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系统科学的运用.docx
- 文档编号:24807577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19KB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系统科学的运用.docx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系统科学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系统科学的运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系统科学的运用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系统科学的运用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基本原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其体系中的重要要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有了科学的轨迹。
从建国之初到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科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系统科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建立过程中的艰苦探索。
同时,这一过程也反映了系统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建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刚刚建国时,百废待兴。
经济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是怎样搞建设对一个刚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识和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上认为:
中国先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在举行开国大典前半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决策者,中共既要借鉴苏联的已有经验,又要不断摸索自己的新路子。
所以这种认识在建国初期的实践中也在不断地深化,但还不可能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分析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
1954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提出:
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了要在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任务,并且指出: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这是中共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
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此后,毛泽东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中暴露出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为鉴戒,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更趋于现实。
到了1956年,党召开了作为执政党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作了非常明确的决定。
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大会明确了今后的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这里已经体现了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系统中工业、农业以及科学文化等领域是其中的重要要素,各要素不会孤立地存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
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一个最为重要的位置,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已经使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一个初步的体系。
但是,这个初步的体系与后来的“四个现代化”有内容上的差异,这是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被修订的结果。
党的八大后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
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年3月,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再次重申:
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在这两次讲话中都提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
“现代科学文化”已经作为系统中的要素被关注到,而且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样,毛泽东就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然而这里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只是一个雏形。
直到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
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至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如果与后来较为完整的目标相比较,可以看出此时确立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注重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但是,即使是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这个目标,后来也受到错误认识的影响而偏离了方向,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个现代化”目标遭到了严重破坏,无法实现。
二、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新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
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同时,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联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强调: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再次重申: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原则和立场,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199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
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党的十二大的报告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论述体现了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而整体性和关联性是系统论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开始后,系统科学知识已经在我国被普遍接受,并且受到重视,学术界也热衷于研究它在我国的运用。
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明确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
这样,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正式由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变成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更加全面的现代化。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国情和现代化目标体系的认识加深了,对现代化目标体系的各要素的认识更全面了。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总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过程的三个阶段。
系统论认为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也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体现出系统论中关于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基本原则。
三、在新世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新的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中国现代化道路又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适应当今国际形势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了的实际,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了不懈探索,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重大创新,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强调建设政治文明。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从而形成了“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趋成熟和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了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作了总体布局。
党的十七大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至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最终形成。
四、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形成过程体现出系统科学的积极作用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里,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分别对应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构成了一个大系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有了科学的轨迹。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系统阐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体现出系统科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
“第一要义是发展”反映出系统科学对一个系统总是在不断运转变化的观点;“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强调了系统内最核心的要素;“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系统关于整体性、关联性和等级结构性等观点;“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更是表明了要重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这里,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明确,系统科学知识的运用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系统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和运用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共有的知识和财富不再狭隘地分为姓社姓资。
系统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表明了系统科学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还大有用武之地。
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也体现出我们党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性。
同时,这个演变过程也表明系统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目标 体系 建立 系统科学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