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学年高三网络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769364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887.73KB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学年高三网络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学年高三网络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学年高三网络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学年高三网络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兖州区高三网络模拟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和有效。
下列关于这种“染色剂”说法不正确的是()
A.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C、H、O、N等大量元素
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C.患者可以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D.这种染色剂的加工、分泌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少量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
2、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功能。
3、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
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A正确;
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说明氯代毒素能被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识别,与识别功能有关的物质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B正确;
C、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因此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这种染色剂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D正确。
故选C。
2.Ca2+泵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能催化ATP水解并将Ca2+运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Ca2+的低浓度水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a2+泵参与构成细胞膜
基本骨架
B.Ca2+泵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Ca2+泵运输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Ca2+泵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后,内质网腔内的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使内质网膜内外Ca2+浓度发生变化。
Ca2+与相应蛋白结合后,导致肌肉收缩,这表明Ca2+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a2+泵是蛋白质,A错误;
B、Ca2+泵能催化ATP水解,可见Ca2+泵具有ATP水解酶的作用,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
Ca2+泵是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一种酶,能催化ATP水解并将Ca2+运出细胞,可见Ca2+泵运输Ca2+的方式消耗ATP,为主动运输,C正确;
D、Ca2+泵是蛋白质,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D正确。
故选A。
3.下表中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细胞种类
寿命
能否分裂
小肠上皮细胞
1~2天
能
癌细胞
无限增殖
能
红细胞
120天
不能
白细胞
5~7天
大多数不能
A.吞噬细胞的寿命比红细胞短,这与其吞噬病原体有关
B.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因为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C.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
D.小肠上皮细胞寿命最短,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凋亡的速率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吞噬细胞能吞噬进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以及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异物”,吞噬后就死亡并被排出,所以其凋亡的速率很快,A正确;
B、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B错误;
C、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就越低,细胞分裂能力就越弱,C正确;
D、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D正确。
故选B。
4.果蝇的眼色有一种隐性突变体——猩红眼(r1r1)。
研究者获得了两个新的朱砂眼隐性突变体——朱砂眼a(r2r2)和朱砂眼b(r3r3),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组别
亲本组合
F1
Ⅰ
朱砂眼a×猩红眼
野生型
Ⅱ
朱砂眼a×朱砂眼b
朱砂眼
Ⅲ
朱砂眼b×猩红眼
野生型
A.r1和r2不是等位基因
B.r2和r3是等位基因
C.r1和r3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III组F1的自交后代一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第Ⅰ组杂交朱砂眼a和猩红眼杂交,子代全为野生型,说明朱砂眼a和猩红眼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第Ⅰ组朱砂眼a基因型为R1R1r2r2,第Ⅲ组猩红眼基因型为r1r1R2R2,子代全为R1r1R2r2,表现为野生型,因此r1和r2不是等位基因,A正确;
B、根据第Ⅱ组杂交结果,朱砂眼a和朱砂眼b杂交,子代全为朱砂眼,说明朱砂眼ab实际上是一种性状,因此r2和r3是等位基因,B正确;
C、根据第Ⅲ组杂交朱砂眼b和猩红眼杂交,子代全为野生型,说明了r1和r3是非等位基因,但由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r1和r3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根据C项的分析亲代Ⅲ组杂交朱砂眼b的基因型为R1R1r3r3,猩红眼的基因型为r1r1R3R3,所以子代全为R1r1R3r3,自交后代一定出现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深刻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如果是由1对基因控制的则子代与亲代相同,如果是两对基因则为野生型。
5.甲~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丁的变异类型都会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
B.甲~丁的变异类型都可能出现在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
C.若乙为精原细胞,则它一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中甲、乙、丁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染色体中DNA的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图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图甲、丁的变异会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图乙、丙的变异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A错误;
B、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活动旺盛,而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
C、若乙为精原细胞,则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C错误;
D、图甲、乙、丁表示的均为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丙图表示的基因重组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被观察到,D正确;
故选D。
6.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演化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表示生殖隔离
B.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只能通过a到达c
C.①~⑥的存在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D.物种1和物种2的基因库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定向变异。
【详解】A、根据题图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A正确;
B、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大部分是通过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但也存在例如环境变化导致产生的多倍体,则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了生殖隔离,B错误;
C、①~⑥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C正确;
D、物种1和物种2是原物种因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
故选B。
7.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
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变化过程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离色素原理:
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2.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体失水,从而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正确;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导致不同色素在滤纸上“爬升”的速度不同,从而使色素分离,B正确;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的植物细胞已经经过解离死亡,无法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变化过程,C错误;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用于检测元素放射性的分布,D正确;
故选C
8.糖元沉积病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元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
下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
糖元沉积病Ⅰ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糖元的合成,并未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
B.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会合成ATP,不需要ATP供能
C.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D.给糖元沉积病Ⅰ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元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错误;B、据图分析,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C、血糖浓度高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D、糖元沉积病Ⅰ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元沉积病Ⅰ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
据图分析:
6-磷酸葡萄糖在酶
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供能,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没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
9.2018年1月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抗原刺激下,小鼠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实验鼠B不患病可能与移植的脂肪组织有关
D.该实验足以证明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鼠A注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将脂肪组织移植到实验鼠B中,当其感染病原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因而不患病。
【详解】A、根据细胞免疫可知,在抗原刺激下,小鼠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A正确;
B、为了排除自身记忆细胞的影响,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B正确;
C、实验鼠B不患病可能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含有记忆T细胞有关,发挥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实验不以证明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还应做相应的对照试验,D错误。
故选D。
10.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
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
B.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
C.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两重性。
【详解】A、对IAA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错误;
B、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
C、IAA浓度大于c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D、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
11.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
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B.该研究表明,
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的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影响树线上下的光照程度相差无几,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海拔(温度),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植被厚度指数越高,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呈负相关,B正确;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的数量增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
D、生态学者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D正确;
故选A。
12.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不同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农田的存在,使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相同,B错误;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D、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13.禾草灵(FE)是一种现代农业常用除草剂,大量使用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获得能高效降解FE的菌株,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W1菌株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对FE的降解效果(FE特征吸收峰在239nm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应从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土壤中获取菌株
B.将土壤稀释液灭菌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
C.应使用以FE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
D.据吸收光谱可知,W1菌株对FE有明显降解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
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制作
(1)利用培养基的特定化学成分分离特定微生物。
如以石油是唯一碳源,筛选出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长。
(2)通过改变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筛选出固氮微生物。
(3)通过某些特殊环境分离微生物。
如在高温环境中可分离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4)依据某些微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种物质,以抑制对该物质不具抗性的微生物生长,而不影响对该物质具有抗性的微生物生长。
如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筛选出酵母菌和霉菌。
【详解】A、由于只有被除草剂严重污染过的土壤才可能含有高效降解该除草剂的分解菌,所以为了获取能高效降解该除草剂的菌株,应从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土壤采集土壤样品,A正确;
BC、为了淘汰不能分解FE的微生物,而仅保留能分解FE的菌种,则在配制选择培养基时应以FE作为唯一碳源,应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到以FE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筛选,B错误,C正确;
D、据吸收光谱可知,经W1菌株降解后在239nm处的特征吸收峰明显减弱,说明W1菌株对FE有明显降解能力,D正确。
故选B。
【点睛】理解目的菌株的筛选、接种方法和培养基的配制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图是采用CRISPR技术对某生物基因进行编辑的过程,该过程中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位点进行切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定点编辑前需要设计与靶基因全部序列完全配对的sgRNA
B.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相同或互补
C.根据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
D.被编辑后的B基因不能进行转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位点进行切割,使B基因中的基因Ⅱ被切除,连接基因Ⅰ和基因Ⅲ,形成新的基因B。
【详解】A、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位点进行切割,因此基因定点编辑前需要设计与被切割基因的两端碱基序列配对的sgRNA,A错误;
B、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分别与基因Ⅱ两端的碱基序列配对,B错误;
C、根据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C正确;
D、被编辑后的B基因仍能进行转录,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
15.下图是人体细胞间某种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细胞1为甲状腺细胞,则细胞2可表示垂体细胞
B.若细胞1为T淋巴细胞,则细胞2可表示浆细胞
C.若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可表示肌细胞
D.若细胞1为小肠黏膜细胞,则细胞2可表示胰腺细胞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可以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至细胞2,能够体现人体细胞间的体液调节的交流方式。
【详解】A、若细胞1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垂体细胞,调节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2可以是垂体细胞,A正确;
B、若细胞1为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白细胞介素-2或其他蛋白质作用于成熟的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成熟的B淋巴细胞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细胞2应当是成熟的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B错误;
C、若细胞1为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人体摄入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元储藏在肝脏及肌肉中,细胞2可以是肌细胞,C正确;
D、若细胞1为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细胞,促进其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CD。
16.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Ⅰ-2和Ⅱ-3的基因型相同
C.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7
D.若Ⅲ-10和Ⅲ-13近亲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7/24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患甲病Ⅱ-3与Ⅱ-4生出不患甲病的Ⅲ-9和Ⅲ-11,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且患甲病的Ⅰ-2男性有患病的Ⅱ-4与不患病的Ⅱ-5女性后代,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不患乙病Ⅰ-1与Ⅰ-2生出患乙病的Ⅱ-7,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信息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患甲病Ⅱ-3与Ⅱ-4生出不患甲病的Ⅲ-9和Ⅲ-11,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且患甲病的Ⅰ-2男性有患病的Ⅱ-4与不患病的Ⅱ-5女性后代,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题图可知,Ⅰ-2患甲病,且有不患甲病和患乙病的后代,可推断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Ⅱ-3患甲病不患乙病,且有不患甲病后代,可推断Ⅱ-3的基因型为AaXBY,两人基因型相同,B正确;
C、Ⅲ-13患乙病,已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其致病基因源于母亲,即Ⅱ-8,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Ⅲ-13的基因型为aaXbY;分析Ⅲ-10的基因型之前,先考虑Ⅱ-4的基因型为1/2AaXBXB和1/2AaXBXb,所以Ⅲ-10的基因型中,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XBXB的概率为3/4,XBXb的概率为1/4;计算Ⅲ-10和Ⅲ-13近亲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可以先计算二者后代均不患甲、乙病的概率来简化计算流程,故Ⅲ-10和Ⅲ-13近亲婚配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不患乙病的概率为3/4+1/4×1/2=7/8,所以Ⅲ-10和Ⅲ-13近亲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1/3×7/8=1-7/24=17/24,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家族遗传系谱图来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济宁市 兖州 学年 网络 模拟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