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提要稿070121定.docx
- 文档编号:2475477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95KB
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提要稿070121定.docx
《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提要稿070121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提要稿070121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提要稿070121定
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提要稿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新疆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总人口4.3亿、耕地面积4920万公顷。
北方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的地区,2005年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43.4%,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
全国10个农业机械化强省,北方占7个,平均机械化程度52.8%。
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全国有示范带头作用。
当前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问题,一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加速发展就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机械动力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不但造成作业成本上升,而且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未来15年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必须是加速发展与节约体系建设并重。
到2020年,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72%,实现基本机械化;
(2)实现1个农业劳动力供养20人;
(3)为农民增收2107元左右,占收入的31%;
(4)单位作业需要的动力降低25~35%,总动力控制在2.6亿千瓦左右;
(5)单位作业油耗降低24~31%,总耗油量控制在1270万吨左右。
在2010年前,北方地区优先发展领域是粮食和饲料作物机械化,其中以玉米等为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7个机械化强省实现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基本机械化;2010到2020年期间,优先领域逐步转向经济和燃料作物,2020年7个机械化强省粮食和饲料作物全面机械化,主要经济与燃料作物基本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应区分非公益性和公益性事业。
提高作物机械化程度等非公益性事业,主要通过国家购机补贴来大面积推进,重点机械研发及选型试验由国家给予立项支持。
保护性耕作、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等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社会投入,以工程项目示范推进。
因此,建议在北方地区实施6大工程建设项目:
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节能型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机械化节水抗旱工程建设、耕地整治与机耕道建设,玉米收获机械选型试验示范、棉花生产成套机械化选型试验示范。
1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1.1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截至2005年,北方地区机耕、播、收综合水平43.42%,比全国高7个百分比。
农机总动力3.54亿千瓦,占全国总动力的51%,亩均0.48kW。
全国10个农业机械化强省,北方占了7个,平均机械化程度52.8%。
(1)小麦生产机械化状况
北方小麦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山西、新疆、宁夏和内蒙古九省(区),其中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2004年就占北方总播种面积的69.7%,全国的46.2%。
北方小麦已经率先实现机械化,2005年北方机械化播种面积达到1388.6万公顷,机收面积1265.3万公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和88%,比全国分别高14和10个百分点。
小麦跨区机收在提高收获机械化程度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2)玉米生产机械化状况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004年北方玉米播种面积1277.78万公顷、占全国50%。
玉米的耕、播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是收获机械化程度很低,2006年全国玉米收获机保有量约1.6万台,收获机械化程度只有4%,山东玉米机械化收获达到15%,仍远远低于小麦和水稻机收水平,是制约北方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3)薯类生产机械化状况
2004年我国薯类播种面积946万公顷,其中马铃薯457万公顷,年产鲜薯3558万吨。
北方12省区薯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2%,集中在内蒙、甘肃、河南、山西等省区,其中甘肃、内蒙播种面积达107.72万公顷,占北方十二省总播种面积的45%。
薯类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都较低,虽然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和内蒙古、甘肃等省已经研发出一些样机,并在一定范围推广使用,但尚未达到大面积推广使用阶段。
(4)花生生产机械化状况
花生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04年全国总播种面积474.49万公顷,北方12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1%,其中97%的面积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
目前,花生播种机械化已基本解决,但收获机械化还离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地方还是依靠人工完成花生收获。
(5)棉花生产机械化状况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2004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418.03万公顷,总产量632多万吨,北方12省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3%,集中在新疆、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
我国棉花生产基本解决了耕整、覆膜播种、植保、排灌等作业环节的机械化。
但是,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引进了一批国外大型采棉机械开始试验,解决相关的棉花品种,收前脱叶,采后加工等问题外,广大农村棉花采摘机械化问题基本没有解决。
没有国产的、成熟的棉花采摘机械,棉花品种、种植方式与机械化收获也不配套。
1.2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
(1)主要作物部分生产环节的农机化水平低
北方地区玉米、薯类、棉花、花生等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较低,2006年玉米机收只有4%左右、已成为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的瓶颈,薯类的播种和收获基本靠人工来完成,花生种植用工的2/3都消耗在收获上,棉花几乎都是手工采摘。
这些作物的机械化、特别是收获机械化起步晚,适用、可靠的机具少,机器价格相对较高,实现机械化的困难大。
这些作物的机械化是北方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北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和难点。
(2)传统机械化耕作方法导致严重的环境、资源和耕地可持续问题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冬春季风强劲、生态环境脆弱。
以秋季收获后运走秸秆、翻耕土地、农田裸露休闲为基础的传统耕作方法,导致冬春季节农田沙尘四起,加剧了沙尘暴猖獗和耕地退化,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黄淮海地区作业时间短,而产量高秸秆多、为了及时播种农户焚烧秸秆、不仅浪费生物质资源,而且造成大气污染。
地下水严重超采,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隐患,引起严重的资源不可持续问题。
为此,北方地区的机械化必须改革传机械化统耕作方法,发展新的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的机械化耕作方法。
(3)单位面积占有农机动力多,作业能耗偏大
2005年北方地区亩均占有农机动力0.48kW,亩耗油14.3kg,扣除非农田作业占用的动力和油料消耗后,亩均占有农机动力仍然达0.29kW,亩耗油8.6kg,而机械化程度才43.4%。
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低,浪费大,难以发挥农业机械的整体优势和作用。
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农业作业工序多、需要的机具多、能耗大。
例如河北一年两熟地区三秋收玉米、播小麦阶段,传统作业工序有9道作业,消耗燃油6~8kg,全年田间作业耗油10~13kg,加上排灌4~6kg,一年田间作业亩耗油高达14~19kg。
二是农业机械利用率低、浪费大;三是相当部分机器性能差、油耗高;四是作业地块小、不平整,机耕道路差。
(4)农业机械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制造质量低,可靠性差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农机研发工作缺乏有效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农机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仿制产品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少,产品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在农业机械的产品质量上,我国农机具使用寿命与国外的也有较大差距,如发动机大修期,我国一般为3000小时,而国外6000~8000小时,农用基础件如橡胶带、圆盘耙片、轴承等的寿命仅有国外的1/3~1/2。
(5)农机行业投入相对较少
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践来看,不论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初期、基本实现时期,还是在向高阶段跨越的时期,经济发达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都非常大。
在农机购置补贴、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优惠金融政策扶持、农机作业用油补贴、农机化发展基础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给予扶持引导。
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资金扶持的规模和力度不足,优惠政策和国外有差距,技术推广力度需要加强。
(6)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2005年北方12省农机总动力拥有量约占全国的51%,但是农机的结构严重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小型拖拉机多、大中型拖拉机少,大中型拖拉机仅占拖拉机总量的8%;二是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配套机械与动力机械的比例是1.56:
1;三是耕种机械多、收获机械少,耕种机械基本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收获机械离市场和生产的需要差距很大;四是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基本成熟,但经济作物机械还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没有形成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机制。
2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与地位
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表现在:
①把效率低下的传统手工农业改造成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解决了几千年困扰人类的温饱问题;②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转向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服务行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面貌;③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1999年,美国工程院、美国工程师学会等联合评选出20项20世纪影响最大的工程技术成就,农业机械化名列第7位。
北方农业机械化的作用突出体现在6方面:
(1)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粮食安全
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是历史上一年只种一季作物、产量很低,亩产只有100~200kg/亩。
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能力,缩短了作业时间,结合品种改良、灌溉等措施,成功的把一年一熟制发展成了一年两熟制,粮食亩产达到500~1000kg,机械化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据预测,到2020年北方地区单位面积产量还需要提高40%,才能满足粮食安全需求,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通过机械化适时完成作业、提高作业标准化程度、提高抗灾能力、实施增产新技术等方面确保土地增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高效农业
实施农业机械化前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食物只能供养3~4人,2005年北方一个农业劳动力已经供养9个人,预计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将可以供养20人。
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一个农民的生产成果可以供养128人。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而且是农业高产稳产的保证。
(3)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标准农业、精确农业的发展,传统式的人工操作和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农产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就必须对农业生产实行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通过机械化实现标准化。
(4)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发展生产的主力军,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大面积减少裸露农田扬尘,抑制风尘暴的危害,只有在北方大面积取消秋季翻耕,用秸秆把裸露的农田盖起来,然而离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靠人工搬运秸秆等措施,是不可能做到的。
农户焚烧秸秆的问题,主要不是农户不认识烧秸秆的危害,而是缺乏必要的手段去处理秸秆,因此必须有机械化秸秆还田的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实施既能发展生产,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机械化技术。
北方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发展合适的机械化措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节约资源就更加重要。
(5)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同时还开辟新的就业岗位和致富途径。
如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运输业的兴起,使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服务业——农机服务业,一部分农民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靠农机作业服务走上了致富道路。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正逐渐改变“三农”落后的面貌,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根本物质基础,也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条件,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方 农业机械化 发展战略 研究 提要 0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