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经济学基础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docx
- 文档编号:24841788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26.36KB
精品经济学基础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docx
《精品经济学基础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经济学基础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经济学基础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
经济学基础(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
第2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08年
2题2分
2分
2009年
1题1分
1分
2010年
3题3分
3分
本章主要考点:
1、分类数据整理和显示方法
2、顺序数据整理和显示方法
3、数值型数据整理与显示方法
4、统计表的设计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
分类数据整理和显示方法
整理和显示方法
含义
举例
频数
也称次数,是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如某市经济开发区:
内资企业:
10个;外商投资企业:
40个
比例
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各部分比例之和等于1。
如:
上述开发区内资企业的比例为1/5,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为4/5。
百分比
将比例乘以100就是百分比或百分数。
也可以用千分数来表示比例。
如:
上述开发区内资企业的比例为20%,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为80%。
比率
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比值可能大于1
比率也可以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之比
1.我国人口的性别比就用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来表示。
2.经济学中的积累和消费之比;
3.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等。
条形图(柱形)
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
圆形图(饼图)
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圆形图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
考点二: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注】分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也适用于顺序数据,但适用于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某些方法如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不适用于分类数据。
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顺序数据与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基本相同。
另外包括累积频数分布图。
【例题:
2010年单选题延伸】某社区服务满意度研究中,调查人员在某居民小区抽样调查100户,得到下表所列调查结果。
某居民小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
回答类别
向上累积百分比(%)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12
30
82
92
100
要求:
(1)根据上表确定各类别的回答百分比。
(2)确定各类别向下累积百分比
(3)在向下累积百分比中回答“一般”的百分比。
解析:
回答类别
向上累积百分比
(%)
各类比百分比
(%)
向下累积百分比(%)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12
30
82
92
100
12
18(30-12)
52(82-30)
10(92-82)
8(100-92)
100(全部累加)
88(100-12)
70(88-18)
18(70-52)
8(18-10)
考点三:
数值型数据整理和显示(分组、直方图、折线图)
1组距分组步骤
分组步骤
需注意问题
第一步,确定分组的组数
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最大观察值-最小观察值
第三步,求极差
第四步,确定各组组距
组距=
第五步,确定组限
第六步,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
第七步,制作频数分布表
2、直方图和条形图的区别
直方图
条形图
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
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是)则是固定的
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
各矩形是分开排列。
考点四:
统计表的构成
统计表由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第二,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第三,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而行标题之间通常不必用横线隔开。
总之,表中尽量少用横竖线。
表中的数据一般是右对齐,有小数点时应以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点的位数应统一。
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一张填好的统计表不应出现空白单元格。
第四,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特别要注明资料来源。
第13讲
第24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08年
4题4分
1题2分
6分
2009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10年
2题2分
2题4分
6分
本章主要考点
1.集中趋势的测度
2.离散程度的测度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
分类
测度值
计算
备注
位置平均数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
中位数
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
适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
数值平均数
(集中趋势的主要测度值,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品质数据)
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各组数值的大小、各组分布频数多少、以及极端值的影响。
几何平均数
主要用途:
①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
②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考点二:
离散程度的测度
集中趋势的测试值是对数据一般水平的一个概括性变量,它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试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其代表性就越好。
测度值
计算
备注
极差(全距)
最大的标志值-最小的标志值
数值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受算术平均数及计量单位的影响。
方差
差方的均值
数值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标准差
方差的平方根
数值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离散系数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
离散系数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反映分散程度的相对指标。
适用于平均值不同、计量单位不同的数据离散程度的比较。
第25章 时间序列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3题3分
3分
2008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09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10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本章主要考点:
1、时间序列的分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
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4、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5、速度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
时间序列的分类
绝对数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
时点序列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
相对数时间序列
统计指标值是相对数
平均数时间序列
统计指标值是平均数
考点二:
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它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序列
具体类别
平均数的计算
时期序列
简单算术平均数
时点序列
连续时点
(逐日登记)
1、简单算术平均数(逐日登记逐日排列)
2、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标值变动才登记)
间隔时间相等的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
均为简单算术平均
间隔时间不相等的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
第一次简单算术平均;
第二次加权算术平均
【应用举例:
09年单选】某行业2000年至2008年的职工数量(年底数)的记录如下:
年份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2008年
职工人数(万人)
1000
1200
1600
1400
则该行业2000年至2008年平均每年职工人数为()万人。
A.1300
B.1325
C.1333
D.1375
答案:
B
解析:
=1325
考点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项目
计算
关系
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
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报告期前一期水平
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累计
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最初水平
平均
增长量
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
考点四: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项目
计算
关系
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积】
2.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环比比】
环比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或
1.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2.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
3.公式中的n为环比发展速度的个数。
应该比时间序列的项数少1.
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应用举例:
2006年单选题】某市财政收入2003年比l998年增长了72.6%,则该市1998年至2003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
=
=
第14讲
考点五、速度的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增长1%的绝对值”分析,这一指标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第26章 统计指数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1分
2008年
2009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10年
2题2分
2分
本章主要考点:
1、狭义指数及指数的分类
2、加权综合指数
3、指数体系
4、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
狭义指数及指数分类
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指数分类标志
类别
含义及举例
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数量指数
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等;
质量指数
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
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
个体指数
反映某一个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相对变动水平;
综合指数
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多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水平。
按计算形式不同
简单指数
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
加权指数
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
考点二:
加权综合指数(拉基帕报)
1864年德国学者拉斯贝尔斯提出的。
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
1874年德国学者帕煦提出的,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
考点三:
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
1.总量指数:
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2.指数体系:
利用指数体系既可以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度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对现象变化的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该指数体系可表示为:
总量指数
=
×
总量指数=报告期加权价格指数×基期加权数量指数,也可以写成
(1+总量增长率)=(1+价格增长率)×(1+数量增长率)
就绝对水平看,关系式为:
-
=(
-
)+(
-
)
总量差异=价格变动影响额+数量变动影响额
【应用举例:
09年多选题】某超市2007年总销售额为100万元,2008年总销售额为121万元,2008年的商品销售均价比2007年上涨10%,则2008年与2007年相比()。
A.商品销售量指数为110%
B.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21%
C.由于价格上涨使得总销售额增加了10万元
D.由于销售量上升使得总销售额增加了11万元
E.销售量增加10%
答案:
ABE
解析:
本题较难,考核指数体系的运用。
销售额指数=销售价格指数*销售量指数
销售额指数=121/100=121%
销售价格指数=1+10%=110%
销售量指数=121%/110%=110%,即销售量增加10%。
销售价格指数=
=
=110%
=110万元
商品价格变动影响额=
-
=121-110=11万元,由于价格上涨使得总销售额增加了11万元;
商品销售量变动影响额=
-
=110-100=10万元,由于销售量上升使得总销售额增加了10万元.
考点四:
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指数
备注
零售价格指数
从1985年1月起,我国开始采用部分商品平均价格法计算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
1、反映通货膨胀状况,通货膨胀率一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表示。
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一般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进行加权综合。
第15讲
第五部分会计
会计部分近四年考试情况如下表: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合计
2010年
11题11分
5题10分
16题21分
2009年
11题11分
5题10分
16题21分
2008年
11题11分
5题10分
16题21分
2007年
11题11分
5题10分
16题21分
会计部分知识结构:
第二十七章会计概述
第二十八章会计循环
第二十九章财务报表分析
第三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新增)
本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十七章会计概述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6题6分
2题4分
10分
2008年
5题5分
3题6分
11分
2009年
8题8分
3题6分
14分
2010年
6题6分
3题6分
12分
【注】此分值包括本章及第29章前四节。
本章主要考点:
1、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范畴
2、会计基本职能
3、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4、会计信息的内容
5、企业会计要素的分类及会计等式
6、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7、会计基本前提
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范畴
财务会计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
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考点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和监督
考点三、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考点四、财务会计信息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考点五:
会计要素的分类及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
特点
具体类别
反映财务状况
资产
①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②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③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
④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1、流动资产(1年以内变现)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负债
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工资、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
(1)来源
①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③留存收益:
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具体项目:
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反映经营成果
收入
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
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利润
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会计等式:
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2、利润=收入–费用
考点六: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包括:
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原则
具体内容
权责发生制原则
1、该原则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
2、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
3、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
历史成本原则
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要求:
(1)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如: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入利润表中;
(2)凡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它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该支出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的费用。
划分错误的影响:
(1)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2)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少计费用多计资产价值,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考点七:
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基本前提
具体内容
会计主体
1.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2.目的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
持续经营
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
会计分期
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考点八: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
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具体内容
可靠性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
相关性
清晰性
可比性
(1)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
实质重于形式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
重要性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事项充分、准确披露;次要事项简化合并反映。
谨慎性
(1)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
(2)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用:
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
及时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经济学 基础 第二十三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