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43中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750720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79.60KB
天津市南开区43中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天津市南开区43中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南开区43中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南开区43中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2020第二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检测生物学科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B.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是葡萄糖
C.ATP、核酸、抗体、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
D.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的元素组成、结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脂肪分子中H的含量比糖类多,而氧的含量低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于糖类,因此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错误;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可见,葡萄糖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B正确;ATP、核酸、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抗体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C错误;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中的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核酸(含DNA)、脂肪、ATP的元素组成,识记和理解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糖类的分布等相关知识,并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建立联系,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2.如下图为细胞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生成化合物D的过程示意图,C为化学键。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A为甘油、B为脂肪酸,则D中含有元素P
B.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D为麦芽糖
C.若A为甲硫氨酸、B为甘氨酸,则C可表示为CO-NH
D.若A为腺苷,B为磷酸基团,则C不是高能磷酸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脱水缩合而成;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糖类有单糖、二糖、多糖,其中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乳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
【详解】A、若A为甘油、B为脂肪酸,则D为脂肪,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不含P,A错误;
B、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D为蔗糖,B错误;
C、若A为甲硫氨酸、B为甘氨酸,则C为肽键,可表示为-CO-NH-,C错误;
D、若A为腺苷,B为磷酸基团,则C不是高能磷酸键,为普通磷酸键,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记蛋白质的合成、脂肪组成及ATP的结构,并能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大肠杆菌的核仁上装配的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B.动物细胞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C.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
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2、核糖体:
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都有,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3、中心体:
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溶酶体:
单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溶解细菌和受损伤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5、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
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
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
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仁,A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侵入到细胞内的病原体和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等,在动物细胞中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丙酮酸分解酶的附着,C错误;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4.下图中甲、乙、丙所示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硫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且乙中最多含有20种甲
B.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4832
C.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D.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那么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甲为氨基酸的通式,乙为三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丙为核苷酸的结构通式。
其中,氨基酸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且氨基酸最多有20种,A项正确;
甲形成乙的过程中脱去(271-3)=268个水分子,同时还形成了4个二硫键,脱去了8个H原子,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68×18+8=4832,B项正确;
题图中的乙和丙分别是蛋白质和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的核酸由两种-----DNA和RNA,其中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C项错误;
将C3H5O2替换氨基酸通式中的R基,可数出一分子氨基酸中H为9个,两分子氨基酸脱去一分子水,所以化合物中的H为16个,D项正确。
5.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面的数学模型表示的是()
A.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变化的情况
B.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随自交代数变化的情况
D.在食物充裕、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横轴因素的升高,纵轴所代表的数据逐渐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横轴因素的升高,纵轴所代表的数据不再升高,说明此时存在某种限制因素。
【详解】A、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是呈正比例关系,A错误;
B、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增强,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该图可以表示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B正确;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起点应该为0,C错误;
D、在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呈现J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水的存在形式、自交、种群数量增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脂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
B.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膜蛋白而导致溶血
C.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D.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常见
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A正确;蛇毒中的磷脂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磷脂分子的水解,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B错误;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如粥样动脉硬化的风险,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了解细胞中脂质的常见种类以及功能,并根据不同脂类物质的功能结合提示分析答题。
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
B.线粒体内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的值一般比细胞质基质中的低
C.有机物在氧化分解时,所储存的能量在同一时间全部释放
D.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能力呈正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自由水含量高--代谢强度强;结合水含量高--抗寒、抗旱性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细胞呼吸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逐步进行的,能量也逐步释放。
【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期,核DNA分子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
1,但细胞质中还含有DNA,A错误;
B、氧气从细胞质基质扩散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且线粒体中可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二氧化碳,故线粒体内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比细胞质基质的低,B正确;
C、有机物在氧化分解时,所储存的能量逐步释放,C错误;
D、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A时应特别注意DNA不仅在细胞核中有分布,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9.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Ⅲ表示森林(乔木)阶段。
【详解】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
10.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RNA
B.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C.密码子位于tRNA的环状结构上
D.mRNA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示为翻译过程,图中结构含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位于第一位,故甲硫氨酸不在图中a位置,B错误;
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C错误;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上碱基改变不一定改变肽键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11.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1mm×1mm×0.1mm,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
故选B。
12.下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
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答案】D
【解析】
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的糖蛋白,结果使白细胞黏着,A正确;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均是耗能过程,消耗ATP,B正确;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化等
1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分解葡萄糖的酶
B.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C.人的造血干细胞和肌细胞中不存在相同的酶
D.以底物的种类作为自变量,可验证酶的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不能分解葡萄糖;
2、酶的绝大多数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专一性可以用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来验证,也可以用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来验证;所有细胞中都有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
【详解】葡萄糖的分解属于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不能分解葡萄糖,因此,线粒体基质中不存在大量分解葡萄糖的酶,A错误;酶的绝大多数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错误;人的造血干细胞和肌细胞中都存在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C错误;酶的专一性,可以用不同的底物,同一种酶来验证,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14.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15.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H-Y单克隆抗体由骨髓瘤细胞分泌B.应选用原肠胚做雌雄鉴别
C.鉴别后的雄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D.用H-Y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A错误;
B.做雌雄性别鉴别应选择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B错误;
C.由于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则鉴别后的雌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雄性胚胎没有意义,C错误;
D.H-Y抗原免疫母牛,使其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定位】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体液免疫,乳腺生物反应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求学生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理解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操作过程。
16.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由③到④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由⑦到⑨过程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几种育种方法,其中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⑩表示杂交育种,③⑤⑥⑧表示多倍体育种,③⑦⑨表示单倍体育种。
【详解】A、幼苗要形成种子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在此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中只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说明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和一对纯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1/2=1/4,C正确;
D、用正常的二倍体和四倍体形成三倍体的过程依据的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B。
17.关于DNA分子复制机制,科学家用荧光染料给Rep(DNA解旋酶中作为引擎的那部分结构,驱动复制又的移动)加上了绿色荧光蛋白从而获知被标记的分子相对于DNA分子的运动轨迹,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Rep可以破坏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B.DNA结合蛋白可能具有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链的作用
C.根据材料推断Rep推动复制又移动是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
D.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
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
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
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根据rep蛋白的功能可推断出,rep蛋白应为解旋酶,该酶能破坏氢键,A错误;
B、DNA结合蛋白缠绕在DNA单链上,可防止单链之间重新螺旋化,B正确;
C、根据材料推断Rep推动复制又移动是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C正确;
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列有关实验或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
C.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D.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
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
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B正确;
C、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C错误;
D、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仍具有液泡、叶绿体等具膜细胞器,不能用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D错误。
故选B。
19.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1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h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为1/8,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A.4hB.2h
C.1.6hD.1h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总DNA分子的比例为1/32则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后得到64个,复制6次得到的;复制6次耗时6小时,则分裂周期是1小时。
【详解】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形成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链的DNA为2个,则2/2n=1/8则n=4,说明细胞分裂4次,则细胞周期=8÷4=2小时。
故选B。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计算出复制的次数,进而进行相关计算。
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A错误;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南开区 43 中高 下学 阶段 检测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