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docx
- 文档编号:24859740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71KB
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docx
《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
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
(篇一)
实践证明,要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德水平决定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教育的质量。
所以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校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作为人民教师,就要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良好师德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只有真正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才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永恒的主题常抓不懈。
2.看清师德建设形势的紧迫性
应该说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不错的,大多数教师能够遵守师德规范,他们工作态度端正,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个队伍中有部分教师的事业心不强,职业情感淡薄,奉献意识与敬业精神较差。
主要表现为:
不注重为人师表,不追求精益求精,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
他们有的在岗上出勤不出力,工作敷衍塞责,教学马虎应付。
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需求,不根据实际情况备课,不改进教学方法,不因材施教;有的教师知识更新的主动性与运用新知识的自觉性不强,他们参加教科研与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因循守旧,工作能力跟不上形势需要;有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利已主义、享乐主义与中庸思想较为严重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师德建设面临的这些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或者说是局部的问题,但是在推进新课改当今形势下,如果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蔓延整个队伍,影响到这个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就会阻碍教育教学改革大局的深入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要清醒的看到师德建设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要理性思考,科学分析,探索师德建设有效途径。
3.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性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师德问题的分析,要看清它是属于违背道德的问题还是属于一般的职业倦怠问题。
如果是严重违背道德的问题,就必须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相应的处分,帮助改正。
如果是属于一般职业倦怠的问题则要以引导教育为主,帮助克服思想波动,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虽然说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并且社会上还赋予了教师职业诸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样的神化光环,可教师毕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所以我们不能用神的标准去衡量教师。
对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秉持冷静、客观、包容、乐观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人文关怀、职业理想教育和管理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去研讨师德建设的有效性:
3.1重视人文关怀,以真诚呼唤真情。
教师一年到头,甚至在十年、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对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不断在重复教书育人的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单调乏味,再加上长期工作条件待遇差以及生活中琐事的烦扰,产生职业倦怠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作为学校行政管理者不应简单的把这种心理现象归因为师德问题,而是应当从人文关怀方面多关心体贴教师,多给他们一些宽容与理解,让他们获得鼓舞,帮助他们重树爱岗敬业的信心。
比如当教师工作和生活遇到困境的时候,如果学校领导能够及时抽空登门给他们予真诚的关怀与安慰,就会使他们疲惫的心灵激起暖流,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相反,则会使他们心灵受到冲击,甚至产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进而对工作和生活失去热情,影响到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性。
作为管理者,尤其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即使在平时工作中对教师严格管理,甚至要求很严厉,但是在生活状态中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老师们一定能够理解并支持学校工作。
因此在刚性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要善于用真诚呼唤教师热爱生活的激情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3.2加强理论学习,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人民教师对社会、对学生应尽的神圣职业义务。
但是,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的形式各异的外界难以直接监督的自觉劳动,也是一种极为细致复杂的艰辛的劳动。
要想把教书育人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需求和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师德境界。
加强理论学习就要引导教师对社会主义祖国未来前途的关切,站在培养新一代,继往开来的历史前沿,关心学生的前途,对学生一生负责,以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教育青年一代。
特别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加强理论学习就是要帮助教师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别能力和做出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
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的育人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教育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物质利益原则,努力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理论学习就是要帮助教师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自身差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对照标准自我反思,不断规范自己的育人行为。
就是要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教学态度和育人精神,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就是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生全面发展。
3.3树立师德模范,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理想的教师,才能身体力行地实践师德规范。
师德模范既是优良师德的体现者,也是师德规范知行统一的实践者。
我们开展师德建设就是要大力挖掘师德典型模范,大力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特别是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氛围,使加强师德修养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3.4建立考评体系,促进师德建设水平提升。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偏重于业务工作,往往只看教学水平如何,科研论文多少,而不大注意甚至根本不看教师的品行修养、职业道德或爱岗敬业精神如何,严重忽视师德在考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就是要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要做到对教师的考核能够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并重。
在管理机制构建方面进一步完善师德考评制度,真正强化师德考核评估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严格实行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可通过个人自评、学生参评、领导考核、组织测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评定等次,建立师德档案,将考评结果作为评职、评优、聘任、晋级的必备条件。
通过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体系促进师德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3.5建设奖罚机制,增强师德建设的驱动力。
建立和完善机制,增强师德建设的驱动力和约束力就是要进一步搞好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工作。
每年,学校对师德表现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大力宣传,弘扬先进典型的高尚精神。
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到师德建设和师能建设并重齐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明显提升。
(篇二)
文明古国的中国,蕴育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合为一体,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以下我们探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来对新时期师德养成的几个影响:
一、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作了发挥。
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师德修养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报国,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在今天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时期,教师爱国报国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
一是做好本职工作。
教育事业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的兴衰。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因此,做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德育教育、技能教学任务,精心地培养大批人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学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度,赢得学生的好评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尤其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个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里,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常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深入钻研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难点,搞清知识横向、纵向联系,教师要搞好教学仅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把全新思想、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是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教法。
注重学生创造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学习的魅力,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
设情景导入,引起学生注意,精选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运用“留白”艺术,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二、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启示教师热爱学生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
纵观中国历史,“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从先秦到近代,先贤们对此都有深刻见解。
孔子提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荀子主张民为邦本。
唐太宗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能体察民情,关心民意,并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
但这些举措主要是用作统治手段,而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
广大教师要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要牢固树立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把热爱学生作为基本师德信念。
马卡连柯说过: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具体体现在:
一是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帮助他时,爱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爱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优等生要爱,中等生要爱,潜能生也要爱。
爱学生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家庭情况,只有做到全面了解,才能全面地爱。
二是尊重信任学生,严爱兼顾。
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的力量,尊重则是激励他们上进的精神动力。
人们常说,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的爱,不能溺爱。
对待他们的错误不能姑息迁就,应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处理时应留有余地。
三、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引导教师淡泊名利
中国传统道德奉行重义轻利的原则,这集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两条著名格言中,它蕴含着以“义”为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原则。
从古到今乃至将来,人们认为有德之士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不能损坏他人利益,即尊重他人利益才能认为他行了道德之事,才算讲义气。
中国传统道德主张对待“利”要以“义”为标准。
如果“利”符合“义”则可取之;但一旦“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则要重“义”轻“利”、以“义”制“利”。
重义轻利原则更高层次的意思是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奉行“大公无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义”、“利”观对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极具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的逐步推进,不仅使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而且引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促使人们过分地关注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松思想改造,不正确对待“义”和“利”就会导致物欲宣泄,金钱至上,使少数人沦为极端个人主义者。
四、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蕴含了教师育人的道理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主要指用宽厚的品德包容万物,着重强调具有宽厚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
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佛教文化的传入、儒道佛三教融汇成宋明理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具有无限融合力的证明。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们厚德载物品格的培养。
《论语·学而》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厚德载物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紧密联系,厚德载物体现的是一种博大胸怀与宽容精神,是在坚持自我主体的前提下,兼容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
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处世为人,来教育和影响下一代。
教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没有对个人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
人民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崇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待遇。
列宁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
而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他还指出:
“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
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为了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落实,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设立教师节;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慰问教师;国家大力表彰先进教师,评选全国教育系统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国家设立教师奖励基金;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评聘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设教龄工资并将工资标准提高10%等。
党和国家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国的经济目前尚不十分发达,国家的财力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变革带来的各行业的劳动者在个人收益上的差异较大,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等值的报酬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正确对待,把教育事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改革过程中顾大局,识大体,明大义,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淡泊名利,献身教育事业。
总之,新形势下的师德修养,既要弘扬时代精神,又要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师德修养的实效性,开创师德养成的新途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师德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