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推荐作品赏析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docx
- 文档编号:2479629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6.06KB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推荐作品赏析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docx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推荐作品赏析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推荐作品赏析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推荐作品赏析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
<咏怀·夜中不能寐>
作品原文
编辑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1,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2,清风吹我襟。
孤鸿3号4外野,翔鸟5鸣北林6。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2-3] [4]
作品注释
①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②薄帷鉴明月: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③孤鸿:
失群的大雁。
④号:
鸣叫、哀号。
⑤翔鸟:
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⑥北林:
《诗经·秦风·晨风》:
“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3] [4]
白话译文
深夜难眠,起坐弹琴,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
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
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5]
创作背景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
文学赏析
阮籍的《咏怀》82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优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
“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
“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由此或可得其仿佛。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这样写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
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
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1] [3]
文学评赏
这首《咏怀·夜中不能寐》诗以半夜无法人睡,起坐弹琴为开头,虽未直接道出心中的苦闷,但“不能寐“字委婉含蓄地点出弹琴并非因为要欣赏明月清风、美景良夜,而是要排遣萦怀的忧思。
而后,孤鸿的哀号、翔鸟的凄鸣都渲染出一种不安静而险恶的环境气氛,更加衬托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忧伤。
末两句“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既是写鸟也在喻人,鸟和人一样,在月夜里不能人睡而徘徊,有所寻求,而此时所见的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
感物兴叹,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6]
诗人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界事物作象征,曲折含蓄地表现当时忧愤悲伤时的心情,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6]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品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晖,[1] 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作品注释
①沦:
落下。
阿:
山岭。
西阿:
西山。
②素月:
白月。
③万里辉:
指月光。
荡荡:
广阔的样子。
景:
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
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
季节变化。
夕永:
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
没有人和我答话。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骋,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⑧终晓:
直到天亮。
作品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作品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②“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③“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④“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⑤“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越中览古
作品原文
越中览古⑴
越王勾践破吴归⑵,义士还家尽锦衣⑶。
宫女如花满春殿⑷,只今惟有鹧鸪飞⑸。
[1]
词句注释
⑴越中:
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
一作“还乡”。
锦衣:
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
宫殿。
⑸鹧鸪:
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2]
白话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2]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3]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
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诗歌 鉴赏 推荐 作品 赏析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