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一 第1讲.docx
- 文档编号:2477176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24.71KB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一 第1讲.docx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一 第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一 第1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一第1讲
总述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1)分封制:
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1.由分裂到统一: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1.统一全国:
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02~公元220)
1.中央集权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
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
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教育制度: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县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1.先秦时期“家国一体”的形成与演变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系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拨:
“家国一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并没有改变“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模式。
这种模式也被称作“家国同构”。
[真题例证1] 家国同构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
(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B
解析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向预测1] 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国同构”)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 )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置于鲁闵公之前”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B项错误;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故C项正确;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故D项错误。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至秦汉政治的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
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
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
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
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
世袭—任命。
(6)选官标准:
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
终身—任期。
(8)经济来源:
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
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
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点拨:
变化的关键是权力和血缘。
权力分散→权力集中,顺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贵族政治→官僚政治,顺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
[真题例证2] 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
(2017·课标全国卷Ⅰ,25)下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C项正确。
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考向预测2] 周秦之际社会变化对天命观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答案 D
解析 “顺天应民”是指顺应天命,合乎民心,将抽象的天命观和现实中的民心联系起来,A、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重视民心,但并不代表人民确立了主体地位。
故正确答案选D项。
短板1 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查短 阅读和理解史料时,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扣不住主旨大意。
例如本题中只根据材料中“字数多”“语句格式化”等词句误选A项,而实际上史料反映出铭文沿袭商代,不是新文字体系。
有的考生弄不清材料的主旨误选C项或D项。
而“追颂祖先,保用子孙”正是维护宗法制的体现而非挑战,故C项错误。
史料反映了青铜器的功用并无变化,故D项错误。
补短 抓中心词→理线索→寻主旨,全面提取史料信息。
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铜器与商代相比,从字数、语句到内容的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心词从而理清线索:
“沿袭商代→格式化语句→追颂祖先→子孙保用”,这体现的正是价值习俗的继承发扬,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针对练1]
(2017·山东济宁二模)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西周王位的继承为:
懿王——孝王(懿王叔父)——夷王(懿王太子),这贯穿其中的是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
孝王是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的,但夷王不是因为贤明而是因为他是懿王太子而被立为王的,故B项错误;太子燮被拥立为王而不是其他王子,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一、远古时代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
二、商周时期
1.农业: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
井田制。
2.手工业:
“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农业:
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
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
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
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就使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可能。
(2)耕作方式(经营方式)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紧密相连。
小农户个体经营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
点拨:
生产力的进步是贯穿这一变化的主线。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真题例证3] 农业收益与小农经济的形成
(2015·课标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一 第1讲 二轮 通史 复习 策略 教学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