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示范文本框架年月第一章项目概述11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4768060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74.78KB
省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示范文本框架年月第一章项目概述11模板.docx
《省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示范文本框架年月第一章项目概述11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示范文本框架年月第一章项目概述11模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示范文本框架年月第一章项目概述11模板
河南省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建设方案示范文本(框架)
××××年××月
第一章项目概述1
1.1项目名称1
1.2县(市)概况1
1.3项目建设单位1
1.4项目拟建地点1
1.5项目总体建设目标1
1.6项目建设任务1
1.7项目覆盖范围2
1.8项目总体投资及投资模式2
1.9编制依据2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5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5
2.3项目建设现状分析
2.4效益分析5
2.4.1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2.4.2风险分析及对策5
第三章项目需求分析6
3.1总体需求分析6
3.2机制体制建设需求分析6
3.2.1机构设置与管理7
3.2.2流程设置与管理7
3.2.3指挥手册的编制7
3.2.4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7
3.2.5评价体系的建立7
3.3基础数据建设需求分析8
3.4应用系统建设需求分析8
3.5运行环境建设需求分析8
3.5.1网络建设需求9
3.5.2服务器和存储建设需求9
3.5.3呼叫中心建设需求9
3.5.4基础软件平台建设需求9
3.5.5系统安全需求9
3.5.6场地建设需求10
3.6资源共享需求10
第四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11
4.1设计原则11
4.2关键技术指标11
4.3性能指标11
4.4功能指标
4.5总体架构设计12
4.6接口标准化13
第五章体制机制建设14
5.1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14
5.2组织机构建设14
5.2.1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14
5.2.2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14
5.2.3建立高素质的信息采集员队伍14
5.2.4系统操作坐席人员队伍建设15
5.2.5管理制度建设15
5.3管理流程建设15
5.3.1核心业务流程15
5.3.2重大问题的督办流程15
5.3.3考核评价流程16
5.3.412319热线业务流程16
5.4编制符合实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手册16
5.5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16
第六章基础数据建设17
6.1基础地形数据(共享来源和具体数据情况)17
6.2地理编码数据17
6.3单元网格数据17
6.4部件数据17
6.5其他专题数据17
6.6数据要求分析(含安全性要求)17
6.7数据维护及更新17
第七章应用系统建设18
7.1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和总体要求18
7.2核心九大基础子系统18
7.3拓展子系统18
7.4九大子系统与拓展子系统的关系
7.5预留市级平台对接接口18
第八章运行环境建设19
8.1系统基础软件平台设计19
8.2主机及存储平台设计19
8.3网络平台设计20
8.4安全系统设计20
8.5呼叫中心平台设计20
8.6大屏幕系统设计21
8.7视频监控系统设计21
8.8场地建设21
第九章项目培训方案22
9.1培训目的22
9.2培训对象22
9.3培训方式22
9.4培训教材22
9.5培训考核22
9.6效果跟踪22
第十章项目验收和维护方案23
10.1项目验收方案23
10.2项目运行和维护机制23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计划24
11.1项目建设内容24
11.2项目建设进度计划24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25
12.1资金来源(含政府、财政部门的批复意见)25
12.2投资概算总表25
12.3系统每年运营费用概算总表26
12.4分项投资概算清单26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XX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1.2县市概况
县(市)基本情况及城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拟建地点
1.5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从县(市)城市管理的实际出发,站在不断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为价值取向,通过条块联手、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强化监督指挥功能等手段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使城市管理中的作业(服务)、管理、监督等多个环节真正形成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搭建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创建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做到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1.6建设任务
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任务可分为四大项:
体制机制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建设和系统运行环境建设。
体制机制建设
城市管理组织机构(监督指挥中心);
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
综合评价体系;
城市管理指挥手册。
应用系统建设
是指支撑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所用到的应用系统。
包括满足标准数字城管的九大基础应用系统、结合县(市)实际情况建设的拓展应用系统和相关对应接口平台。
基础数据建设
是指满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所需的空间地理数据,包括:
基础地形图数据;
地理编码数据;
单元网格数据;
部件数据;
实景影像数据和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建设(选建)
系统运行环境建设
满足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包括:
连接监督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的有线网络;
连接终端和平台的无线网络;
满足应用系统运行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安全环境;
场地建设。
包括监督指挥中心办公场地和核心机房等。
1.7项目覆盖范围
本期建设范围在XX县(市)建成区范围内开展系统建设,总面积约XX平方公里(明确东、南、西、北边界)。
1.8项目总体投资及投资模式
1.9编制依据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1部分:
单元网格》(GB/T30428.1-2013)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
管理部件和事件》(GB/T30428.2-2013)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2005)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10)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2008)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CJ/T292-2008)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CJ/T315-2009)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城[2005]121号《关于推广XX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城客函[2005]100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办城函[2007]42号《关于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B/T18726-2002)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8567-1988)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9385-1988)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B/T18726-200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2)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GB4943-95)
《安全技术防范规范工程技术规范》(GB/T75-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0)
《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T16677-199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199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验收规范》(GB50169-92)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GTB856)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政府相关资料
上述标准如有最新版本颁布,则以最新版本为参照依据进行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3项目建设现状分析
2.4效益分析
2.4.1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2风险分析及对策
项目需求分析
总体需求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和水平,实现城市管理新模式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快推进城市进程的内在要求。
第一个方面是促进“大城管”格局的形成,解决多条块协同工作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是涉及县(市)多个委、办、局、专业公司、公共服务机构、街道、社区的综合体系,需要协调、配合的流程、环节较多,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作为城市管理的牵头部门,如何打造城市管理的规范流程,实现各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同时借助数字城管平台,如何实现城市管理的应急指挥调度,是数字城管系统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为城市管理的评价监管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数字城管系统需要解决各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例如:
协调层级较多,效率难以提高问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问题;信息滞后,管理被动后置问题;联动机制不健全问题;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的设计,以数据说明问题,建立基于数据的评价奖惩措施,是数字城管系统应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为城市管理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
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最根本还在于城市管理问题能够及时和主动的得以处置。
因此在强化联动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的同时,县(市)需要在市容管理、广告管理、快速执法等方面加强监管手段,实现主要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处置。
第四个方面是将城市中现有的各种资源和管理方式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和应用,从现有技术水平和应用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大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丰富技术手段。
同时根据数字城管建设的共享性特点,将已经整合的各类资源和管理手段进一步的反馈共享,充分应用到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手段上来。
体制机制建设需求分析
体制机制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
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与管理、运行流程的制定、处置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执行等。
3.2.1机构设置与管理
依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中对组织体系建设的要求,按照“监管分离”的原则,结合本地城市规模和行政管理体制,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
3.2.2流程设置与管理
城市管理流程是在“两个轴心”管理体系下的具体办事流程,这一流程的主要参与者是监督员、监督科(受理员)、派遣科(派遣员)和专业部门(包括街道、社区等)。
流程的业务阶段可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信息采集阶段、案卷建立阶段、任务派遣阶段、任务处理阶段、任务反馈阶段、核查结案、综合评价阶段。
在这七个阶段中,所有参与者各司其职,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闭环流程。
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流程,需要着重考虑如何打造适合县(市)城市管理实际的街道、社区的管理流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快速处置流程、督办管理流程、考核评价流程,使得流程的覆盖范围既全面又高效。
3.2.3指挥手册的编制
事部件分类和指挥手册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依据和处置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制定当地城市管理问题的大小类标准,并梳理各类问题的责任部门和处置时限等内容,编制成册后由县(市)政府发文执行。
3.2.4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
信息采集员队伍在数字城管体系中承担着主动巡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以及核实核查问题等任务,是数字城管体系中重要力量之一,信息采集员队伍的组建是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的信息采集工作准确及时有效。
目前信息采集员队伍主要有自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这两种组建和管理方式。
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方式。
3.2.5评价体系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数字化城市管理高效运行的保障,可采用内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主体的内评价体系,以“媒体曝光”、“群众举报”“领导批示”等为主体的外评价体系,从而既保证平台监管的效果和考核的严肃性,又保证平台考核的科学性和公证性。
基础数据建设需求分析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城市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数据需求,建设以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1部分:
单元网格》(GB/T30428.1-2013)标准规定,编制本地区单元网格划分与分类编码工作方案,并建设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单元网格数据库。
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
管理部件和事件》(GB/T30428.2-2013)标准规定,编制本地区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和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基于单元网格数据库的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库。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标准规定,编制本地区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
应用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应用系统的设计应完全符合国家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10),本期建设重点是按照住建部的标准建设九大基础应用子系统,以及结合县(市)城市管理实际需求的拓展应子系统,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基本功能。
本次项目建设将涉及九大标准子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
结合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功能方面的拓展创新。
运行环境建设需求分析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106-2010)中的要求,以及县(市)本地的实际情况,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环境建设包括机房和监督指挥大厅等场地建设。
机房应包括网络、主机、存储设备和安全设备等,监督指挥大厅应包括大屏幕和呼叫中心等系统。
3.5.1网络建设需求
本次系统需要的网络环境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有线网络既包括纵向县(市)级与上一级、各外部平台之间的网络,也包括横向的各级中心与同级各专业部门之间的网络,要求保证能够连XX市管理相关的专业部门,连通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各级街道、社区等。
无线网络要求保证手机终端能够通过专有无线网络环境连通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能够实时上报城市管理问题。
3.5.2服务器和存储建设需求
服务器系统:
数字城管服务器平台是数字城管应用软件及相关系统软件的承载、运行的硬件平台,根据主流数字城管应用软件架构的需要,根据应用功能及所承载的系统软件的不同,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等,关键服务器如数据库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考虑双机运行,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存储系统:
系统应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支持存储设备容量的平滑升级。
存储主要考虑存储业务数据,考虑至少5年的存储需要,同时需要考虑地理信息数据、视频录像等容量。
应建设数据备份系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建设容灾系统,以保障数据的安全。
3.5.3呼叫中心建设需求
建设12319城建服务热线,统一受理群众关于城市管理问题的投诉咨询业务,具有自动分配、录音等基本功能。
3.5.4基础软件平台建设需求
软件平台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GIS平台、中间件及系统安全软件等。
软件平台应选取性能稳定、功能全面、兼容性较强、有良好应用基础的软件系统。
3.5.5系统安全需求
从系统建设及应用来看,根据国家对保密方面的有关规定,本系统具备较高的保密等级,因此在系统设计和网络应用上要考虑到安全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与外部网络的隔离和过滤:
主要办法为在网络的边界处设置防火墙;
病毒的防护和查杀;
与公安视频等对接安全要求配备网闸等隔离设备。
;
重要数据的实时备份。
3.5.6场地建设需求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的场地主要为:
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大厅、核心机房、办公区域、会商室、更衣室等组成。
其中核心机房建设时应考虑防雷接地系统、UPS供电系统、空调与新风系统、消防系统等。
主要工作区的技术参数及指标需要达到国家机房建设相关标准。
资源共享需求
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需要,本项目建设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
3.6.1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通过前期调研,县(市)规划局和国土局已经具备了基础地形图数据及其他专业图层数据,在本次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整合这部分数据,作为数据修测和普查的基础数据。
3.6.2公安视频资源
数字城管系统应整合利用现有公安已建部分视频,能够调用公安视频实现视频图像的放大、缩小、旋转等控制功能,在视频探头的控制权和优先权设计上,应能满足公安局在使用公安视频资源上具备自动优先权。
3.6.3网络资源
利用已经建成的连接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字化城管接入需要进行补充网络建设。
3.6.4其他资源整合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原则
总体设计规划应结合县(市)自身的情况,在节省建设费用的同时,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实用为主,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建设。
技术指标
应用软件宜采用J2EE体系结构,B/S架构符合住建部标准,服务端架构应支持UNIX等平台。
数字城管应用软件支持的数据库软件平台建议采用Oracle。
数字城管应用软件支持的GIS软件平台采用ArcGIS平台软件或GIS软件。
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应支持Android平台、IOS和WindowsMobile等操作系统。
,可以适配国内外主流的智能手机。
数字城管应用软件需满足和实现用户要求的可定制、可模块化重构的功能。
在数字城管应用软件设计中,需要满足用户界面统一性,便于用户操作和应用。
性能指标
根据住建部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应用软件系统的总体性能需求如下:
4.3.1容量需求:
系统正式上线后,接入到系统中的终端大约有150台,考虑到系统的冗余量,系统需要支持的应用客户端的并发量需要达到100个。
数据库容量:
不小于2T。
4.3.2响应速度:
坐标以及移动终端的事、部件地理信息位置查询和定位时间不超过5s;
地图查询定位时间不超过20s;
监督指挥中心接收信息采集员上报问题时间不超过30s;
监督指挥中心向信息采集员发送任务时间不超过10s。
文本信息交换的响应时间应控制在1s以内。
4.4功能指标
功能指标从总体上对整个项目的功能提出通用性约束要求。
包括:
统一用户登录
描述各子系统逻辑关系,明确各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描述信息处理服务,包括空间位置相关信息的处理服务、业务信息处理服务、元数据处理服务,绘制工作流图。
描述信息通讯服务,包括编码服务、传输服务、消息服务、远程文件和执行管理等,绘制工作流图。
描述系统管理服务,包括运行管理、安全审计、系统防护等。
4.5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住建部的要求和县(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及任务要求,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县(市)数字城管系统总体架构
4.6接口标准化
系统基于多层体系架构,采用接口标准化(包括“数据接口、服务接口、通讯接口”等内容)的设计,实现县(市)数字城管系统与其他现有系统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
体制机制建设
数字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内容包括:
组织机构的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流程建设、评价考核体系的建设、人员招聘及管理制度、指挥手册等。
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借鉴全国同类城市的建设模式经验,结合县(市)的城市管理实际情况,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围绕建立和完善“监管分离”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县(市)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根据县(市)城市定位和城区特点,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拟采用“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模式,在部分县市可拓展街道、乡镇二级派遣。
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统一负责城市管理问题的监督受理、指挥派遣,以及综合评价考核等工作。
系统接入范围上做到“横向覆盖到面、纵向延伸到底”,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在横向上城市管理的问题可以派遣到城市管理的全部职能部门;在纵向上,职能部门可以派遣到业务处室,甚至进一步派至专业公司进行处置,真正意义上做到城市管理的“条块联动”。
组织机构建设
5.2.1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建议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委办局领导担任成员,主要负责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等各项建设工作进行最终决策和项目建设的高位协调。
5.2.2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中心
县(市)将充分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成立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高位监督”、“监督机构与指挥机构两轴分离”的管理体制。
监督机构主要职能为发现问题、受理立案和监督考核;指挥机构主要职能为案件派遣、指挥协调和督查处置。
5.2.3建立高素质的信息采集员队伍
信息采集员队伍在数字城管体系中承担着主动巡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核实核查等任务。
根据本期建设管理覆盖范围面积进行估算,同时参照其他已建设城市(城区)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信息采集员人数。
信息采集员队伍选择以下方式方式组建:
1.向社会公开招聘,由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进行管理。
2.市场化运作,将信息采集的工作交由服务外包企业,由该公司负责提供信息采集服务,中心只对采集的质量、规范进行考核即可。
市场化运作可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减轻政府负担。
5.2.4系统操作坐席人员队伍建设
5.2.5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流程建设
按照县(市)“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流程上,横向覆盖到城市管理相关的各委、办、局,纵向上延伸各职能部门的下属部门和专业公司。
5.3.1核心业务流程
根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106-2010)的要求,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工作流一般包括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阶段。
信息收集
案卷建立
任务派遣
任务处理
处理反馈
核查结案
综合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省县市 数字化 城市管理 系统 建设 方案 示范 文本 框架 年月 第一章 项目 概述 11 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