物蕴涵的事实道理,由此点出发,探究出此类事物的普遍规律。
我们还要找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寄托事物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感悟才会更深刻。
感悟的深切还体现在作者观点的新颖上,在占有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能阐述自己的独特的观点,这样的感悟,独到,有个性,给人的印象就很鲜明。
第二章谋攻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顾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谋攻》是《孙子》的第三篇,包含着孙武军事思想的主要部分。
文章强调积极进攻和积极防御的重要;主张速战速决的进攻战,反对迟缓迁延的攻坚战和消极的防御战;主张用智谋战胜敌人,反对军事上的硬拚;主张根据敌我双方实力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斗步聚,反对无原则的固守。
考场如战场,为了能在中考场上快速有效地取得胜利,我们必须积极进攻,用自己的智慧征服阅卷老师。
我们将分九节,分别审题、立意、构思、表达、标题、首尾、过渡、扣题、文面等方面加以指导,以达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目的。
第一节厉兵秣马先礼后兵——审题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早些时代的战争都是用刀枪,“厉兵”指的是磨刀磨枪的意思。
“秣马”的“秣”指的是饲料、草料。
“厉兵秣马”可以解释为:
在一场大战役前,把刀枪磨快,给马喂好饲料。
这一兵法用在作文中也就是要为写好作文做充分的准备,其关键的第一步是:
审题。
“先礼后兵”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刘备远来救援,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礼:
礼貌;兵:
武力。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我们把这一兵法用在作文中就是审题时要快速准确地把握命题老师的意图,然后按照自己的行文方法作文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兵法详解】
文不对题是写作的大忌,审题失误,作文就会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审题就是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应写成什么文体,该确定怎样的中心,该选用哪些材料,怎样安排详略等等。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
写作文只有认真准确地审题,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若审题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影响作文成绩,只能被判为四类文或五类文。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常常因审题失误而导致作文失败,虽然有的同学语言功底好,但审题失误造成的结果是令人叹惜的。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审题呢?
一、找关键字眼法。
这种审题方法适合于命题作文,即找出所给题目的关键字眼,然后围绕关键字眼确定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和安排结构等。
如作文题目《我能行》,其关键字眼是“行”,即能干、有才能、会办事之意。
那么所写事件必须突现“我”的这方面能力,而不是其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篇 中考作文决胜篇 第三 中考 作文 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