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docx
- 文档编号:24750154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87.68KB
唐诗宋词赏析.docx
《唐诗宋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赏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
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
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
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
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
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
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
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
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孟浩然P80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情景交融。
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
在诗歌中,极力描写环境的恶劣,同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合其中,不但表现了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而且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可以说,诗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想象丰富。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把大笔挥酒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结合起来,这样,不但从大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从小的方面刻画了环境的恶劣。
又如,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
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真实的描写,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浪漫奇妙的想象。
这样,不但再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节奏鲜明。
这首诗歌由于主观因素明显,而韵脚的变化也是清楚地。
也就是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在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
《出塞》王昌龄P8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诗人在三四句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P82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
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
对战斗进行的过程及战况之惨烈,作者全然避开,没作一笔正面描写,而是从三个侧面进行渲染烘托:
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三是以唐军前锋部队牛刀小试,已生擒敌酋的赫赫战果烘托其英勇善战,强大无比。
虚实相生而见空灵之妙。
以此诗而言,对唐军前锋部队“生擒吐谷浑”的辉煌战果,作者用“已报”二字化实为虚,由后续部队耳中带出,但却令人信服,全无疑猜,原因即在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实写基础。
第二句对“红旗半卷”的细节描绘,写出了唐军军纪之严整、行动之迅猛、士气之强盛。
这样十支训练有素、威武强大的军队所向披靡,不足为怪。
因而,尽管前军生擒敌酋的捷报来得太快,快得出入意料,然而却合乎情理,合乎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
诗中的“半卷”二字极为生动传神。
其一,是写出了风沙的狂暴,唐军半卷红旗,为的是减少风沙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其二,是写出了唐军轻装疾进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动感。
其三,半卷的红旗,形状犹如一柄利剑,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刺破风沙,直指敌营,又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斩钉截铁,锋利无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P96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
用了夸张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
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登高》杜甫P13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一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
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
其特点沉郁顿挫、苍凉悲壮。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
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
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
“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
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
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天上谣李贺P159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这是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
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
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
人运用这种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这首诗,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
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谐和,气韵相通。
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
诗歌首尾起落较大。
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
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轻肥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第一层:
开头八句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
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第二层:
接下来六句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
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第三层:
最后两句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
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对比手法的使用。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
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
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过华清宫杜牧P194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不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吗?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
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无题李商隐P205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蝶恋花晏殊P519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起句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踏莎行欧阳修P523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天仙子张先P529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写的是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通过直接抒情与客观景物的描写,把这种感情表达得细腻传神。
上片写伤春之情。
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
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
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通过景物来烘托词人伤春亦复自伤的心情。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
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是作者脍炙人口的名作,写词人与一个女子的久别重逢。
上片叙写当年欢聚之时,歌女殷勤劝酒,自己拚命痛饮,歌女在杨柳围绕的高楼中翩翩起舞,在摇动绘有桃花的团扇时缓缓而歌,直到月落风定,真是豪情欢畅,逸兴遄飞。
词中用词绚烂多彩,如“彩袖”、“玉锺”、“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
但是,所有这一切又都是追忆往事,似实却虚,所以更有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片叙写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在别离之后,回想欢聚时境况,常是梦中相见,而今番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梦中。
情思委婉缠绵,辞句清空如话,而其妙处更在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
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足见晏几道词艺之高妙。
雨霖铃柳永P534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
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
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词上阕主要写别时的痛苦。
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
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
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
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江城子苏轼P592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开头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强,感人至深。
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
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宋词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