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docx
- 文档编号:24803761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62KB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docx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读议法读、思、评、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
骈,两马并驾。
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
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
而实际的情形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
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
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
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
后发感慨:
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
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
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
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
冰灯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俗菱适炕棉爹扭废袄悔融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习俗菱形炕上爹爹棉袄合适废玻璃扭头融化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开 教学 设计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