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论中国传统诗画关系.docx
- 文档编号:24755716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3MB
宗白华论中国传统诗画关系.docx
《宗白华论中国传统诗画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白华论中国传统诗画关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白华论中国传统诗画关系
中文摘要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
宗白华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钟情艺术,尤其在美学研究领域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了《美学散步》、《艺境》等著作,为后世所流传。
他的美学思想被后人所称为生命美学,其原因便是他的思想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
其中,宗白华先生尤其在对我国传统诗画关系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尝试从宗白华先生的诗画美学角度来分析他所认为的中国传统诗画的关系。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方法与意义,重点指出宗白华先生对诗画关系的看法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表达诗与画的各成一派,互不依附的独立关系,指出诗与画是两种有着各自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宗白华先生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诗与画的关系,从题材方面,空间意识及艺术意境三方面来总结诗与画的互通关系。
在本文的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得出结论:
宗白华先生从生命与自然的角度将美学与诗画融为一体,他认为中国传统的诗与画既是各自独立,同时也是相互融合的。
换句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不能压倒画,画也不能压倒诗。
只有诗与画从本质上能够真正的融合,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之美。
关键词:
诗画关系,生命,美学
Abstract
ZongBaihua,aestheticsisafamousscientist,butalsoagreatpoet.Mr.ZongBaihualifefame,loveart,especiallyinthefieldofaestheticstudiesdemonstratedhisuniqueartisticpursuit,creationofa"aestheticswalk","ArtisticConception"andotherworks,thespreadforfuturegenerations.Hisdescendantsareknownasaestheticsaretheaestheticlife,thereasonisthathisideasarebasedonthephilosophyoflife.Amongthem,Mr.ZongBaihuaespeciallyin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ourtraditionalpoetryandmade?
?
agreatcontribution.
ThispaperattemptstoMr.ZongBaihua'spoetryandaestheticsfromtheperspectiveofwhatheconsiders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ditionalChinesepoetryandpainting.Thefirstpartdescribesthebackground,methodsandsignificance,highlightedMr.ZongBaihua'sview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poetryandpaintingasthemaincontentofthispaper.Thesecondpartistheexpressionofafaction,mutuallydependentrelationshipbetweenpoetryandpaintingindependence,pointingoutthatpoetryandpaintingaretwoartformshavetheirownuniquecharm.Thethirdpartisthefocusofthisarticle,byMr.ZongBaihuaaestheticbeaut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poetryandpaintingresearchandanalysis,fromthesubjectmatter,spatialawarenessandlifemoodtosummarizethreeinterworkingrelationshipbetweenpoetryandpainting.Thelastinaseriesofresearchmethodsbycomparingandanalysisinthispaperconcludes:
Mr.ZongBaihuafromtheperspectiveofthelifeandnatureblendaestheticsandpoetryandhebelievesthetraditionalChinesepoetryandpaintingareinseparatecaseUndermutualintegration.Inotherwords,poempainting,paintinginpoetry,butpoetrydoesnotoverwhelmthepainting,paintingcannotoverwhelmpoetry.Onlypoetryandpaintingcanessentiallytrueintegration,inordertoreflectthebeautyofreallife.
Keywords:
Poetryandrelational,aesthetics,oflife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是中国古代诗歌及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诗、画艺术作品不断体现的艺术特点之一。
诗和画的关系作为了我国美学史上的经典问题。
我国近代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对我国传统诗和画的关系的研究中,宗白华先生作为我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人,将中国传统道家的生命流动意识与西方的空间秩序静止意识以独特的角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发展为他独特的“美学意境。
”
宗白华先生的研究在我国近代美学研究中是极为珍贵,鉴于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的重要性及我国近代宗白华先生对诗画关系的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宗白华先生的理论为基础,对中国传统诗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1.2研究意义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从美学角度所发掘的中国传统诗画关系为我国后人所敬仰。
他提出的人生艺术化问题,有着其独到的理论见解,为当时那个特殊时代提出了理想的生命状态,这让后学之辈们发现了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宗白华先生的从美学角度对传统诗画关系理解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让后代学者们认识到绘画艺术与诗歌艺术两者在形式上的差异性与相互贯通的统一性,而且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到中西方艺术文化在空间与时间,表现与再表现的和谐统一。
这便从最根本的角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已经大大的超越了形的束缚,中国的画是从最高的境界中去体味人生,感悟思想,看待宇宙。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对比与分析等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文的引言,主要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表达诗与画的各成一派,互不依附的独立关系,指出诗与画是两种有着各自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宗白华先生美学意境的研究分析诗与画的关系,从题材的选取,空间意识及生命意境三方面来总结诗与画的互通关系。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总结得出宗白华先生以美学的角度认为中国传统诗歌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的关系。
二、诗与画的各自独立,各成一派
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烂如繁星。
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诗歌和绘画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具有各自独立,各成一派的特点。
宗白华先生也在其著作中肯定了诗画各自特例的特点。
本章将从诗画的表达方式不同、诗画的构思方式不同、诗画可独立存在三个方面分析诗和画的各自独立。
2.1诗画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国的“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把文字按照一定的意思,情感色彩,发音特点,声调的平仄等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音律特点按照七律,绝句等约定俗成的组合方式拼凑而成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具有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的作用。
因此宗白华先生将诗歌的意境所认为:
“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
”
中国的“画”又称为“丹青”是一种凭借变幻的线条,或者不同的色彩而组合成的一种绘于宣纸、绢、帛、墙壁、陶瓷等物体表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具有展现客观场景或色彩的作用。
在画中,每一道线条,每一道色彩,甚至每一个布局,每一笔涂绘,都能直接的给观看者以美的享受,这种美是直接的,冲击的,通过欣赏着的视觉感受到的,不由人想象的。
从表达方式来看,诗歌是文学;表达情感的媒介是文字,表达的是一种意境,想法和情感等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在诗中文字的声调中的阴平阳仄和文字的含义,象征意义是诗歌表达的重点;声调是否和谐、意境是否深刻是判断诗歌优劣的标准。
然而,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现的艺术;画表达感情的媒介是变幻的线条,和色彩的浓淡;在绘画中,线条的起承转合,笔锋的粗细变化及色彩的浓淡深浅是体现绘画的重点;画出来的形象是否逼真、技巧是否纯熟,绘画的意境是否生动是判断绘画水平高低的标准。
从诗画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的诗歌和绘画,具有不同判断标准,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2诗画的构思方式不同
宋朝著名文人晁以道曾有诗道:
“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句诗文曾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的散步》中所被引用。
从该句的意思分析,诗歌重意,所以书写诗歌,首先要明确诗歌需要表达的想法和含义,明确诗歌需要表达的哲理或者情感。
绘画重形,所以进行绘画,首先要明白笔下展现的形态是什么,并且画出来的形态不能与外物相差太多,只有明确绘画什么样的形状才足以绘出某人或者某种景色,景物的特点。
从诗画的构思来看,宗白华先生认为诗歌:
“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
”认为创造诗歌需要构思的是意境,创造诗歌需要的天赋是“直觉的灵感”;然而创造绘画需要构思的是形态。
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占据了一种主宰地位。
所以说诗画的重点不同,创造诗画的构思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2.3诗画可独立存在
诗画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来看,诗歌和绘画各成体系,虽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我国古代美学的追求,但是如果把诗歌或者绘画单独放在一边,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立存在。
在中国教育中,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可以单独放入语文课本教学。
绘画作为艺术科目可以单独放入美术课程。
虽然诗歌和绘画常常被一起提出,但是从诗歌和绘画的结构特点上看,诗歌和绘画具有各自的理论结构,具有不同的创造技巧。
从诗画独立存在的意义来看,诗歌和绘画各有特色,各具特点。
诗歌中可以描写出对事物的听觉、嗅觉乃至触觉的感受,可以非常细微的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或微妙的感受。
但是这些是绘画做不到的。
例如:
唐代诗歌刘方平的《夜月》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短短两句就有声有色的向读者展示了作为听觉的“虫声”、展现了触觉“春气暖”;可是这种对触觉和听觉的传递,在绘画中是没有办法体现的。
同样,绘画能展现的具体的形象,在诗歌中也难以体现。
如果文盲,不认识文字,不会阅读诗句,没有多少理解能力,那么即使给它一首惊才绝艳的诗歌,他也没有办法领会诗歌意境,没有办法接触诗歌传递的触觉、听觉、视觉等信息。
但是通过绘画,即使是文盲,即使是没有多少理解能力的幼儿,也能从画作上观察到物体的形态,并从色彩、线条构成的形状中领会到作品的美丽。
因为诗画各具特色,独立存在,各成一派,所以诗、画的存在都非常重要,对诗、画这两种艺术的美学及美学关系进行研究更显得意义非凡。
三、诗与画的相互融通,相辅相成
宗白华先生是美学方面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面对诗画关系这一美学史上的经典问题,他拥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诗与画虽然是各不相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依附于彼此而独立存在,但是,诗画在根本上来是相互通融,相辅相成的。
本章将从诗画题材上的互通、诗画融合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诗画融合构成的生命意境三方面对诗画的相互融通的特点进行分析。
3.1诗与画在题材上的互通
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意境与山水》中曾引用过元人汤采真的话:
“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他认为,艺术意境的创作本质上就是人将客观景物通过自己的主观思想所表达出的意境。
而这里所说的客观景物,体现在中国传统诗与画中最明显的不过就是山水之景。
既然诗与画皆以山水为重,这便说明了诗与画在题材与内容上有着一定的互通。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区分,其表现出来的已经皆为互通的。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均是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对节奏的体会,对生命的歌颂,这也是大部分诗画皆是以山水为主题的缘故,山水给予作者体会自然感悟生命的灵感。
《新诗略谈》中宗白华认为,诗歌若想从形式上得到美感,就一定应该向音乐与图画借鉴。
“使诗中的词句能适合于天然优美的音节,使诗中的文字能表现天然画图的境界。
”因为图画是空间中静的美,音乐是时间中动的美,而“诗是用空间中闲静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现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诗与画在题材上的互通促使了它们之间的相互通融,相辅相成。
3.2诗与画融合表现出的空间意识
通过宗白华先生对空间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到中西方审美理想的根本差异。
宗白华美学建立在其哲学观之上,艺术则反映生命,所有追求生命力与节奏(“动”)。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宗白华强调“舞”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因其表现了“生命力”。
诗歌、绘画同样也表现“舞”,表现生命力。
而舞动便需要空间,诗歌的空间表现在意境,画则表现在留白。
宗白华先生的空间意识是宏观体现出时空合一的宇宙意识,分别呈现为生命空间化和空间生命化。
宗白华说:
“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中国诗人的艺术境界。
”他所认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是节奏化的律动中起伏不定的,中国诗歌中“无往不复”“周而复始”等词汇描绘也体现了这种运动的宇宙意识。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本质上是以心灵当做眼睛去看待世间的万物,这种眼光是以心灵来感受大自然的整体流动的意识,它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古代书画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意境。
而西方人的空间意识则是以追寻、探索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是对于空间秩序的静止的意识。
这便是他所说的“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滢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的一个目标的行程(道)!
”宗白华在《艺境》中说:
“杜甫诗云:
‘篇中接混茫’。
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
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
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
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
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
“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
”这也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达方式便是“远”,将空间从有限延伸至无限,从而表达出对人生的启发,这便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在对中国诗画和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进行研究时,宗白华先生还特别的提到了宋代著名博物学家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
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以大观小”所体现的中国画特点,从而揭开古典绘画空间的相关问题。
宗白华先生通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试图以分析的方法找出中西方空间意识不同的根本源溯。
他认为,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心与物,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从始至终都占据这主导地位。
这一问题无论是最早古希腊的哲学观将具体世界包含在固有的秩序中,还是近代西方哲学观在交流的关系里容纳了无穷的力的系统,他们都能体现出保持心与物的态度,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相峙。
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恰恰不是把物看做是与人对立的异己对象,而是把它看成是人的生命本体,并且与人息息相关。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不仅成为了众多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也为后来的中国美学思想研究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石。
宗白华先生赞赏《易经》上所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他认为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所表现。
静观默照,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灵。
以最佳平淡与安宁的心灵,去分析不停运动的宇宙,从中感悟到世间万物的更易,并在这种运动中领略心灵上的静默。
这不仅符合易理,也符合《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精义。
3.3诗与画在情景交融中构成生命意境
富有生命情调的意境理论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宗白华曾说: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
就中国艺术方面,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究其(诗画构成)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从宗白华先生的话语中可以凸显出他对诗与画在情景交融中构成的意境的高度重视。
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及《宗白华全集》的论著来看,诗与画的情境交融在构建生命意境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宗白华先生认为诗与画在以空间为基础的意境中情景交融,诗歌可以体现出绘画的意境,而绘画则可以将诗歌表达的更为形象化。
在诗与画的情景交融中,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多次采用“诗佛”王维的诗歌进行说明。
本章也以王维的其中一首诗歌对诗与画的情景交融的关系及其生命意境进行说明。
以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共四句,其中,四句诗各自对应四幅画。
以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为例,读到这两句,只觉得一副画卷中的景物通过诗歌的先后顺序,将读者的视觉(或注意力)从明月移到青松,从青松移到泉水,又从泉水移到山石。
在这视觉(或注意力)在不同的景色组成的空间中移动的时候,诗歌就通过巧妙的文字安排将一副精美的画卷在读者的脑海中展开。
读到诗歌似乎已经能够看到眼前有明月高悬,月下,松树在清风的抚摸下发出沙沙声,树下,清澈的溪水叮咚作响,从干净的,被月光照的发白的山石旁边缓缓流过的画境。
这就是单独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景的融合,是诗歌对画境的体现,也是诗与画的融合。
再来分析宗白华先生所表达的画的意境,按宗白华先生的意思,画体现的也是空间上的秩序和景物的排列。
通过二维空间(宣纸、绢、帛等)上的线条的变化,形象是塑造和空间组织的排列,能够通过画面将诗歌一般的意境及情感展现给欣赏者。
那么画面是如何将诗歌形象化并将情景交融的生命意境进一步发挥的?
本章,为了形象说明画面对于诗歌意境的展现,及诗歌形象的具体话,以著名的画作“踏花归去马蹄香”为例。
“踏花归去马蹄香”本是北宋年间考官出给画师的一道考题。
从诗句来看,“踏花归去马蹄香”虽然颇有诗意,却不够具体,如果读者在欣赏这句诗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创新性的想法或见解,那么这一句诗怎么也形不成一句完整的,优美的画卷。
可是,经过画师的妙手丹青,一副骏马飞驰,蝴蝶追逐马蹄起舞的画面跃然纸上。
于是,一句很少有人能看得懂其中意境的诗句,经过画面的展示,就形象的,具体的,拥有生活趣味的将诗歌的意境提炼了出来。
所以说,这就是画的意境,画中有诗。
通过一个画面的展现,将透露出充满生活趣味的,具有艺术的意境,如同诗歌一样富有节奏,富有层次的展现在欣赏着的眼前。
品读宗白华先生美学著作可以了解到,宗先生认为:
诗与画属于空间艺术,诗或者画面中的景色都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构造,这种空间顺序在画面上表现为布局,在诗歌上表现为景色出现的先后顺序。
通过这种空间顺序的排列,诗歌可以体现出画面的一样的美感,绘画可以体现出诗歌一样的意境。
诗与画在情景交融中构成的意境,可以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体现出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的意境。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诗画的情景交融所构造的生命意境,可以成为一种有生气的、有机的美学系统。
宗白华先生说“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
”
四、总结与评价
斯人已去,哲理常新。
宗白华先生平生所留下的文字著述虽然有限,但分析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无限深厚的哲理。
笔者研读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的散步》以及《宗白华全集》等一系列书籍,通过比较与分析总结出了此篇文章。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基础来分析重点分析其对中国传统诗画的研究。
宗白华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接触的美学学家,他在诗画关系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
他在传统诗画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新的美学逻辑关系,以空间与意境的角度来阐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种诗画统一明显跳跃出当时中西对立的传统时代背景,将诗画关系作为美学观念世界化。
如前文中所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文中大篇幅的谈到了诗与画的联系与区别。
他认为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画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正是诗的精要部分。
同时,诗画互补,画外之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才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诗在意境上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
宗白华先生以对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的研究,其间包含了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超越了对人固有简单化的主客观对立思想,抓住美学意境的本质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初步建立了中国传统诗画艺术的空间理论体系。
其在美学思想上研究成果对学界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该研究本身。
可以说,宗白华先生在诗画关系方面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个局面是积极的,主动的,为后人提供更高更远的视野。
将“艺术意境”真正带回到中国传统诗画的大舞台,让后人从生命以自然的角度更加贴切的走进诗与画的世界。
附录
附录一
节自《美学的散步》作者:
宗白华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也。
或曰:
‘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
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象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
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
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的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
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
诗中可以有画,象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
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宗白华论 中国传统 诗画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