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课时高则诚生平.docx
- 文档编号:2475532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4.70KB
第三四课时高则诚生平.docx
《第三四课时高则诚生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四课时高则诚生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四课时高则诚生平
第三四课时高则诚生平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交流高明的生平及作品。
2.教师补充,介绍高明的创作分期及作品类型。
3.研习作品意蕴,了解高明的思想构成。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1、高明的生平及创作分期;2.初步走进高明内心)
教学过程
高明《琵琶记》
一、高则诚生平:
(一)简介
高明生平著述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
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温州本是南戏的故乡,在唐代曾名东嘉州,故后来有人称他为高东嘉或东嘉先生。
据其弟高暘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前后,高明的生年应在此前不远;卒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
高明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
至正四年(1344)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
从此进入仕途,时当四十岁左右。
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军幕都事、绍兴府判官、江南行台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
五十岁左右辞职归隐,寓居于四明(今浙江宁波)栎社,潜心于《琵琶记》的写作。
元末朱元璋起义,曾慕名征聘其出山,高明以年老有病辞绝。
所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戏文一种,失传;并有诗文《柔克斋集》二十卷,也已散佚。
现仅存诗、文、词、散曲五十馀篇。
《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流传不衰,影响深远。
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弘扬瑞安的优秀文化传统,近年来,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并在高则诚的故乡――瑞安市南滨街道柏树村,修建了一座高则诚纪念堂(原陈姓家族提供其祠堂)。
(图)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中世纪剧作家,高则诚的故里——瑞安阁巷镇的农民慷慨解囊,多方集资,柏树村的一位农民陈炳金老人,为了修建高则诚纪念堂,甚至卖掉了自己的一匹马。
1991年,在原陈氏宗祠(高则诚是陈家女婿)故址,高则诚纪念堂终于竣工,成为人们争相景仰的人文景观。
(二)生平的几个重要时期
1、尊酒相与娱——四十年诗人和隐士生活
瑞安地古属永嘉郡,故他常自署永嘉高明。
唐武德五年置东嘉州,人又称他为东嘉先生。
约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卒于明初。
高明出生在崇儒里柏树(今阁巷镇柏树)一个诗人、隐士家庭。
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和弟高*都是诗人,父功甫早卒。
同里陈姓,与高家世有姻连。
高明祖母和妻子为陈氏女,而高明女孙复作陈氏妇。
陈族祖孙四世十五人,均是诗人,都能为文作诗,且有通晓音律者。
(出生传说:
约元大德九年(1305),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高明出生了。
这一天天气阴沉,老建筑的房间十分黑暗,高明出生后总是不停啼哭,这让其父母和亲戚深感不安。
因为,他们认为,刚出生的孩子身体如果没有疾病,不会这样一直哭闹。
这时,有家人在房间里点起蜡烛,岂料,高明一下子停止哭泣,安静下来。
家人十分高兴,高明父亲高功甫立即为儿子起好名字:
“吾儿喜明,就叫高明。
”)
高明幼聪慧,得陈家人赏识。
进陈氏家塾,未曾多习举子业,倒是耳濡目染,杂学旁收,跟学有专长的长辈习各种知识,故而“自少以博学称”。
(故事:
奇童戏客)。
及长,从乌伤(今义乌市)宿儒黄*游,同门有宋濂、王*、戴良、陈基等。
复漫游江、浙一带,与友人觞咏唱和。
后回乡设帐授徒。
他前半生约40年,过着“师友一门兄弟乐”的隐士、诗人生活。
其《赋幽慵斋》一诗,可为此时期思想、生活之写照:
“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
青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
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
梦觉闻啼鸟,云山满吾庐。
安得嵇中散,尊酒相与娱。
”
2、怀瑾握瑜之士,当从仕途上一展抱负——不惑致仕
(1)识圣人大义,属文操笔立就。
——不惑之年,考中进士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下诏恢复种举考试。
高明在祖父督促和亲友催勉下,又自视为怀瑾握瑜之土,当从仕途上一展抱负:
“入践廷宇,陪老成之谠议;出临郡邑,布恩德于罢氓;使殊功茂绩,炳然一时,以答清朝设科盛意,且非君平昔之志,而亦吾党所望于君者哉?
”于是“叹曰:
人不专一经取第,虽博奚为?
乃自奋读《春秋》,识圣人大义,属文操笔立就。
”参加至正四年(1344)乡试,次年登进士第。
时年约40,已届不惑之年。
(2)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清廉为官,声名显赫
高明初任处州录事。
他年青时曾作诗“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此番入仕,当身践力行而有所作为,为苍生办事。
“时监郡马僧家奴贪暴,明委曲调护,民赖以安。
”任满,“民办去思碑,刘基为文记之。
”
江浙行中书省官闻其名,辟为丞相掾(yuan)吏。
杭州任,为他仕途上春风得意之日。
高明为人刚毅耿直,为官清正廉明,办事干练闲熟,得共事者之赏识。
“而君亦雅义名节自励,公卿大夫咸器君行能”他从参政樊执敬核实平江圩田,得蠲租米无征者四十万石”,又与葛元哲同为参政苏天爵编定《滋溪文稿》30卷。
每当别掾有故,他即权代其事,“君稽典册,定是非,酬应如流”,故而,“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声闻益隆矣!
”遇上不合意愿事,“辄上政事堂慷慨求去”。
(3)莫将尘土污儒冠——宦海沉浮,萌生退意
高则诚从官多年,始终因性情刚强,仕途蹭蹬。
记者在查阅高则诚的资料时发现,原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的侯百朋在《高明史料掇拾》中提到,高则诚的末任官职是国史院典籍官。
高明忙碌于仕途,踌躇满志,其内心却并非平静,矛盾、苦闷、彷徨,时时泛起,以至于对仕宦生活感到厌倦。
至正九年八月,他去昆山会友人顾仲瑛,归杭州后,作《碧梧翠竹堂后记》一文,吐露心曲。
“比至城廓,车马杂(喧,漏字),尘坌(纷,漏字)起,慨想昨昔所游,疑为梦中见矣!
”文未,寄语仲瑛:
“君碧梧翠竹之乐,不易得也,第安之,他日毋或汩于绿仕,而若余之不能久留。
”
至正八年,台州民方国珍聚众起事,受招抚,成为元朝官史;十年十二月复叛。
有旨:
令行省臣总诸郡兵平“乱”。
省臣以高明为温州人,熟悉海滨事,“择以自从。
君亦庶几因得自效”。
浙东帅达公赏识高明才干,“一见君欢然!
”主帅以“除凶”为已任,高明则与之相左,“论事不合”,便“避不治文书”,致“师出逾三时”,亦不顾。
事后,回省城,受冷遇。
经此事后,高明感到宦海风涛险恶,对友人及乡人深有感触地言道:
“前辈谓土子抱腹笥、起乡里、达朝廷、取爵位,如拾地芥,其荣至矣,孰知为忧患之始乎!
余昔卑其言,于今乃信!
”⑩遂萌退志,“莫将尘土污儒冠”。
然而,既入仕途,身不由己,他仍为宦事所羁绊,不禁感叹:
“飘零王粲辞家久,牢落潘郎感发稀”、“孤松三径依旧在,童仆正迟陶渊明”!
至正十二年秋,任绍兴路判官,未久,转庆元路(今宁波市)推官。
他借《题画龙》为喻:
“乾坤万里苏旱喝,草本无言生意悦。
归来高卧碧潭云,独抱神珠弄明月。
”表示未敢忘却为百姓办事,以之自解自勉自慰。
推官为专管刑狱之职,“四明狱囚多冤,明平反允当,人称神明”⑾。
覆盆之冤,一一得洗刷昭雪,“囹圄一空”⑿。
(断案传说:
“泰山或可移,此案不可改”
高明在庆元任推官官职时,有一次,一名叫贴木的蒙古权贵虐待一家丁,又诬陷他是奸细,把他活活打死。
高明知道后,主动进行侦查,要为这个家丁伸冤。
他说,“贴木无端死人,必须偿命。
”
贴木听后胆战心惊,叫同僚中人去说情,被高明义正词严地回绝了。
过了几天,贴木又请出了高明的上司——江浙统帅达公,达公翻阅案卷后批示“奸细之事虽有失实,但家奴平日为人劣迹甚多,主人一怒之下,杖之至死,情有可原。
”
高明看到这个批文后十分愤怒,他说,如果杀人者可以宽恕,那还有什么罪可以判呢?
此后,高明判决:
泰山或可移,此案不可改。
)
当地名士袁彦章作诗称赞:
“州县按临分枉直”,“笔端一点春无限”,“圜扉罗雀文书静”⒀,与府志所载相符。
其后,调江南行台掾,“数忤权贵”,他不得不“谢病去”⒁。
经此挫折,退志益坚。
“岁晚仲宣犹在旅,年来伯玉自知非。
”叹息已身似王粲处乱世而怀才不遇,应如蘧伯玉悔省而遁世。
他写《次韵酬高应文》一诗寄在家乡好友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宦生活,感慨万千:
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
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七国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
争如蓑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傲骨嶙峋,卓然特立,十年奔走,天地无情,当赋归去,“自脍鲈鱼买浊醪”。
至正十六年后,朝廷命他为福建行省都事,他无意恋栈。
时分省庆元之方国珍欲留其在幕下,高明力辞不从,以礼延教子弟,亦不就,归家也不成,旅居于庆元。
元廷任其为国史院典籍官,未之任,“旅寓鄞之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⒂,撰写戏文《琵琶记》。
3、退隐寓居沈氏楼,潜心撰写《琵琶记》
晚年,高明寓居在鄞县栎社友人沈明臣家——沈氏楼,埋首撰写《琵琶记》)
朱元璋于1968年建立明王朝,高明的一些好友和同门如刘基、宋濂、陈基、王*、赵*等,纷纷前往应天效力,朱元璋征召他,以疾辞。
(朱元璋征召入殿高则诚装疯拒征:
大约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后,高明退出官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为洪武。
一天,他与国师刘伯温下棋消遣。
朱元璋连输3局,感到心情不舒畅,推开棋盘说:
“不下了,谈谈天下事吧!
”
这一谈就谈起“求谏、纳士”的话题,刘伯温说:
“世乱用武,世治宜文,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治国非用文人不可!
”在君巨的言谈之中,刘伯温向皇帝推荐高明,“如请高明出仕,对完成大业必有好处。
”
朱元璋果然派人征召高明入殿,高明听到这则消息后,便故意在人前不吃菜蔬,专啃菜根,装疯卖傻不肯入殿,这也是他号为“菜根道人”的来历。
)
不久,患病去世,葬于家乡。
《清颍一源集》载其墓地在柏树桥南岸,乾隆《瑞安县志》则谓“在十五者筑坟汇”,有待后人去发现。
友人陆德*以诗哭之:
“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
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
名题前进士,爵署早郎官。
一代儒林传,真堪入史刊”。
(22)
从诗意看,高明当卒于明初,终年约70岁。
二、高明的著作
(一)手迹(图略)
高则诚不仅是一位戏曲作家,另一本戏文《闵子骞单衣记》,已佚,且是书法家。
明人江*玉《珊瑚网》中载其“善书,《元名公翰墨卷》有高则诚书”。
晚年居四明。
多次为友人题识,为碑刻书丹,“词章翰墨,人得之者不啻拱壁。
”(23)则诚书法方正刚劲,凝重深厚,具有庄重正大气度。
《题唐康居国贤首祖师墨迹跋》手书,为瑞安林大同所发现,后传其哲嗣林镜平,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迷失。
现仅存照片复制件。
(二)诗作
《柔克斋集》廿卷,存世诗不满百首,词曲四首。
高则诚诗作选析:
1、早期诗作,反映过着“师友一门兄弟乐”的隐士、诗人生活。
《赋幽慵斋》可为此时期思想、生活之写照:
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
青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
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
梦觉闻啼鸟,云山满吾庐。
安得嵇中散,尊酒相与娱。
2、当官时候在杭州,他曾去凭吊岳飞子冢。
诸多诗人曾为“三字狱”写下诗作,或激昂高歌,或低回咏叹,高明作《和赵承旨题岳王墓韵》:
莫向中州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
内廷不下班师诏,绝漠全收大将旗。
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万里竟分支。
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
高明此诗与众多咏岳飞诗作不同,不只是流露出、也不仅是停留在对宋朝国亡之悲痛上,尤为难得者,在于揭示国亡罪责得由南宋最高统治者承担。
由于“内廷”下“班师诏”,致“绝漠”落金人之手,使大将未能乘胜追击收复失土。
同时指出岳氏父子“愚忠”,“甘伏节”,而置分支之万里山河于不顾,“竟”字见指责。
此种识见,远较他诗为深刻。
尾联更以“有理身地”与“二帝游魂”显强烈比照,对南宋帝王作进一步批判。
诗之写作与其在杭州任上之作为及感受分不开。
3、《游宝积寺》诗
夏日如焚渴思烦,登临极目觉心宽。
半窗宿雨炎歊①散,八面清风枕簟寒。
逆旅往来休树下,纤歌远近彻云端。
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
这首诗浅近易懂,说的是作者在夏日游宝积寺的所见所思。
诗没有注明写作时间,据笔者查考,应该是高则诚随军南征方国珍以后,回乡省亲时所写。
据元·赵汸《东山存稿》中《送高则诚归永嘉序》记载:
“俄台民弄兵城邑,驱丁壮,集其徒海浦,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课时 高则诚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