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4772430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88.09KB
线虫重点.docx
《线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虫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线虫重点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spiralis)
【学习要点】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不需在外界友育。
成虫寄生在猪、鼠等动物小肠内,幼虫寄生在横纹肌内,因生食或食含有活幼虫的猪肉而感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寄生,雌虫产出幼虫经血循环散布于全身组织,但幼虫仅在横纹肌内发育形成囊包。
目的要求
一、了解旋毛虫生活史。
二、认识旋毛虫成虫及幼虫的形态特征。
项目与方法
一、自己观察
幼虫切片标本:
幼虫长而细,约100×6微米。
在横纹肌内形成柠檬形囊包,囊内多含1~2条幼虫。
二、示教
成虫自然形态:
虫体细长,雄虫大小1.4~1.5×0.04毫米,雌虫为3~40.06毫米。
食道为长行单细胞组成。
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卵,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里,经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
注意鞭虫的成虫及卵形态有何突出的特征?
目的要求
一、认识鞭虫成虫的形态特征,了解鞭虫生活史。
二、掌握鞭虫卵的形态特征。
鞭虫卵:
比蛔虫卵小,呈腰鼓形,黄褐色,卵的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结节,卵内含一未分裂的卵细胞。
鞭虫成虫:
成虫马鞭形,头部纤细,雌虫尾部较粗钝,而雄虫尾部向腹而作360°螺旋状弯曲。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又称蛲虫(pinworm),可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
蛲虫寄生在人体大肠及小肠下部,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卵经短时期发育为感染性卵,主要经口而使人感染,亦可自身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蛲虫的形态特征。
二、认识蛲虫成虫形态特征。
三、了解蛲虫的寄生部位、产卵方式以及用透明胶纸检查烧虫卵的方法。
蛔虫(Roundworm)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roundworm),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犬弓首线虫(Tosocara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寄生虫,但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larvamigrans,VLM)。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
虫卵随便排出,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性卵,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里孵出,经血循环移行至肺,再进入消化道而发育为成虫,其形态为圆柱形,活时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两端尖细,体表光滑而有细纹。
雌虫较大,后端尖细而宜,雄虫后端弯曲。
钩虫(Hookworm)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二种: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
钩虫寄生人体小肠里。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里适宜条件下杆状蚴孵出并发育到丝状蚴,丝状蚴具感染性,可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与鲜粪施肥及耕作方式有关。
幼虫随血流至肺,再到小肠而发育为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别,而虫卵相似。
怎样发现钩虫感染者?
怎样鉴别钩虫病例所属的虫种?
漂浮法检查钩虫卵的原理是什么?
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
我国有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malayi)(马来丝虫)。
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内,产出微丝蚴,夜间出现于周围末梢血液内。
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通过蚊的叮咬经皮肤而使人感染。
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成虫形态相似而微丝蚴有显著不同。
目的要求
一、认识微丝蚴的一般形态,掌握班氏徽丝蚴的形态特征。
二、了解班民及马来丝虫生活史的特点。
三、初步掌握血液检查微丝蚴的技术操作。
四、了解丝虫成虫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
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等。
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
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中,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内,雌虫在肠壁小静脉内产卵,在卵的周围发生变态反应。
虫卵从肠壁溃疡中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侵入钉螺,经母胞蚴、子胞蚴与尾蚴各期,尾蚴从螺体逸出后,经皮肤侵入人体。
随门静脉血流被运送到肝脏的虫卵,在小叶间静脉沿途引起变态反应,致肝硬化。
感染方式与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
本课的预习重点:
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与其他吸虫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血吸虫卵是组织性虫卵?
该特点在血吸虫的致病作用上有何意义?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或肝吸虫病。
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猫、狗的肝胆管内。
含毛蚴的虫卵随胆汁排至肠腔,又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沼螺、涵螺或豆螺等吞食,毛蚴在螺体内孵出,经胞蚴、雷蚴、尾蚴各期,尾蚴自螺体逸出,再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内形成囊蚴,人因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而感染。
猫、狗等为本虫的保虫宿主。
重者致肝硬化。
生活史要点:
本课重点预习内容:
华支睾吸虫作为吸虫纲的代表有哪些形态特征?
根据哪几点来认识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其虫卵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的重要虫种之一,是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肺吸虫病)为主的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也称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猫、狗等肺脏里,虫卵随排泄物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发育并孵出毛蚴。
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经过胞蚴、母雷蚴、子雷蚴与尾蚴各期,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石蟹或 蛄。
体内发育为囊蚴,人因生食含有石蟹或 蛄而感染。
童虫在人体需经移行才能到达肺脏。
本课重点预习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肺吸虫成虫和虫卵有那些重要形态特征?
幼虫移行的路线及异位寄生的现象。
应从那些排泄物中检查肺吸虫卵?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
姜片虫寄生在人或猪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扁卷螺,经过胞蚴、母雷蚴、子雷蚴与尾蚴各期,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生植物媒介(如红菱等)表面上形成囊蚴,人因生食菱时吞入囊蚴而感染。
姜片虫病的流行与养猪和水生植物的种植有密切关系。
猪是最重要的保虫宿主。
生活史要点:
成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幼虫的发育阶段、感染阶段--囊蚴及人体感染姜片虫的方式
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ide)
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也可寄生于人,裂头蚴寄生于各种鱼类。
寄生于人体的裂头绦虫有迭宫属和裂头属,其形态和生活史基本相似,孟氏迭宫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猫类动物,偶尔也寄生于人。
阔节裂头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熊等动物,人亦可作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感染方式为裂头蚴直接从伤口侵入或误食裂头蚴原尾蚴而致。
绦虫(Taeniaspp)
链状带绦虫(Taeniasolium)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囊尾蚴病。
肥胖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与猪带绦虫同属于带科、带属,两者形态和发育过程相似。
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妊娠节片排出终宿主体外后破裂,虫卵释出,被中间宿主吞入,在其肌肉或结缔组织里发育成囊尾蚴,食用未煮透的含囊尾蚴的肉猪带绦虫卵如被人吞入后,可在皮下组织和脑、眼等器官里形成囊尾蚴。
特别是链状带绦虫病患可以通过自体感染方式,发生囊虫病,因此链状带绦虫对人体的危害较牛带绦虫严重。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或犬绦虫。
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内,幼虫(称棘球蚴或包虫)可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动物的组织器官内,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hydatiddisease,hydatidosis)。
包生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的小肠里。
其棘球蚴主要寄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内脏中,它们的感染和虫卵污染草原有关系。
人因与病犬接触误食占虫卵而得棘球蚴病,成为偶然中间宿主。
棘球蚴寄生在人体肝、肺等内脏,生长缓慢。
注意棘球蚴的组织结构,在诊断棘球蚴病时应注意哪几方而?
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nana)
微小膜壳绦虫的成虫寄生于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离的节片或虫卵再随粪便排出体外,如被新的宿主吞食,则虫卵在肠中孵出六钩蚴,经过似囊尾蚴阶段发育为成虫。
人体寄生的成虫可由于自身感染而大量增殖。
IntroductionoftheNematode
线虫概述
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因其形态似线状得名。
ImportantHumanNematodes
Ascarislumbricoides(蛔虫)
Hookworm(钩虫)
Enterobiusvermicularis(蛲虫)
Filaria(丝虫)
Trichinellaspiralis(旋毛虫)
Trichuristrichiura(鞭虫)
LifeCycleofNematodes
线虫主要特点
成虫圆柱形,两侧对称,线状,不分节雌雄异体。
♀大♂小,♂虫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原体腔:
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腔隙,因无体腔膜覆盖,故称为原体腔(procoele)
消化系统简单,有口→咽→中肠→直肠→肛门
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结构,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
生活史简单,多为直接发育型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
幼虫发育最显著特征是蜕皮(molting)一般蜕皮4次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
似蚓蛔线虫俗称蛔虫,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其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犬弓首线虫(Tosocara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寄生虫,但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larvamigrans,VLM)。
一、形态
1.成虫(活成虫)
长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成粉红色或微红色,死后为白色;体表有细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索;雌虫长约20-35cm,尾端钝圆,雄虫15-31cm,尾断向腹面卷曲。
2.受精蛔虫卵
大小约为45-75×35-50μm,宽椭圆形,(因与胆汁接触而)呈棕黄色,表面有一层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星月形空隙。
3.未受精蛔虫卵
长椭圆形,大小约为88-94×39-44μm,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注意:
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成无色透明,应注意与其他线虫卵的鉴别。
二、生活史(直接型)
A.土壤中的发育
虫卵从病人粪便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2-3周后变成含蚴卵(蜕皮一次)然后经口感染人体。
B.人体内的发育
蚴虫在小肠从卵中逸出,经血循环到肺(在此脱皮两次),再次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最后脱皮一
次,发育为成虫。
1.感染阶段:
感染性蛔虫卵(含蚴卵)
2.感染途径与方式:
通过污染食物、饮水,经手-口途径感染。
3.体内移行:
口→小肠→门静脉→肝脏→右心→肺脏→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4.寄生部位(成虫):
小肠。
(你记不住蛔虫的寄生部位吗?
那请你看看这个笑话)
5.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
6.诊断阶段:
成虫、虫卵(粪检)。
三、蛔虫所致疾病
反应。
病人可有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和结膜炎等症状。
3.并发症:
由蛔虫的钻孔性所致。
在其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如人体发热、胃肠病变、食入辛辣食物以及不当的驱虫治疗常可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强,容易钻入胆道、胰管和阑尾等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
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其次可引起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主要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图片、视频)
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呈间歇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等。
虫体带入胆管的细菌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等。
肠梗阻 (图片、视频)
原因为大量虫体纽结成团,堵塞肠管造成肠蠕动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突发间歇性疼痛,并非有呕吐、腹胀等,患者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移动团块。
肠穿孔 进而可引起腹膜炎。
四、实验诊断
1.粪检查虫卵(受精、未受精)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即可满足诊断要求,也可采用沉淀法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
2.痰中查蛔蚴 用于肺蛔虫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3.驱虫治疗性诊断 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五、流行与防治
蛔虫的流行农村多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
目前,我国农村多数地区感染率为60%-90%。
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
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是造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
鸡、狗和蝇类的机械性携带也起一定作用。
人感染是由于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菜,经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卵;或食用被虫卵污染的生菜、泡菜和瓜果等而造成感染。
防治原则是:
∙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加强粪便管理
∙个人防护方面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
∙药物驱虫 主要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驱蛔灵等。
驱虫宜在感染高峰后的秋、冬季节进行,而且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以防再次感染。
(病人照片)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trichiuraLinnaeus,1771)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whipworm),其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
一、形态
1.成虫 前细后粗、形似马鞭;雄虫(长30-45mm)尾端卷曲,有交合刺一根;雌虫(长30-50mm)则钝圆。
2.虫卵 纺锤形,较蛔虫卵小,黄褐色,卵壳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的盖塞,内含一卵细胞。
二、生活史
重点掌握:
1.成虫寄生部位:
盲肠,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
2.感染虫期:
感染性虫卵(粪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需要在泥土中发育3—5周)
3.感染方式、途径:
经口,虫卵污染食物、水、蔬菜等。
4.致病虫期:
成虫
5.诊断虫期:
虫卵
三、致病
1.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2.可造成: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
∙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3.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
∙重度感染时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症状。
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料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四、实验诊断
1.粪便查虫卵,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推荐使用此法)等。
2.但鞭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
五、流行与防治
1.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鞭虫卵的发育。
2.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儿童感染多于成人。
3.人是唯一传染源,防治原则、治疗药物与蛔虫相同。
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可致病,主要机理为机械性损害、变态反应和肠功能障碍。
幼虫:
主要引起肺蛔虫症。
病人可有肺部炎症的临床症状,如:
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酸性粒细胞可增多,X线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并非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幼虫也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及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从而导致异位损害。
成虫:
为主要致病虫期,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1.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
蛔虫成虫以人肠腔内容物为食,加之对肠粘膜的损害,从而造成人体营养不良。
患者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2.变态反应:
蛔虫变应原虫被人体吸收后可引起IgE倡导的变态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vermicularisLinnaeus,1758)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主要感染儿童,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一、形态
成虫:
细小,(雌虫8-13mm长,雄虫更小,只有2-5mm长);线头状,乳白色。
雌虫尾端直而尖细,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虫卵:
淡黄色;一则较平,一则稍凸;有两层壳质,内多为一幼虫。
头部结构
二、生活史
1.成虫寄生虫部位:
主要为大肠,重度感染时也可在小肠以上寄生。
2.虫体咬附在肠粘膜上,也可在肠腔内。
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
3.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虫卵(为感染虫期)在肛周发充6小时即有感染性。
4.患儿因痒而搔抓时,经手食入而造成自身感染,也可污染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等而使他人感染(经口、吸入均可)
5.雌虫可在产卵后进入生殖系统,如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造成异位寄生。
。
三、致病
1.患儿主要症状是烦躁不安、失眠、食欲不佳,夜惊等。
原因是雌虫产卵活动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2.成虫可致肠道轻度炎症,消化功能紊乱。
3.异们寄生:
严重。
可引起的主要有生殖系统炎症,及多种部位的肉芽肿。
四、实验诊断
1.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
2.夜间患儿睡后,如果发现睡觉不稳,用手搔抓时可查肛周成虫。
五、流行与防治
1.感染城市多于农村、儿童多于成人,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最多。
2.病人和带虫者是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感染+人群的间接接触感染。
3.防治原则:
∙加强个人卫生,如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等;加强室内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玩具、衣被的消毒。
(0.05%碘液1小时可使虫卵全部死亡)
∙药物治疗:
可用甲苯米唑、噻乙吡啶、噻嘧啶等。
蛲虫膏、25白降汞或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钩虫(Hookworm)
钩虫与贫血 活钩虫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估计仍有9亿之多。
感染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二种:
即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Dubini,1843)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Stiles,1902)。
另外,锡兰钩虫偶可寄生人体,危害与前二种钩虫相似。
古犬钩虫和巴西钩虫的幼虫可引起人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larvalmigrans),其特点是皮肤上呈现出蜿蜒弯曲的线状皮疹,故称匐形疹(creepingeruption)。
一、形态
成虫:
钩虫长约1cm,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其前端较细,有一口囊。
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形态有许多异同点(参看下表可以鉴别二者)
腺体:
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
咽腺3对,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口囊
背辐肋
尾刺
“C”型
钩齿
远端分两支,每支又分三小支
有
“S”形
板齿
近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
无
幼虫:
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丝状蚴大小约为0.5-0.7×0.025mm,为感染阶段,当侵入人体时,其表面覆盖的鞘膜被脱掉。
虫卵:
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
从人体排出时,卵内多为2-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二种钩虫卵不易区别。
二、生活史
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
5-7周。
1.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2.诊断阶段:
虫卵;丝状蚴
3.感染阶段:
丝状蚴
4.致病阶段:
成虫、丝状蚴
5.体内移行:
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6.感染方式、途径:
经皮肤,赤足下地接触疫土;
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
∙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
∙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
∙经胎盘、母乳感染
三、致病
钩虫的丝状蚴和成虫二个虫期均可致病,可引起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钩蚴性皮炎(俗称打粪毒)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手指、足趾间,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
主要症状是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可有丘疹出现,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后结痂愈合。
2.钩蚴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局部出血及炎症。
患者症状有咳嗽、痰中有血、并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严重时可持续干咳和哮喘。
3.钩虫病病人可有消化道症状和贫血症状。
∙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等损伤,导致的消化道症状主要有:
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少数患者有异食症:
喜食一些不能吃的东西:
生米、泥土、煤渣、破布等。
补铁后些现象消失。
∙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主要症状有: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和心慌等。
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以下肢多见,所以中医又称本病为黄胖病、黄肿病等。
4.婴儿钩虫病患儿可有腹泻、黑便,严重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死亡率高(4-7%)。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 从粪便中查虫卵。
2.钩蚴培养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线虫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