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4836375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62.32KB
《愚公移山》说课稿.docx
《《愚公移山》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LecturenotesonYugongmovingmountains
《愚公移山》说课稿
前言:
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设计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
(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同时,了解一类文言词法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本文重点是了解通假字的知识。
在前四册课本里,学生已先后学了二十来篇文言文。
同时又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应该说,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这一单元将学过的文言词法知识进行一些综合比较,同时也为学习第六册“文言文综合阅读
(二)”单元的句法知识综合比较奠定基础。
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第一,了解《列子》及作者;了解什么是通假字。
第二,初步学会辨认几个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课文的寓意。
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学习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o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
“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
”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并学一点重要的文言知识。
因此我把诵读以至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本文在文言词法方面通假字运用比较多。
虽然学生在前四册的文言学习中,已碰到过不少通假字,但对通假字的概念、种类等知识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假字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以便掌握规律,学会辨认通假字的方法。
因此也应把“古字通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文的结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天神收束故事。
对这一结尾如何理解?
对愚公挖山不止的壮举如何评价?
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会产生疑问。
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以及练习法。
在教学过程 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可采用辩论法,对愚公移山的壮举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宜采用练习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各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时,则授以“联系法”,启发学生回忆“火烧令坚”的“火”的用法,学生便知“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谓语,后还原成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 分为五个环节:
悬念激发式导入 ——整体感知——自研见疑——启发解惑——拓展训练。
下面谈谈设计意图。
第一步,悬念激发式导人。
本文的导语 可采用悬念激发式,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 的内容紧扣课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学生探究理解课文。
如用毛泽东曾于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引用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内容引入。
第二步,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 ,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作出准确的理解。
具体做法是:
①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
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或肯定或指正。
④讨论文章的思路,先由学生同桌交流,后由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归纳,由多媒体幻灯片显示答案。
第三步,自研见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符号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特别是通假字、多义词),并设计l一2个疑难问题,准备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自研情况要巡视了解,并作个别指导,以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加强启发解惑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步,启发解惑。
具体操作分两步进行:
首先,扫除文字障碍,提出难词难句,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授以四种解词方法:
因境择义法、联系法、成分分析法、规律解惑法。
其次,让学生提出课文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 归纳问题解惑,如: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对愚公移山的壮举。
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
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教学板书内容 )。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
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
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
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
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
教学形式可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对愚公移山的壮举持肯定和否定的请分别举手,并派代表阐明各自的理由。
此举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
由此可见,愚公“确愚”,智叟“确智”。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第二种看法反映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应该给予肯定。
应该
说,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激励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
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
“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
”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
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
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之一。
突破难点的方式是让每人写一句话,说说学了本文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不求统一,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的基点要扣住本文的寓意:
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这种精神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第五步,拓展训练。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若干个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为《山海经?
北山经》,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板书内容
这个教学板书内容 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教学流程。
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
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愚公移山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