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
- 文档编号:24869495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69.15KB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2章运动和力
【中考透视】
一直以来,关于运动和力这一章的考点较多,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的综合性不强,所以题目难度不太大.本章主要学习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定义及公式的运用,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示意图描述力,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主要考点:
一是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对机械运动的判断对参照物的选择、平衡力、惯性的正确理解.二是考查应用技能,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辨别,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三是考查作图与探究实验的能力,如力的示意图.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等为主.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约占总分的7%左右.
【名师解读】
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的选择
例1小明乘船去广州,睡至半夜醒来,他能判断自己乘的船是停着还是航行着的参照物是()
A.他乘的船B.河上的其他船只
C.河水D.航标灯塔
分析船的停和航行是指相对于岸而言的.在海面上看不到岸,那么只能选取与岸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策略】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探究的物体本身.判断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抓住“位置改变”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改变了,所探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不发生变化,所探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例2一个美丽的氢气球吊着重物
在空中缓缓上升,如图12-97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以气球为参照物,重物是的(填“静止”或“运动”).
分析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重物与气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答案:
静止
2.巧选参照物用于速度计算
例3在一列以1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某乘客以2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2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乘客用l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B.乘客用11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C.乘客用10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D.乘客用1.25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分析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为车厢长20m,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s,由v=
=10s,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恰当地选择参照物,可使某些关于速度计算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专题2用公式v=
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例4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1.54km的隧道需要1min30s,则这列火车的全长为多少米?
分析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指从火车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计时,到火车车尾穿出隧道计时结束,因此火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仅是隧道长,还要加上火车全长.
解:
设火车全长为l车,则火车通过的路程s=l车+l隧,火车速度v=20m/s,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1min30s=90s,由v=
得s=vt=20m/s×90s=1800m,则l车=s-l隧=1800m-1540m=260m,所以火车全长为260m.
【解题策略】在解题时应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情景,不能盲目地利用公式,在计算过桥问题时,路程应为车长加桥长.
例5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成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
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
全程所用的时间t=t1+t2=300s+200s=500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
=1.2m/s
【解题策略】求平均速度的要点:
(1)可用公式,v=
求解.
(2)此公式用于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s表示整段路程,t表示通过s这段路
程所需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专题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程中的读数与记录问题
例6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26cm的是()
A.教室黑板长
B.双人课桌长
C.物理课本长
D.铅笔芯直径
分析对上述熟悉的物体进行估测:
教室黑板长3m多,双人课桌长1.5m左右,物理课本长26cm左右,铅笔芯直径2mm左右,由此可以看出A,B,D答案中的物体长与26cm相差较远.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时,关键是掌握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例7如图12-98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分析首先观察,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再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为
lmm,左侧刻度是12.00cm,右侧刻度是14.85cm,因而待测物体A的长度为14.85cm-12.00cm=2.85cm.
答案:
2.85cm【解题策略】刻度尺的读数:
要看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如不是,应用右侧刻度值减去左侧刻度值为物体长度,还要观察分度值,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专题4力
例8在下列几种现象中,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是()
A.物体从静止变运动B.物体从运动变静止
C.物体做圆周运动D.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只是速度大小在变化(而运动方向不变);只是运动方向在变化(而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在变化.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在时刻改变,物体从静止变运动和从运动变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变化,那么A,B,C三种情况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策略】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方面: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9正在运动的小车,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小车将()
A.立即停止运动B.速度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D.改变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分析一些同学会误认为,平时推车,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或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所以选A或B,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力都消失,包括原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也消失了,实际上指的是小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由于小车原来是运动的,所以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
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具体应用为:
对于原来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当所有的力全部消失时,它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10我国公安部规定:
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倒车B.车速太慢C.突然启动D.紧急刹车
分析无论车速太快、大慢还是倒车时,人总和车的速度相同,不会造成危害,而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不会有危险,只有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容易撞到车前面的方向盘或车窗而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能起到缓冲作用,可减轻对人的伤害.故正确答案为D.
例11起重机将一重物匀速吊起,重物的重力为l05N,则起重机的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为()
A.大于105NB.小于105N
C.等于105ND.无法确定
分析重物在被吊起的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钢丝绳对它的拉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由于重力是105N,则拉力也是105N.故正确答案为C.
例12如图12-99所示,一条自重不计的
细绳,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列举的两个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天花板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
C.绳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绳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分析A中的两个力是天花板与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中的两个力是绳与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中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只有C中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正确答案为C.
(受力示意图)
二、规律方法专题
专题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专题解读】有些长度不能直接测量,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测量出结果.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累积法(重叠法,测多知少)
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有限,直接对微小量进行测量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减小误差,把一定个数的相同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将结果除以个数,得出被测微小量的值.例如:
要知道一张纸的厚度,用尺测出100张这样纸的总厚度,除以100,就可知一张纸的厚度;把细铜丝密线在圆棒上,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也属于这一类方法.
(2)利用工具平移法
在测量长度时,有些长度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辅助工具配合找出其长度并测量.这种方法是长度测量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方法,一般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化暗为明,从而解决问题.例如:
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12-100所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测量锥体的高等等.
(3)替代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代替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通过一定的算法算出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例如测游泳池水深,可以用一根直杆竖直插入水底,在水面处的杆上做一个标记,然后用刻度尺测出杆的下端点到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深度.又如:
“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北京到广州铁路线的长,可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与地图上北京至广州的铁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北京和广州的位置,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个标记点间的距离即可.(4)取样法
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方法是:
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例:
测量一卷粗细均匀的铁丝长度,可先取一小段铁丝,测出它的长度l0和质量m0,然后称出整卷铁丝的质量m总,则可算出整卷铁丝的长度为l总=
例13欲测量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周长,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案?
分析测量碗口边缘的周长,可以用替代法中的化曲为直法和滚轮法,也可以利用工具平移法,先测出直径再计算出周长.
答案:
滚轮法:
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的终点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化曲为直法:
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利用工具平移法:
把碗口倒扣在桌面上,采用如图12-101所示的方法测出碗口的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计算出碗口的周长.
专题6理想实验法
【专题解读】理想实验法,或叫推理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本章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还有前面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也是应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
例16(实验探究题)如图12-103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只填写序号).
(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
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分析伽利略的这个斜面理想实验是让小球由静止从一个斜面滚下,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而且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释放时的同等高度,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但小球每次都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②④①③.在这些步骤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答案:
(1)②④①③
(2)B
专题7图像法
【专题解读】本章中涉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例18如图12-104所示,甲图为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本题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图甲可知,物体的速度等于每一点对应的路程(纵坐标)与对应的时间(横坐标)的比值.如当t=3s时,s=6m,则v=
=2m/s,在速度一时间图像上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答案:
如图12-105所示.
【解题策略】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为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在v-t图像中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沙场点兵】
一、选择题
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
B.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C.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地球,则地球在转动
D.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太阳,则太阳是静止的
2.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A.离弦之箭B.风驰电掣C.一日千里D.姗姗来迟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
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4.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图12-106
A.AB段和EF段B.AB段和DE段
C.BC段和EF段D.BC段和DE段
5.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6.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
B.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
C.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
D.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该前轮先着地B.应该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无关
8.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A.禁止载重车辆上路B.及时给电线除冰
C.将水表包起来D.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
二、填空题
9.“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为参照物,以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
10.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11.如图12-108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12.如图12-109所示,两只小船静止在湖面上,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两船都运动起来.此现象表明:
力的作用是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13.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
14.在20XX年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m跑”的成绩是8s,则他跑50m的平均速度是m/s,由于,他到达终点后无法立即停下来.
15.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N,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合力为N.
16.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4.3
13.8
13.7
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方法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所用的时间.
17.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
时间t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
(1)这是一次m的赛跑.
(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
(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m/s.
18.如图12-112所示的漫画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位汽车驾驶员在开车
时使用安全带的情况.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9.如图12-113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20.如图12-114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21.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2-115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的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图中所示的位置.
(1)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开始运动时有相同的.
(2)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是因为小车受到阻力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受阻力越(填“大”或“小”),走得越(填“远”或“近”),车的运动越接近运动.
(3)从这个实验可推出结论:
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它将.
2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有一组同学在实验桌面上安装了如图12-116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猜想一个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的条件是:
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定值.经过实验,获得下表中的实验记录:
序号
左边砝码质量ml/g
右边砝码质量m2/g
木块状态
1
5
6
静止
2
10
11
静止
3
11
10
静止
由此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觉得他们的探究过程正确吗?
四、计算题
23.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2-117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计算出此隧道长度.
24.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s,接着沿BC以6m/s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
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
参考答案
1.B[提示: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同速运转.]
2.C[提示:
一日千里表示丁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3.D[提示:
乌龟与兔子通过相同的路程,由于乌龟先到终点,所用时间短,根据v=
可知,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4.A[提示:
在s-t图像中,AB段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C段表示物体静止;在v-t图像中,DE段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EF段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5.D[提示:
因为选项A,B,C中三种情况下都是通过力改变物体的形状,选项D中是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B[提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7.B[提示:
如果前轮先着地,则车后部由于惯性要保持落地前较快的速度,而容易向前翻车.]
8.A[提示:
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载重车辆上路后,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由于汽车的惯性大,其运动状态不易改变,需要的刹车距离长,容易发生撞车事故.及时给电线除冰是为了减小冰对电线的压力,防止拉断电线;将水表包起来是为了防止水表内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将水表胀破;给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是为了防止水箱内的水结冰,流动性变差,不能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的冷却.]
9.河岸水面[提示:
参照物即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事先被假定不动的物体.“涨”的意思就是说明水面在升高,我们可以选择河岸或相对河岸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说船也静止,只要选择与船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即可,那也就是水面.]
10.形变运动状态[提示:
小树被风吹弯了腰是小树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而落叶漫天飞舞是落叶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形变运动状态[提示:
甲图弹簧被拉长,说明形状变了.乙图球的运动方向变了,说明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12.相互运动状态[提示:
推另一只小船,自己的船也运动了起来,说明自己的船同样受到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3.不会具有惯性[提示:
杯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14.6.25惯性[提示:
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得。
v=s/t=50m/8s=6.25m/s;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当跑到终点时,运动员是运动的,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所以他不能立即停下来.]
15.515[提示:
因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小车受到的阻力为5N.当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后,她用10N的力向后拉小车,小车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此时阻力向后,大小与原来相同,方向与小利拉车的力的方向相同,根据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可知,此时合力为15N.]
16.丙路程[提示:
根据v=
可知,在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17.
(1)100
(2)甲(3)8[提示:
(1)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终点对
应100m;
(2)甲、乙两人都通过100m,从图像可以看出t甲=12s,t乙=12.5s,根据v=
可知,v甲>v乙;(3)v乙=
=
=8m/s]
18.在刹车时,驾驶员下半身随坐椅紧急制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19.2.00cmlmm
20.如图12-119所示.[提示:
小车静止,受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小车受人的推力和地面的摩擦力.]
21.
(1)速度
(2)小远匀速直线(3)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提示:
为了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要求小车从平面起点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只有在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才能达到上述要求.]
22.不正确.没有考虑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或没有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等).[提示:
“二力平衡”应保证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该组同学显然没有考虑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因而造成了错误.]
23.解:
图甲时间为t1=1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物理 复习 第十二 运动 教案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