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自然为师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讲座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4813091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86KB
以大自然为师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讲座材料.docx
《以大自然为师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讲座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大自然为师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讲座材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大自然为师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讲座材料
以大自然为师
——苏霍姆林斯基“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
我们一起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先进理念——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
那么在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1)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也就是说他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相当的造诣。
他从十七岁就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了,直至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既平凡又伟大,我们先来看看他伟大中的平凡:
1918.12.28出生与乌克兰奥麦尔尼克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20世纪30年代提前从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一所师范
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20岁左右),准备当教师。
1934年在故乡担任小学教师,同时参加高等师范教育进修(函授)
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
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任政治指导员,在这一阶段中,妻子被敌人残酷地处死,出生不久的婴儿夭折,自己在战争中负了重伤,两块弹片一直留在胸部未能取出。
伤愈出院,要求重返教育岗位。
先任乌发的某中学校长,后任基洛夫格勒区教育局长。
1947年经苏霍姆林斯基本人要求,回家乡,
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直至逝世。
期间于1957年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1970年由于残留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的主要的血管,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2岁)
他一直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
他说:
“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孩子。
”
我们再来看看他平凡中的伟大。
(一)“立恒志”——做教师
——每天清晨5:
00—8:
00在那间小小的校长办公室,回忆、思索……用清晰的笔迹写作,有时能写8—10页
——每天一到上午8:
00,他走出办公室,迎接来上学的学生,每天上午8:
00学生进校以后,他巡视全校,深入各部门或教研室、会议室;
——每学期听每位教师15节课,并认真做笔记,一直坚持对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教育,经过他长时间观察和做过工作的孩子共有3700多人,对每一个孩子都做过记录,苏霍姆林斯基自己说“37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
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一个学生。
”
——全校29个班级的700多名学生都成了他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22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二)“求善功”——为‘成人’
能以苦为乐,变辛苦为幸福,在于他对孩子有一种理智、深切而执著的爱
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
无怪乎他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说: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爱孩子。
”
(三)“尽真言”——道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我看到的一则微信,上帝给每一只鸟准备了一根树枝的故事。
他的真言,道出了真谛。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只是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这些优点和长处去加以关注和引导。
(四)正能量——出著作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故事。
其中一些重要著作如: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关于爱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儿子的信》等,新加坡在我国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看看这个耳熟能详的思想——让孩子赋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他提出来了。
那么什么是全面发展呢?
包括哪些方面呢?
对,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德、智、体、美、劳。
另外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另一个思想,那就是——教师应该让孩子“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学习他的这一理论——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
(2)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先进教育思想
让我们从字面上先理解一下其含义:
谁来说说你理解的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几位老师先来说说)
对!
苏霍姆林斯基的“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幼儿教育思想让孩子不要关在教室里,只面对黑板这些死物,要让孩子多多到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里。
作为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引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把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称为到活的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去“旅行”,认为大自然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本”,是幼儿智慧的源泉。
在幼儿期,孩子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角及肢体动作的发展来认识这个世界,而大延期中充满了缤纷的色彩、时令的变化与富有生命力的物种,正是孩子最天然的学习场所。
大自然这把可以打开语言和思维源泉的钥匙,使幼儿不仅能从中发现美,而且还能发现真理。
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正在践行的《指南》来对照,在《指南》的说明部分中就提到“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很早就和《指南》相一致。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大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大自然,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这一重要意义对应《指南》里的直接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认为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一点,就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去唤醒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个伟大的秘密。
春天第一批花朵的开放、幼芽的萌发,第一批嫩草破土,第一只蝴蝶飞舞,第一声蛙叫,第一只春燕飞来,第一声春雷,麻雀第一次春浴,这一切我都当做房屋生命的美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他们受到这种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创造美的欲望就越强烈。
”
我们听完这段话,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是不是你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力都源于你的生活,没有生活做基础,你能凭空想象创造出来什么?
从我自身来说,从小我就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小山、草地、菜园、果林,每到夏天我就会和周边的小伙伴一起跑到草地里捉蚱蜢、螳螂、扁担沟,还采好多能吃的植物吃,还会大把大把采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臭美;一到春天,我就会和姥姥、姥爷一起到菜地里帮忙挖坑、点种、培土、浇水、锄草;一到秋天,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到地里采摘各种落在地上熟透的果实,上果林里去摘野果子,回来煮着吃;一到冬天就在进沿上打老牛,敲进口的冰吃,看着老人们从井里一桶一桶提水担回家,还在雪地里打滚,和朋友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从这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春天要播种,夏天要培育,秋天要收获,冬天要储藏;还知道了种子可以长出幼苗,幼苗可以结出果实;还认识了好多种果树和不知名的但可以吃的植物;知道了小草每一年都会发芽——长大——枯萎,也就理解了那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真正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就主张“别让教室的墙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他强调“必须让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并指出“要使孩子的童年时期深刻认识大自然的美”。
他解释说: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儿童发现得越多,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强,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什么现象?
于是,孩子的精神力量就越执著地专注于求知和解疑。
”
学到这里,我才明白,我为什么从小就对一件事追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了,原来是因为我接触的大自然比我哥姐们要多好多。
所以说,走进大自然,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是我们成人应该给予孩子的最基本的一点。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丰富各种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解疑品质。
案例一:
徐老师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园中的幼儿大多来自于农村。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大延期,和花草为伍,和鸟儿做伴,和蝶儿共舞。
于是,蝴蝶便进入了幼儿的视野,成了他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有一天早晨,一只蝴蝶挥动着两对色彩艳丽的翅膀,在活动室里飞来飞去。
好几个孩子走到老师身边,叽叽喳喳:
“老师,我们班里来了一只漂亮的花蝴蝶。
”“老师快去看!
”这只蝴蝶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关注,有的在那里收,有的说“这只蝴蝶好漂亮!
”有的说“徐老师,快把它抓住。
”
徐老师等这只蝴蝶停下来后,走到它身边轻轻地捏住它的翅膀,这时孩子们高兴地拍起了小手。
这只蝴蝶成了徐老师班里的“客人”。
1)“触角”风波
幼儿们围着蝴蝶的触角问涛涛:
“这是什么?
”涛涛说:
“这是它的胡须!
”这时,小哲说话了:
“哎呀!
你们真笨,这不是它的胡须,它们叫‘触角’!
”于是两个孩子开始了他们的争论,正在这时小哲看到了徐老师,便马上向老师求助,等徐老师证实他的答案正确之后,他骄傲地说:
“我爸爸早就告诉我了!
”可是涛涛就是不服气,他指着蝴蝶开始给小哲出“难题”,就这样,围观的几个孩子在他们的争论中学到了不少关于蝴蝶的知识。
如:
蝴蝶的触角偈小棒,蝴蝶喜欢吃花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对所探索问题的研究,犹如驾驶着思维之车行驶在心灵之旅的途中,其旅程的长短、速度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地都由幼儿自己决定。
2)蝴蝶有没有嘴巴、舌头
第二天一早,孩子一来到幼儿园就都围着蝴蝶转,有个孩子轻轻地问:
“小蝴蝶,你饿吗?
”这个问题使小鸣想起了什么,他一会儿走到这边瞧瞧,一会儿又走到那边找找。
小澜忍不住问:
“小鸣,你在找什么?
”“你知道蝴蝶的嘴巴在哪儿吗?
它的甜头又在哪儿呢?
”围观的几个小朋友被小鸣的问题难住了,都摇起了头。
这时,徐老师也加入了孩子们的行列,用赞赏的语气说:
“哇,你们的问题真有意思!
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
看看谁先找到?
”
第三天,有个孩子带来了《十万个为什么》,有个孩子带来了光碟,有个孩子带来了爸爸你网上找到的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
蝴蝶的“嘴巴”是根长管子,平时卷起来,吃东西时才突然伸展变长,这样就能吸到藏在花朵深处的蜜汁了——更奇妙的是,蝴蝶的“舌头”竟然是长在脚趾头上的!
这个问题徐老师以前也没探讨过,孩子们也为她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还生成了许多新问题、新内容,而这些问题和内容又促使幼儿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使教师和幼儿在共同成长的同时,到无穷的乐趣。
3)菜青虫是不是蝴蝶的孩子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小垒从花坛里抓来了一条大青虫,吓得几个女孩子哇哇大叫,小垒连忙解释道:
“这是蝴蝶的小宝宝!
”听了这话,这知实情的幼儿都投去疑惑的眼光,大家都很好奇这空间是怎么回事。
经过徐老师的番讲解,他们终于明白了:
原来蝴蝶在不长的一生中要经历一番很复杂的变化,由卵变成幼虫,由幼虫变成蛹,最后羽化变成蝴蝶,而且每个时期的开关都不相同。
4)蝴蝶有没有敌人
蝴蝶有敌人吗?
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看来他们对蝴蝶的兴趣是越来越浓厚了。
像往常一样,他们有的回家问家人,有的干脆让爸爸妈妈去买这方面的书、影碟等等。
不久,他们找到了很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在大自然生活的蝴蝶有很多敌人,如喜鹊、麻雀以及经常捕捉他们的人类等。
面对危险时他们为了生存有的会散发出臭味,有的则把自己身的颜色变得与四周环境的色彩一样,用来逃避敌人的攻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考虑幼儿时期人的机体的自然属性。
幼儿对于鲜明的、闪烁着色彩和发出声响的事物感受十分深刻,并能牢牢地铭记刻在记忆中。
“如果学校的大门把孩子的意识和周围世界隔开,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孩子和,这是何等的愚蠢和不幸。
”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蝴蝶的到来,为幼儿们打开了扇通向大自然的窗口,引起了他们对蝴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如上弹指之间距离地观察蝴蝶、认识蝴蝶,不仅不会使幼儿们在探索中感到枯燥和厌烦,还远比单纯的说教来得更加生动,效果也更加明显。
2、感受大自然,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美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的秘密。
”人们赖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千姿百态,万紫千红。
春天有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夏日有雨后的彩虹、秋季有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冬天有银装素裹的田野,这一切的自然美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情自然界中的美,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
让我们来看看《指南》中艺术领域中是怎么说的吧——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这里面提到了: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什么?
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
”是不是?
而且《指南》艺术领域里的教育建议里也多处提到了“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等等
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陶冶和启迪。
教师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感受自然界奇妙的变化,寻求自然界中美的存在。
比如,准备几个空瓶子,让幼儿采几朵野花带回来充实自然角,装扮教室;还可以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用手中的笔、泥、纸等来表现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他们脑中的美景。
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的礼堂感受与他们脑中的审美情趣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也能利用大自然陶冶幼儿的性情,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3、认识大自然,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时代的关于美的记忆与审美观的发展善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赞赏和鄙视、热爱和憎恨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带幼儿参观、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回园后让他们画一画美丽的家乡,培养他们从小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本领,长大建设美丽家园的理想。
在农忙季节,教师可带领幼儿到田头观察农民伯伯耕地、插秧、施肥等辛勤劳动的情景,帮助他们理解古诗《悯农》中“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义,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还可带幼儿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拔草、捡落叶等,从小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他们逐步养成尊重创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一提到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一良好品德,我深有体验。
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我收拾完屋子,她就开始到处摆她的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乱七八糟的,怎么让她收拾,她也不收拾。
后来,我就用让她赚钱的方法,让她学着扫地,每扫一次地一元钱,每擦一次灰一元钱。
这回可好,她扫完地擦完灰,就开始看着她爸爸,她爸爸一回来不脱鞋就往里走,她就喊住爸爸,告诉他要脱了鞋才可以进屋,爸爸脱下的衣服随便扔,他就嚷着让爸爸叠起来放好,说是她白收拾屋子了。
后来经常这样,她就知道珍惜别人收拾的屋子了。
有一次,她大姨领她去姐姐的大姑家,一进屋她就要脱鞋,大姑告诉她不用脱,后来跑到卧室门口,突然间停住弯腰把鞋带解开脱下鞋,光着小脚进去了。
大姑告诉她这屋也不用脱鞋,她说,不行,要不大姑白擦地了,当时她才四岁。
这就是说要让孩子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他才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那么我们老师就可以多鑫创造这样的环境,多带孩子到自然当中体验成人的劳动,成人的辛苦,让孩子切身感受来培养幼儿从小的良好品德。
4、表现大自然,培养幼儿的观赏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症状是善良和诚恳之母。
赞叹火红色的硬果和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株——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
随着季节的周而复始,大自然为幼儿欣赏自然美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天,带幼儿投进大自然的怀抱,红的桃花、白的梨花、黄的迎春花、绿的垂柳,小鸟在枝头欢唱,这一切使幼儿仿佛置身于如诗般美丽的画中,感受着大自然症状的熏陶。
如果这时再让幼儿用“美丽的春天”为题,把观赏到的大自然美景用图画勾勒出来,将会大大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秋天,带幼儿在蓝天白云下观赏火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拾几片枯黄的树叶作为书签或者用树叶拼贴秋天美丽的图画,一起唱《秋天多么美》,那么这无疑会使幼儿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美事例在一起,使他们享受着症状的滋润,接受着美的熏陶。
5、探索大自然,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和有趣的游戏场所。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也是在玩中探索和学习的。
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带幼儿走进大自然,进行多元开放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大自然,感知真实的生活,使期获得丰富的自然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也可以以自然资源为基点,通过预设主题网络和生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横向或纵向发生联系,并利用适宜的责成的教材、构建一套原生态课程,以促进幼儿发展。
案例二:
何老师非常重视认读教育,所以在工作中也是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最佳的识字环境,而且经常提出一些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认字方法。
她从不强迫孩子认字,因为她知道那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次,何老师和孩子们吃完饭后一起到幼儿园的后花园去散步,看到后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孩子们来了兴致。
幼:
“老师,老师,你看,这是山茶花!
还是桃花!
”
师:
“你们怎么知道的啊?
”
幼:
“因为这上面有字啊,我认识!
”
幼:
“老师,这是什么树啊?
”
师:
“这是桂花树!
”
幼:
“是柜子的‘柜’吗?
”
师:
“不是的,是桂圆的‘桂’!
”
看着孩子们那么认真地观察着花木,认读着名称,何老师干脆就把后花园当做课堂:
“来,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些花草树木,好不好?
”孩子们听了非常兴奋,都拍着小手叫好。
第二天,何老师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后花园。
这一次,何老师他们来了一次“大检查”:
每走过一棵树、一朵花的时候,大家都要停下,一起来认读它们的名称。
案例分析
案例二中,何老师利用幼儿园里简单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识字环境,让他们自然地接触汉字、认识汉字。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自由地观察,大胆地探索,大自然成了幼儿的百科全书,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与效果明赤提高了很多。
6、收获大自然,培养幼儿的创作欲望
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资源都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材料。
随着季节的交替,自然界会无私地向幼儿奉献特有的产品,教师可以发动家长江幼儿悼念自然材料,然后汇集起来,引导他们进行加工和创意制作。
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吧,那儿是个快乐的天地、美妙的课堂!
幼儿在大自然中不仅能增长知识经验,还能学会观察、思考与探索。
正如陶行知先锋形势发展指出的:
“活的幼儿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只有让幼儿走出课堂,在了解四季变化、人类生活变化的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基本规律,萌发保护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初意识,才能使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案例三:
春天来了,幼儿园里的树都发芽了,张老师趁机带幼儿们开展了“我的树朋友”活动。
活动开始前,张老师让小朋友带着问题去寻找、观察自己的树朋友,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抱着树不入,说抱抱树干感觉树有多粗;有的用脸颊贴一贴树皮,说闻一闻树清香的味道;有的在摇树,可能他们认为这是在表示自己对小树的友好。
他们都在用各种方法寻找、了解着自己的树朋友,都很开心。
幼儿都有强的好奇心,“我的树朋友”活动让他们对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树是活动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一看你的树朋友身上的叶子都是什么样子的?
树会呼吸吗……张老师积极引导孩子们从各个方面去认识自己的树朋友,并告诉他们:
“我们的树朋友吸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呼出的是氧气,它是一名了不起的空气清洁工。
”
张老师还故意向孩子们求助:
“我们应该怎样照顾好树朋友呢?
”这时,有个幼儿说要给树朋友浇水、施肥。
张老抓住机会,发动他们拿来自己的杯子,去给树朋友浇浇水。
这个环节,孩子们最感兴趣。
每个孩子都拿着水杯,找到自己的树朋友,认真地浇起水来。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为自己的树朋友做了“身份证”。
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让他们知道了不仅要爱护自己,也要爱护身边的树木。
案例分析
案例三中,通过“我的树朋友”活动,幼儿们有了爱护树朋友的意识,而且在观察树朋友的同时锻炼了观察能力与探索能力。
这次活动的教具很简单,就是树,不需要教师准备太多,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就自然生成了。
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就是教师最好的课堂与教具,因为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本身就会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收获。
那么,我们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幼儿“以大自然为师”获得发展呢?
1、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增强计划性,克服盲目性
不同的人从事同一活动一般都有不同的结果,幼儿的活动也是这样。
比如同是练钢琴,有的幼儿越练越着迷,练出了高超的技艺,最终成为小音乐家;而有的幼儿则越练越厌烦,视钢琴如仇,畏钢琴如虎,甚至以粗暴的破坏来对待这高雅的“音乐五子”;同是练毛笔字,有的幼儿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书法,有的幼儿则越练越糟。
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事前所定的目标不够合理,或者缺乏全面的计划。
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教师同样要冷静思考,要想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应该制订合理的目标,克服盲目性。
首先老师做好活动前的计划,你要干什么?
怎么做?
准备什么,这些都想好了。
其次要设定一个或几个目标,这个要切实可行,符合你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同时所设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要让能力强的幼儿吃得饱,能力差的幼儿吃得了。
同时考虑到,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就象案例一里面那样,在孩子互相讨论中共同发展。
千万记住:
切忌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就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这样,不但会给老师自己带来麻烦,同时还会在过程中对幼儿产生负面效能。
就如:
有的父母,让孩子穿着漂亮衣服,背着大包零食,口袋里还塞满了零花钱,出去跑一天,嬉闹了一天,吃喝了一天,甚至在公园里践踏草坪,随处抛撒废弃物,最后精疲力尽地回家了。
这亲友“亲近”大自然其实并没有太多意义,甚至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如幼儿极易养成见美不美、见奇不奇的心理,以及浮躁不羁、讲究吃喝、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
2、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细致了解活动地点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沿途的每一处景色都可能成为幼儿关注的焦点。
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认识大自然,教师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
教师没去过的地方,必须先实地考察。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古人曰: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带领幼儿走入大自然以前,提供一些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材料厂,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幼儿“我来发现,我来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3)安全工作要做到位
在野外幼儿较易分散,所以安全工作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有的教师在活动中因顾及安全问题,一味的约束幼儿,不仅影响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也使自己疲于应付。
教师应把安全教育做在前面,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在活动中,要确保獐的主体性及指导的灵活性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说,外出活动千头万绪,最不好组织,而且容易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主导型,整个活动在教师严密的控制和精心的“指导”下完成,剥夺了幼儿主发展的机会。
二是放羊型,教师没有帮助、指导幼儿把他们获得得的零散信息进行及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自然 蓝天下 讲座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