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4792268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98.09KB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单元导读】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
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故事、图片、传说入手,再逐一联系课文具体学习,最后化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
17 长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盘旋、屯兵、堡垒、崇山峻岭”等词语。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等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并尝试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揭示课题。
3.结合课题质疑。
(预设:
长城的构造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样设计?
为什么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出已弄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读准多音字,积累字词。
间
应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课本中的两幅图上分别看到什么?
明确:
长城的远景图 长城的近观图。
(3)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的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
长城的远景图对应的是第1自然段,长城的近景图对应的是第2自然段,第3、4自然段写作者展开的联想及对长城的赞美。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了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
描写长城远看的样子使用了比喻、数字说明,突出了长城的长。
(2)作者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列出具体数字使表达更准确,让人信服。
(3)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明确:
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
(4)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①思考:
作者站在长城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
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②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明确:
古时候没有机械可操作,全靠人力。
③思考: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教师引导: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④假如此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老师引导:
围绕建筑工具、巧妙设计,工程难度展开,表达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美。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复习巩固。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城的气魄与雄伟,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赏全文。
(二)质疑探究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长城曲折回环、气势雄伟的特点。
2.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介绍先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先概括地介绍,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这句话点明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指出长城建筑材料是什么?
明确:
高大坚固的特点,条石和城砖是长城的建筑材料。
4.“城墙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这句描述有何特点?
明确:
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的认识更清楚、明白。
5.“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连用几个动词,有何妙处?
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
“站、踏、扶”三个动词连用,点明作者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起”表明作者被长城的气魄震撼,内容由长城自然地过渡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6.“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中连用的两个“没有”有何作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连用两个“没有”点明修筑之艰难,“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的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7.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明确:
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而且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只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怎能不流血流汗?
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8.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明确:
从规模上看长城非常宏大——万里之长,八米多高,六米多厚,设置巧妙;从工程上看非常艰巨——全靠人力把那么多那么重的巨石、方砖运上陡峭的山岭,并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前完成如此宏伟、如此艰巨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课堂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长城
奇迹
《长城》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还要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结合部分学生攀登长城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远看长城,探寻奇迹,近看长城,探讨奇迹,置身长城,提问奇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兴趣盎然。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第一,长城“长”、“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第二,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习题3
(1)“站”“踏”“扶”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浏览长城;“自然地”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涌起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表示长城的建成非常不易,这两个词,使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1.多音字。
旋
单
大
2.近义词。
坚固——牢固 呼应——照应
陡峭——陡峻雄伟——宏伟
修筑——修建凝结——凝聚
3.反义词。
高大——矮小陡峭——平坦
伟大——平凡蜿蜒——笔直
坚固——柔软凝结——溶解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第3自然段):
写作者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四段(第4自然段):
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5.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介绍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8 颐和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宫殿、金碧辉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把握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加强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了解。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颐和园吗?
它在首都北京,那是一座闻名于世、美丽的园林。
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很少有不去游览颐和园的。
颐和园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是我国园林的典范,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于1764年建成,到现在已有240多年,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
今天我们就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游览这美丽的颐和园。
(二)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已明白的知识和还不懂的方面。
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检测
1.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等生字的读音。
(2)解释“横槛、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远眺、画廊、葱郁”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
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如何分段,其依据是什么?
(4)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颐和园首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明确: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大、景色优美。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明确:
第1句,长,列数据,分层次。
(3)长廊有什么特点?
从哪儿体会到它的长?
明确:
又长又美。
(4)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思考: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
①长廊的颜色美;②长廊的画美;③长廊周围的风景美;④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继续导学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欣赏了有名的长廊。
这节课,我们接着游览颐和园。
(二)认知贯通
1.走完了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其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
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
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昆明湖的静、绿。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明确:
往远处看,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准确。
3.默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石桥、倒垂的柳树、湖心岛、十七孔桥。
4.画出描写十七孔桥样子的句子。
明确:
“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
(三)课堂小结
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希望同学们也能带我去游览一处美景,试着写一篇游览性的文章。
写作时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是全文________,的紧紧照应了文章的________,又为下文埋下了______,使文章______相______。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________,题材________、构图________,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________,________的智慧和________。
颐和园
智慧、才干
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是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展开。
有的是边走边看的,有的写的是站在一点通过视线的改变而看到的风景……这些顺序作者都用了明确的词句来交待,使课文景物一点也不混乱。
在教学中,我通过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学生自主探讨,进而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式。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本文移步换景,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从画“____”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1.多音字。
都
几
佛
杆
2.耸立——挺立 葱郁——葱翠
葱绿——葱茏姿态——姿势
远眺——远望游赏——玩赏
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3.反义词。
古老——现代神清气爽——昏头昏脑
金碧辉煌——暗淡无光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具体描写了长廊的景色。
第三段(第3-4自然段):
描写了万寿山以及站在万寿山上所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第5自然段):
描写了昆明湖的景色。
第五段(第6自然段):
写颐和园很美,希望游人能亲自来游赏。
5.课文中心
本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9* 秦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学为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认真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昨天老师让大家查找一些兵马俑的资料,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教师总结:
介绍得真好,从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兵马俑的历史价值确实十分珍贵。
(二)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弄懂生字新词。
1.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没弄懂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从哪里可以得知其作用?
明确:
全文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在文中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第4至7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类型和特点。
(2)默读课文,用简短的词语说说对秦兵马俑的印象。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享誉世界、举世无双、惟妙惟肖等等。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明确:
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举了大量的数据。
(3)人们看到如此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点拨: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最后一个长句子,讲了什么?
明确:
前半句讲兵马俑的恢宏气势;“真像……”讲兵马俑高超的制作工艺。
(5)读4-7自然段,思考:
兵马俑有哪些类型?
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
明确:
将军俑 神态自若 武士俑 整装待发 骑兵俑 准备上马冲杀 陶马 跃跃欲试
(6)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流露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小结
课文生动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秦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
在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畅听欲言,充分流露出对历史文物的自豪感。
课后习题答案
1.多音字。
称
行
当
2.近义词。
珍贵——宝贵 精美——精致
宏大——宏伟鸟瞰——俯视
统率——率领魁梧——高大
模拟——模仿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所向披靡——所向无敌
神态自若——而不改色
3.反义词。
整齐——凌乱魁梧——矮小
珍贵——廉价健壮——虚弱
鸟瞰——仰望精美——粗糙
统率——跟随举世无双——比比皆是
所向披靡——望风披靡
神态自若——惊慌失措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秦兵马俑是我国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写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段(第3-8自然段):
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第四段(第9自然段):
写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5.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秦兵马俑“宏大规模”的介绍和对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同时也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语文园地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试做,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背诵关于“世界遗产”的古诗词、楹联、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以“保护文物”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保护文物意识,并把交际内容形成倡议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
二、导学过程
(1)激情导入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你有什么感受。
(二)感受雄伟
1.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让学生欣赏长城的美景。
2.这雄伟壮丽的长城,令全世界人民为之倾倒,英国女王伊丽沙白游览了万里长城后,她这样题词:
“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游览了万里长城后,他这样题词:
“长城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
3.读着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有什么感受?
4.交流感受
(三)感受痛苦。
1.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近几年,长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看,长城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2.感受“痛苦的呻吟”。
资料1,出示课文中关于长城的报道。
资料2,长城在呻吟,2008年山西一村办企业的扩建需要,竟然将60米长的长城拆毁,倾刻间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湮灭。
资料3,河北省怀化县境内的一段长城,上面的城砖甚至黄土都被当地的农民运回家,用来盖房子甚至垒猪圈。
读着这些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四)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2.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自了解的其它文物古迹情况,说说我们能为保护文物做点什么。
(五)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习作。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二)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位导游,大家想参与吗?
2.评选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传说,明确游览的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能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三)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四)写法指导
(1)范文引导
(2)从范文中你发现了导游词的哪些格式?
(3)总结规则
①前言:
是导游在陪同游客参观。
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
②总述:
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
③分述:
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
④结尾:
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
(五)习作修改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①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②读他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a.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b.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3)展示台
①推举好的习作进行展示,在小组内和全班进行展示。
②谈习作心得,教师进行总结,并适时予以表扬。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二、导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我们在这单元学习了一些描写“世界遗产”的课文,小林、小东和我们一样,也是四年级的学生,我们来看看他们读了这一组课文后有什么发现。
读课文描写事物的句子,就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例如《长城》一课中,写长城城墙的宽用“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来比照事物,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有多宽。
(二)日积月累
1.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接下来我们就要认识几幅对联,出示“日积月累”。
2.出示例句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3.读读例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
两句对联写出颐和园月波楼的白天和夜晚的景色。
每幅对联都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
4.读读课本中其它句子,试着就某一景点写一幅对联。
5.课外积累,背诵一些写景点的对联。
(三)宽带网。
1.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积累的范围。
2.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取什么方法搜集材料的?
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讨论、发言)
3.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比,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4.教师的建议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搜集和整理。
(2)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3)纠正一些不当做法。
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们成立“导游团”带领游客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以此激发学生的乐趣,快乐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努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先出示范文,通过交流景点的资料,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再读全文,体会其写法,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同时通过小组资料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各组为了在展示过程中取得好成绩,在小组交流中他们互相学习和帮助,讨论热烈而有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教案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