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项橐项橐.docx
- 文档编号:24831212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90KB
师项橐项橐.docx
《师项橐项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项橐项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项橐项橐
[师项橐]项橐
项橐篇
(一):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
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
“三月不知肉味!
”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
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
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
关于项橐的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
据说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
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项橐。
还有一个说法,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的母亲在上山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
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能确定项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归于一个谜。
他与孔子“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到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传说,关于他的事迹又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遗憾的是,天资聪颖的项橐12岁便夭折,有人说他是被孔子的学生所杀,也有人说是被诸侯所杀,他的人连同他的事迹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疑。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吟诵起《论语》我们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风中,一位老师带领着一群学生换上春服,沐浴、欢歌、远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春游活动,我们似乎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这个春游的发起者是这群学生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孔子。
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刻进了国人骨子里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后世成为万世吟诵的经典,甚至对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兴奋不已。
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鄹邑大夫。
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
渴望生个儿子的孔纥,他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
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
传说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口中喃喃自语:
“祷尼丘得贵子,继衰周而素王,择空桑为产地。
”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壮丁,即为孔子。
孔子出名的弟子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15岁立志于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孔门十哲:
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载,“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
以德行见称,颜回从小就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能够将孔子的学说,活学活用。
颜回是个很低调的学生,他为人谦逊,才气不外露,最开始还让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不聪明的学生,但他坚定践行孔子的学说,理解深刻,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擅长在政治上摸爬滚打,多才多艺。
因为冉求自身出自于商人之家,长于计算,曾经季氏宰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被老师孔子严厉批评过。
前487年曾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国军队,并且身先士卒,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是个政商界的人才,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贡因经商有道,而成为孔子孔子众学生中的首富。
《论语》里记载他言行的语录有很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儒商鼻祖。
项橐篇
(二):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被誉为是古代的“圣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一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
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
“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
“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
“让他们让道。
”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
“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
“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
“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
”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
“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
”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
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
父母者,衣食也。
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
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
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
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
”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
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
“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
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
“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
“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
“就是城池!
”
缰持了一会儿。
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
“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
”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
“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
小孩说:
“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
“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
“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
“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
“这个,这个。
还真不知道。
你乃神童,惟楚有才!
还望多多指教。
”
小孩说:
“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
“师傅,咱们走吧!
”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
“后会有期!
”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
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
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
子路恭敬地说:
“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
”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
”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
妇人微笑着说道:
“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
你是要借斧子吧!
”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
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
不禁赞曰:
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
《战国策秦策》云:
“甘罗曰:
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
《三字经》中亦载: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
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二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
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
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
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
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
“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
“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
另一农夫又问道:
“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
“是孔丘的徒弟”
“是。
”
农夫说:
“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
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
说道:
“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
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
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
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史记》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并进行了一番对话: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
“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
沮,沮洳。
溺,淖溺。
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
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
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
《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
《圣贤冢墓记》载:
“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
”明万历《黄州府志》云:
“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
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
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
”清光绪《问津院志》云:
“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
”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
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
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
“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
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
“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
”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
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三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
鲁哀公曾问过孔子:
“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
”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
长沮的话中隐语:
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
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
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
子路说:
“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
”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
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
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
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
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
“快救我那些书!
”
民间有谚:
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
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
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
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
对岸有一座山丘。
”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
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
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
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
“美哉水,洋洋乎!
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
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
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
“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
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
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
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
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
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
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
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项橐篇(三):
老三字经全文朗读稿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项橐项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