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词鉴赏阅读6.docx
- 文档编号:24783110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0.27KB
高三古诗词鉴赏阅读6.docx
《高三古诗词鉴赏阅读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古诗词鉴赏阅读6.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古诗词鉴赏阅读6
补充材料: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
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2.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如杜甫《丽人行》中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7.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林杰《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9.中秋。
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5.春期行啘晚,春意腾芳菲。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坠,烟树碧相依。
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6.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答案:
1.人日(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2.元宵(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3.社日(唐王驾《社日》) 4.寒食(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5.上巳(唐王安石《暮春》) 6.七夕(宋刘辰翁《西江月 新秋写兴》)
第四部分真题演练
【2010年崇明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
鹧鸪天
南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
①玉瀣:
美酒。
②黄庭:
指《黄庭经》,道教经典。
14、陆游字务观,号(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明自己居处环境的优美。
B.三、四两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无不惬意。
C.“老却英雄似等闲”表达了词人“老骥伏枥”的壮志。
D.本词虽极写隐居之闲适,却难掩心中抑郁不平之气。
16、画线句“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不超过80个字)
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
14、放翁(1分)
15、C(3分)
16、“贪啸傲”、“不妨随处”等词语刻画了一个旷达、随遇而安、任凭终老田园的词人形象,但“任衰残”等语句难掩抑郁和消沉之感。
(4分)
【2010年黄浦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8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山林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
14.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
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某一景物。
(2分)
15.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城”之“愁”的?
(2分)
16.“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语言极为跳跃,简要分析这三句分别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赏析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4分)
答案:
14、答:
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15、答: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视觉: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
“番腔”,“戏鼓”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16、答:
“辇下风光”:
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
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
“海上心情”:
是自己志之所向,指自己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
特点:
三个词组意象叠加(或:
三个名词性短语并列),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
读来别具一种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感。
【2010年普陀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4-16题(8分)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
“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14、王安石,字____,号半山。
(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阕既写出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又借“茅屋数间”暗指晚年生活的困窘。
B、词的下阕中作者用“语鸟”和“朝鸡”表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C、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沟通,过渡衔接自然紧凑。
16.这首词中“柔蓝一水萦花草”一句为后人称道,请作简要的赏析。
(5分)
答案:
14、介甫
15、D
16、词人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更是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2010年虹口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侣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从路②,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③。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蚕丛.古蜀王名。
蚕丛路:
指入蜀的道路。
③君平:
西汉时人,曾在成都以算卦占卜为生。
14.(1分)李白,字太白,号。
15.(3分)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表达了诗人临别时对友人的关切和提醒。
B.领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进行具体描画,有主观想象的色彩。
C.颈联写客栈芳树笼罩,春城江流环绕,展现了蜀道上瑰丽的风光。
D.尾联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也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
16.(4分)领联中的“起”和“生”两个宇均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4.(1分)青莲居士
15.(3分)C(“客栈”应为“栈道”;上句写的是人蜀途中栈遭上的景致,下句写的是春江环绕蜀城的风光)
16.(4分)“起”亏:
把本来是/庠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凸显山势的迂回、峭拔;“生”字既写出云雾之飘动,又见栈道之高危。
这两个字用得极富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奇伟。
(意近即可)
【2010年闵行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7分)
客思
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14.(1分)贾岛“推敲”的故事,让我们想起“鸟宿池边树,”的诗句。
15.(2分)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句两个“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B.第二句的“旅人心”三字和诗题相照应。
C.“月明里”三字蕴含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D.末句与“月出惊山鸟”所表现的情境相同。
16.(4分)请对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答案:
14.僧敲月下门15.D
16.在“促织声尖尖似针“一句中.诗人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仿佛那一声声促织的叫声,就像一根根尖针刺在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诗人的心上;同时,“尖尖似针”’四字都是齿间音,更使人读来如同针刺一般,感受真切。
【2010年长宁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
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
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
②长薄:
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
薄,草木丛生。
14.(1分)王维与盂浩然齐名,皆为盛唐诗派的代表诗人。
15.(3分)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从此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从全诗看,诗人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16.(4分)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14.山水田园(1分)
15.D(3分)
16.移情入景,用拟人手法写出流水、暮禽的情意,景象生动.人向山里行,水自谷中出,似是有意相迎:
天色向晚,暮鸟投林,似是与诗人结伴归山。
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自得情怀.(共4分)
【2010年奉贤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
(8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①。
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吴钩:
指刀。
②剩喜:
甚喜,非常喜。
③然犀处:
指采石矶。
14.“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16.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全篇内容,从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答:
答案:
14.周瑜、谢玄
15.D
16.参考:
①借古讽今。
②用典。
③融情于景。
也可从联想、炼字等角度思考。
(任选一个角度即可,角度选择恰当1分,具体赏析3分)
【2010年静安区一模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
(8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4.辛弃疾的号是_____,作品集为《__________》(2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16.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
(4分)
答案:
14.稼轩 《稼轩长短句》
15.B
16.这首词题为“代人”,实为“照己”。
城中桃李,虽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
(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2010年静安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
(8分)
江城子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
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
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14.词又称长短句,也称_____________。
(1分)
15.下阕中“鸣”字的运用较具特色,请作赏析。
(3分)
16.请你结合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4分)
答案:
14.诗余(曲子词、小唱)(1分)
15.
(1)“鸣”化静为动(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幽静,表现作者内心愉悦之情。
(3分)
16.大意:
“梦中了了醉中醒”是他经历人生波折之后的痛苦感悟。
遭受乌台诗案打击之后,苏轼以罪人的身份在黄州贬所躬耕,对现实世界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唯有在梦乡醉酒之中才能获得安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4分)
【2010年崇明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8分)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①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①瘗:
埋葬。
14、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词。
(1分)
15、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风听雨过清明”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B.“交加”一词用得好,写出在宛转的啼莺声中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
C.下片写了风雨过后,天气放晴,词人依旧游赏林亭的所见所思所感。
D.整首词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来表达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16、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4、怀人(思亲)(1分)
15、B(3分)
16、上阕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写景。
“听风听雨”从听觉角度写出凄凉的环境,“愁草”、“落花”、“柳丝”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凄冷的春景,“料峭春寒”是从触觉角度写春寒。
(4分)
【2010年奉贤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6题。
(8分)
村行宋·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4、(1分)根据诗歌内容,可以判断作者描绘的是(季节)的景象。
15、(3分)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B、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具有山村特征的典型事物,展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C、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并且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变化。
D、作者以村行为线索,逼真描绘山野迷人景象,体现其简淡清新诗风。
16、(4分)请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特色。
答案:
14.(1分)秋季
15.(3分)B
16.(4分,任选一点展开即可)例如:
①从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诗人目光由“壑”到“峰”,由低向高移动,表现了视觉的变化。
“有声”与“无语”在听觉方面构成对比,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②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生动。
“有声含晚籁”“无语立斜阳”,“有声”和“无语”,“含”和“立”两个动词,通过拟人化,把“壑”与“峰”写活了。
③虚实结合。
“有声”是实,“无语”是虚“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有其他角度能自圆其说也可以。
【2010年虹口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
(8分)
杨柳枝
温庭筠[晚唐]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14.(1分)温庭筠,字飞卿,他的诗与齐名,号称“温李”。
15.(3分)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织机边传来黄莺声,引人想象屋外春光烂漫景象。
D.次句“垂泪忆征人”侧面烘托织人思念之深。
C.“塞门”一句突出了征戍环境之苦寒。
D.本词风格浑朴,含蓄内敛,简古有味。
16.(4分)本词抒写离情宛转别致,尤其后两句耐人咀嚼。
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14.李商隐15.B(本句是正面描写。
)
16.如:
对比的手法,以塞外的“萧索”原野写出征戍环境之苦寒,令人牵挂,更与一二句的柳密“莺语”的春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妻子由春色美好而更思念征人,而征人连春天到来都无从觉察,不能遥知妻子思念之情,使人更添一份悲伤,含蓄抒情,令人回味;
又如:
对面落笔,由己及人的手法。
(赏析略)
(如写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因画线二句不以描写景致为主故如分析情感正确最多得2分。
)
【2010年黄浦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
(8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金陵:
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韦庄:
唐代末年诗人。
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4.(2分)颈联中“攒”字是个多音字,为其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A.cuán(聚集)B.zăn(积聚)
15.(3分)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
“一用颠倒之说,顿然换境。
”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16.(3分)本首诗和《琵琶行》第二段一样,都以写“江月”作结,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
14.A(1分)说明:
诗句描绘的是雕饰精美的门庭内满堂灯火,象是红烛夜市一般的情景,用“攒”(cuán)字表示灯火之多。
(1分)
15.答:
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
(1分)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1分)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1分)
16.白诗: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乐声令人沉醉的效果(1分)
韦诗:
写出环境由喧闹转入寂静:
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
写景抒情:
含蓄表达诗人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的“愁”怀。
一语双关: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
唐王朝摇摇欲坠,岂不正是残月将落。
(写出任意两点,1点1分)
【2010年卢湾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4—16题。
(8分)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
山,空白愁;河,空自流。
14.(1分)“中吕”是这首元曲的。
15.(3分)对作品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横”、“环”二字,用词精确,凸显出历代古都长安景色的静谧和壮丽。
B.“还如旧”意谓山河依旧,险固形势尚存,隐含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之情。
C.“狐兔悲,草木秋”描写了秦汉隋唐时都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的冷落之景。
D.“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两句对仗工整,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16.(4分)从括号中任选一个角度(“语言风格”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比较赏析本曲画线句和张养浩《潼关怀古》结尾句的不同。
答案:
14.(1分)宫调
15.(3分)B
16.(4分)评分标准:
提出准确角度1分,对比举例赏析2分,表达1分。
提示:
语言风格———本曲委婉含蓄,张曲直白;表达方式——本曲描写,张曲议论;
表现手法——本曲融情于景,张曲直抒胸臆;修辞手法——本曲比拟,张曲仅反复。
【2010年闵行区二模卷】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7分)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
噀(xun):
喷。
吴姬:
吴地美女。
14.(1分)这里的“浣溪沙”是。
15.(2分)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菊暗荷枯”四字,反衬出橘由绿变黄之美。
B.第二句意在点题,表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盎然生机。
C.第三句“出”字化静为动,摹写出橘树生长之态。
D.整篇作品巧言物状,体物细微,读来颇耐人玩味。
16.(4分)作品的后三句,表现了吴地女子初尝新橘的情状,请结合具体词语进行赏析。
答案:
14.词牌名
15.B
16.后三句描写了吴地女子初尝新橘的情状。
“噀”,写出了橘汁喷出之状;“惊”,是惊于橘皮进裂时香雾溅人。
(1分)“清泉”,写出橘汁喷出之态。
当人剥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汁水在齿舌间如清泉流淌。
“清泉”之喻,形象可感;“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1分)“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表现出橘子的香味悠长。
(1分)语言表达(1分)
【2010年浦东新区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鉴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