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docx
- 文档编号:24782014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97.62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人民版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
单元宏观概览
内容
世界政治格局
中国外交
二战后初期
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
20世纪60、70年代
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至今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主旨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示: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使其战时的同盟关系破裂。
(3)美苏实力均衡:
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过程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总体特征: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2.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
1949年,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与朝鲜战争:
1948年,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继而爆发朝鲜战争,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美苏发生导弹危机,结果苏联最先做出让步,从古巴撤走导弹。
(4)越南战争:
1961年~1975年,美国对越南先后发动“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最终美国被迫撤出越南,越南实现统一。
这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1.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试答
提示:
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
2.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的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吗?
试答
提示:
否。
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3.马歇尔计划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吗?
试答
提示:
否。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什么关系?
试答
提示: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二者都是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5.说一说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试答
提示: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6.图解一下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试答
提示: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7.两极格局对国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试答
提示:
(1)消极影响: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
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宣言书,也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3)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了经济困难,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4)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主权安全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微考点
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
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思考1 史料一的核心主旨是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
两个相对立的阵营形成。
二 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赫鲁晓夫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苏联怎样的目的?
试答
史料解读:
苏联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三 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
……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两大阵营斗争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
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美苏主导: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综合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相同点
(1)背景:
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
(2)实质: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不同点
(1)直接原因:
“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而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2)内容:
“杜鲁门主义”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而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3)影响: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针对训练]
1.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B.都是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单纯经济的援助,不包括军事援助方式。
故选B。
2.[2015·余杭联考]“事情的真相是:
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A.占领德国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D.提出杜鲁门主义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为应对欧洲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项中只有C符合此条件。
故选C。
1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正是在雅尔塔体系实际运作而导致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它孕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孕育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材料认为两极格局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两极格局孕育了两极格局解体的力量;孕育了多领域的相互宽容态度;孕育了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2“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主要叙述了关于“冷战”起源的三种观点,具体如下:
(1)苏联认为“冷战”的责任主要在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政策。
(2)美国认为苏联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强行推行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
(3)中国学者认为美苏两国均应对“冷战”负责。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苏联强硬的对应政策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真题典例
1.[2015·江苏高考]“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2014·浙江高考]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
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图中所示国家包括冰岛、挪威、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
1942年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都被德军占领,意大利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成员,A项不符合题意;1945年联合国成立,包括了更多的欧洲国家,例如西班牙,B项也不符合题意。
1967年的欧共体不包括英国、冰岛、葡萄牙,D项也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C项。
3.[2014·山东高考]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将日本扶植成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桥头堡,故A项为正确答案。
美国扶植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反共反社会主义,是为了称霸世界而不仅仅是称霸资本主义世界,故B项错误。
美国扶植日本并没有使美国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其战略重心仍然在欧洲,故C项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非40年代末,故D项错误。
4.[2014·福建高考]如果要给上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
图片反映了用美元的力量使西欧重新强壮起来,使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对抗,实施“冷战”。
A项是军事方面美苏对抗的表现,与图片信息不符,故错误;B项与图片反映的信息无关,故错误;C项的描述与图片反映的信息一致,故正确;D项发生在1944年,与“冷战”没有关系,故错误。
5.[2013·福建高考]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答案 D
解析 报告并未涉及“热战”,因此排除A、B、C三项;“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说明报告认为冷战也是真正的战争,因此D项符合题意。
师说高考
考频
①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5年9考
②两极格局的影响5年6考
考过
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②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之马歇尔计划的内涵、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本质、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德国和朝鲜分裂的原因
③美苏争霸
④美苏冷战的评价
考向
①两极格局中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
②国际大背景下两极格局对峙的史实、特点、影响
仿真练习
1.[2015·商丘摸底]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
“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答案 C
解析 本题关键是理解“希腊的腐烂”的含义,它是指希腊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美国干预体现了美苏的对抗,但与恐怖主义无关,故选C项。
2.[2016·皖南八校联考]上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答案 D
解析 依据漫画中的“美国”“欧洲经济”、美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马歇尔计划,它在控制西欧国家的同时,也对欧洲的崛起起了推动作用,故选D。
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拉开序幕,排除A。
B、C存在知识性错误,排除。
3.[2016·石家庄模拟]据下表指出,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根源是( )
比较项
原则
合作内容
经互会
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
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发展对外贸易
欧共体
市场原则
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的市场
A.社会制度的差异B.经济体制的不同
C.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D.国家的作用不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经互会和欧共体的比较。
根据表格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在具体的经济计划和建设项目问题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多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两者的不同体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异,而经济体制的差异是由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的,故A项是两者存在差异的根源,排除其他三项。
4.[2015·陕西榆林模拟]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已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这也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这场战争是( )
A.朝鲜战争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D.海湾战争
答案 A
解析 题干“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等信息符合1950年的朝鲜战争,1953年签订了《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故A项正确。
5.[2015·浙江杭州模拟]上图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登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国人民造成的苦难。
柏林墙有一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
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 ②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的标志 ③长城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柏林墙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筑 ④长城和柏林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象征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①②
答案 C
解析 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标志的表述错误,柏林墙也不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故正确答案选C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2 两极 格局 形成 教案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