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docx
- 文档编号:24828785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7.74KB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docx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一、简答题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
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
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相对性即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如何?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是:
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
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简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区别:
内涵不同,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
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
2、出现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
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
展的必然结果。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
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6、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
产能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
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生产能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辨
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
界限;3、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三个环节,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力为起点。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使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也要发生变革。
由此,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10、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含义: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
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1、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友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
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
动的反作用。
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
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同
时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
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14、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
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同样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属性。
15、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物质”或“意识”其中一个所决定的,二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
“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可知论指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能力。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
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16、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哪些?
剩余价值率也称剥削率。
它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
变资本。
(m′=m/v)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
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影响的因素有: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的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差额;
17、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8、资本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点:
增值性;运动性;历史性。
1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
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
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用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
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使通过
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
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1、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
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并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第二
,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
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起大量的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的总额增大,增强了
大资本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第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
余价值,增大了资本积累的规模,又会反过来加快资本的积聚。
因此,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22、简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可变资本就是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固定资本又包括不变资本。
划分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由流通过程得到的两种新形式,或者说是从生产资本的流通形式中产生的区别。
划分依据不同:
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为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的指存在于辅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变资本和投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资料上面那部分生产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它是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23、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的反映
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
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因此,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
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②使矛盾双
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
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辨析题
1、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错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
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
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
同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错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
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
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
是不可知论者。
3、正确的意识有其客观原型,而错误的意识则是主观自生的。
错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2、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的反映,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
误的意识都有一定的客观原型。
因此,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
4、由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我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错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根本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鼓
吹各式各样的意识决定论、精神万能论,把意识当成了万物的本原,完全颠倒了物质和
意识的关系。
5、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
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
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本质特征的概括。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不了解人
们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
虽然它承认认
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最终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留下了地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的
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它作为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为人是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
和社会的实践中来认识世界的;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
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动地回到实践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的无限发展过程;第三,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是为了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揭示了人的认识的本质和特征,为科学探讨认识的规律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
错。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形式,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国家,他的思想理论水平并不见得比一些发展水平低一点的国家高。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
答;错。
是辨证法和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并不是唯物辨证法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
辨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行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9、事物量变状态时,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错,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而不一定是平衡和静止
的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
例如,水烧开的的过程,它看上去是静止的,但它其实还是运动着的。
10、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
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错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再生产
过程中再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的。
从这一点说,他和劳动对象不同。
之所以列入流动资
本,仅就其价值周转方式而言与劳动对象的价值周转方式相似。
11、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仍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错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后会引起事物的量变甚至质变,让事物得到变
化甚至发展,而决不可能是再回到原点。
有些事物看上去表现为一种重复,但实质上是发展的,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例如,明天白天是今天晚上的否定,明天晚上看上去是跟今天晚上一样的,但它其实是向前发展了的。
12、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
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
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
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③出现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
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1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以增加生产商品的价值量是,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由单个的劳动生产率决定。
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价值量显然下降。
如果单个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不受影响。
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错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
在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15、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错
(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也就是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但就其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
(2)该命题的错误是没有分清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来自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
一。
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
(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
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
(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
(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5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述 真理 绝对性 相对性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