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化学考试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4744374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14.70KB
海洋污染化学考试重点.docx
《海洋污染化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污染化学考试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污染化学考试重点
CH1
1、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环境损害)概念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2、海洋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判断)
(一)政府各行政部门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
《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
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有关的渔业污染事故。
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各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1.总量控制制度。
2.海洋污染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3.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三)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
1990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该条例主要有以下内容:
1.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禁止开发制度。
3.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制度。
2006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该条例共5章59条内容。
其制订背景:
1.海洋污染损害严重。
2.海洋和滨海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
3.近年来海洋灾害严重。
4.外部法律健全。
(四)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的污染
“倾倒”是指通过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载运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行为,包括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及其辅助设施和其他浮动工具的行为。
“倾倒”在广义上也包括在海上焚烧。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第5条规定:
“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商同有关部门,按科学合理、安全和经济的原则划出,报国务院批准确定。
”我国至1995年底已划定五批共38个倾废区。
《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
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倾倒。
境外的废弃物不得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包括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
(五)防止船舶对海洋的污染
在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方面,除《海洋环境保护法》外,我国还制定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和《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这些规定与国际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公约和惯例是一致的。
总的原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禁止任何船舶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废弃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从事船舶污染物、废弃物、船舶垃圾接收、船舶清舱、洗舱作业活动的,必须具备相应的接收处理能力。
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事先按照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
(1)船舶在港区水域内使用焚烧炉;
(2)船舶在港区水域内进行洗舱、清舱、驱气、排放压载水、残油、含油污水接收、舷外拷铲及油漆等作业;
(3)船舶、码头、设施使用化学消油剂;
(4)船舶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
(5)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过驳作业;
(6)从事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
船舶发生海难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强制采取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的措施。
对在公海上因发生海难事故,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重大污染损害后果或者具有污染威胁的船舶、海上设施,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有权采取与实际的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害相称的必要措施。
CH2
1、海洋污染研究热点(优先关注的海洋生态环境,优先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
优先关注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速扩展;大规模富营养化和赤潮灾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物来源及海洋生态环境效应问题。
优先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
污染损害的环境变异和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海域自净与容纳能力;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能力;容量总量控制技术;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赤潮等环境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入海污染物的处置工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等问题。
2、海洋污染的特点
污染源广:
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持续性强:
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扩散范围广:
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防治难、危害大:
海洋污染有很长和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3、海洋污染物的分类
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
如工业排出的纤维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洗涤剂和食物残渣等;
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
大多是由陆地废弃物携带进入海洋的;
重金属和酸碱类物质:
主要有汞、铜、锌、镉、铬等重金属,以及砷、硫、磷等非金属和各种酸碱;
有毒化学制品:
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
4、需氧有机污染物的表征指标(建议再看下第二章这一部分)
1)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表示水中有机物质由微生物分解所需溶解氧的量。
单位为mg-O2/L。
表示可氧化分解水体中所溶存的含碳有机物,也包括化学氧化法难以氧化的含N和P的有机物质。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体中有机物质含量。
2)ChemicalOxygenDemand(COD)定义:
化学耗氧量(mg/L),也称化学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CODCr)、高锰酸钾(CODMn))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质所耗的氧量。
3)UltimateOxygenDemand(UOD)水中有机物质(包括含C和含N有机质)氧化的理论需氧量,即称之为极限需氧量(UOD),或长期需氧量或最终需氧量。
此时,水体中所有有机物质均被完全氧化生成CO2、H2O和NO3-。
4)TheoreticalOxygenDemand(ThOD)全部有机物质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的无机物过程中所需氧量的计算值。
5)TotalOxygenDemand(TOD)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计。
5、溶解氧的表示方法(建议再看下第二章这一部分)(CODcr>BODu>BOD5>BODmn)
1)溶解氧的含量(mL/Lormg/L)
2)DO的饱和度(%):
海水中氧的实际溶存量与氧在该现场条件下饱和量的百分比。
3)表观耗氧量AOU(ApparentUtilization)也称为氧的饱和差(△O2或D),表示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6、海水的水质标准(?
)
指确定和衡量海洋环境好坏的一种尺度。
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一般分为三类,即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标准和海洋生物体残毒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要求:
悬浮物质、色嗅味、pH、化学耗氧量、溶解氧、水温、病原体、底质等。
海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重金属、有机物等。
制定标准时通常要经过两个过程。
"基准"、"标准"。
CH3
1、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含举例)
污染物的迁移:
在海洋环境中污染物通过参与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而产生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一种地球化学相(如海水、沉积物、大气、生物体)向另一种地球化学相转移的现象称为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转变则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迁移与转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迁移过程往往同时伴随发生形态转变,反之亦然。
例如:
工业废水中的六价铬在迁移入海过程中可以被还原为三价铬,三价铬在河口水域由于介质酸碱度的改变形成氢氧化铬胶体,后者在海水电解质作用下发生絮凝,沉降在河口沉积物中。
上例说明:
由于化学反应和水流搬运,铬在迁移中价态和形态均发生了变化,并由水相转入沉积相。
2、掌握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过程
①物理过程:
污染物被河流、大气输送入海,在海气界面间的蒸发、沉降;入海后在海水中的扩散和海流搬运;颗粒态污染物在海洋水体中的重力沉降等;
②化学过程:
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污染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产生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水解、络合、分解等,使污染物在单一介质中迁移或由一相转入另一相,都属于化学迁移过程。
它常常伴随有污染物形态的转变。
③生物过程:
污染物经海洋生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尸体的分解,碎屑沉降作用以及生物在运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搬运,使污染物在水体和生物体之间迁移,或从一个海区或水层转到另一海区或水层,以及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都属于生物转运过程。
微生物对石油等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和对重金属的烷基化作用则是重要的生物转化过程。
3、海洋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危害和降解
来源:
A.大气来源主要过程:
陆地——〉大气——〉海洋。
1)陆地——〉大气:
a.扩散过程:
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大多以喷散方式进行,估计有50%的农药随着风扩散进入大气(主要来源)。
b.挥发过程:
散落在地面、植物和土壤中的农药,一部分也挥发进大气。
2)大气——〉海洋
海—气交换:
海洋有机氯污染物迁移的控制因素。
湿沉降干沉降
B.河流来源
农药经由河流或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入海,这也是海洋中有机氯农药的另一个来源。
C.地下水来源
D.沉积物释放
危害:
1)对海洋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的危害
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浮游植物细胞分裂的速率;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2)对鱼、贝等养殖生物的危害主要方式:
对有机氯农药具有很强富集作用。
麻痹神经系统;影响生理机能;降低孵化率,不发育或导致畸形等;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对人体的危害
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与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造成中枢神经及肝脏、肾脏的损害,并能产生致癌作用;
降解:
A、有机氯农药的光分解:
有机氯农药在紫外光作用下,发生的分解反应
B、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脱氯作用:
非芳烃上的一个Cl原子被H原子所取代。
脱卤化氢作用
氧化作用:
条件:
氧原子,酶;产物:
羧基、羟、过氧化物等。
4、PCBs的来源(多氯联苯)
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大气干湿沉降:
在处理和使用PCBs过程中通过挥发进入大气,经干、湿沉降进入海洋。
河流污染:
如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等。
废弃,泄露。
5、有机磷农药毒性与结构关系,兴奋效应(OCP)
A.有机磷农药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1)带苯环的有机磷农药毒性强于非苯环农药,而且苯环与其取代基团形成的离域π键越大,结构越稳定,其脂溶性越强,毒性越强。
2)有机磷农药基团极性越弱,其脂溶性越强,毒性越强。
3)结构、组成相似情况下,分子长度越大,类型越为复杂的有机磷农药毒性越大。
B.毒物的兴奋效应:
指在一定环境条件(如盐度)下,低浓度的有机磷农药对某些微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这是微藻对外界环境胁迫的一种积极应变反应。
6、合成洗涤剂的定义、类型和降解
1)定义:
脂肪酸钠、脂肪酸钙等脂肪酸盐以外表面活性剂为主体,是由表面活性剂,洗净补助剂或溶解补助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组成的。
其洗净的主要作用是来自表面活性剂。
2)类型:
A.阴离子洗涤剂:
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与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阴离子,后者具有表面活性。
B.阳离子洗涤剂:
溶于水时,与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阳离子,即阳离子具有表面活性。
主要类型为有机胺的衍生物,一般为季铵盐形式:
RN(CH3)3+Cl-。
特点:
很强的杀菌能力,故常用作消毒灭菌剂。
C.两性表面洗涤剂:
其表面活性剂由阴、阳两种离子组成,分子结构与氨基酸相似,在分子内部易形成内盐。
特点:
在水溶液中的性质随溶液的pH值而改变。
D.非离子洗涤剂:
是一类多烃化合物与烃链的结合产物,或是脂肪烃与聚氧乙烯酚的缩合物。
非离子型洗涤剂含有在水溶液中不离解的亲水性基团(主要为醚基和羟基),即整个分子表面具有表面活性,是中性化合物。
3)降解:
烷基链上的甲基氧化(ω氧化):
指疏水基团末端的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程:
β氧化:
指其分子中的羧酸在HSCoA作用下,被氧化,使末端第二个碳键断裂的过程。
芳香环的氧化降解:
该过程主要是苯酚、水杨酸等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脱磺化过程
7、PAHs的来源、危害和降解
1)来源
2)危害
强致癌物质;损伤生殖系统;易导致皮肤癌,肺癌;上消化道肿瘤,动脉硬化,不育症;多环芳烃会堵塞叶片呼吸孔,使其变色,萎缩,卷曲,直至脱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结果。
(例如:
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大豆叶片发红,离植掉落,使果荚很小或不结粒)。
3)降解
在水体系中多环芳香烃(PAHs)通过与氧反应而发生光解,生成苯醌。
当在天然水或稀释水中含有溶解的腐殖酸时,光解作用被抑制。
当多环芳香烃(PAHs)存在于润滑油中或在湍流度很低的浅水中,溶解有机质的含量也很低时,多环芳香烃(PAHs)的光解是唯一的,并且是重要的迁移过程。
多环芳香烃(PAHs)具有可生物降解性。
8、海洋重金属来源
1)天然源:
地壳岩石风化、海底火山喷发、陆地水土流失
以上这些活动将大量的重金属通过河流、大气和直接注入海中,构成海洋重金属的本底值。
2)人为源:
工业废水、矿山污泥、废水、被污染的大气。
9、重金属污染相加/相乘/拮抗作用
即两种以上重金属的混合毒性等于各重金属单独毒性之和时称为相加作用,若大于各单独毒性之和则为相乘作用或协同作用,若低于各单独毒性之和则为拮抗作用。
两种以上重金属的混合毒性不仅取决于重金属的种类组成,且亦与其浓度组合及温度、pH等条件有关。
一般来说,镉和铜有相加或相乘作用,硒对汞有拮抗作用。
10、生物富集系数概念(f)
f=生物体内毒物残留浓度/海水中毒物的浓度
11、重金属5种形态分类方法
①水溶性和可交换态:
指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沉积物胶体表面的重金属。
这部分重金属在周围条件变化时,极易以离子状态溶解在水中,或被其他极性较强的离子交换出来。
浸提剂:
1mol/LMgCl2溶液。
②碳酸盐结合态:
进入水体后通过离子交换、置换、化合等方式,与碳酸盐结合共沉于水底的重金属。
浸提剂:
1mol/LNaAc-HAc溶液。
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指通过与水体中的活性氧化铁、锰表面裸露羧基结合,与铁锰氧化物共沉于水底的重金属。
这部分重金属在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较大时易被释放再进入水中。
浸提剂:
0.04mol/L盐酸羧胺溶液。
④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
指通过与有机质功能团的络合、螯合以及与硫离子结合形成沉淀的重金属。
浸提剂:
30%过氧化氢。
⑤残余态:
指存在矿物晶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这部分的活性极低。
浸提剂:
HClO4-HF。
12、金属络合容量
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水环境中的重金属与水体中有机配位体之间进行的络合(或鳌合)作用的能力,通常称为金属络合容量。
13、重金属氧化还原作用(建议看课件第三章2第57页)
水体中氧化还原条件——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重金属离子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
PE——氧化剂、还原剂的电极电位浓度和PH。
14、影响沉积物重金属毒性的因素
(1)重金属形态对生物毒性的影响
通过影响游离自由离子在水相和细胞内的活度而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2)间隙水中配位体与重金属毒性的关系
生物体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吸收主要是通过间隙水进行的
一方面,间隙水中往往溶解了大量的有机和无机配位体,这些配位体能与重金属络合,促进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另一方面,因重金属与配位体络合而使自由离子的活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金属的生物毒性。
(3)表面沉积物的氧化作用与重金属的毒性的关系
表面沉积物是一个对氧化还原电位极为敏感的化学和生物系统,氧化还原电位很小的提高就可能引起MeS和H2S的氧化,使沉积物中金属向间隙水中的释放作用加剧,从而增大金属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15、石油、原油的概念
石油:
原油和石油制品的总称
原油:
未经加工的石油。
是一种粘稠的黑色或深棕色液体,天然存在于地下或海底,有刺鼻的气味,主要是氢和碳原子结合成链的化合物。
16、石油的成分及石油制品的分类
主要成分:
是气态、液态和固态的链烷烃和芳香族烃类的天然混合物,此外还含有几类非烃化合物。
石油制品按照沸点范围、用途可以分为四大类:
1)轻质油:
其中汽车使用的汽油属轻质油,主要由碳数为4-10的烃组成;
2)中质油:
柴油则属中质油,由碳数为10-20的烃组成;
3)重质油:
4)固体石油制品:
铺马路使用的沥青属固态石油制品。
17、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念
指人类通过在沿海及河口的石油开发、油轮运输、以及炼油工业的废水排放等过程将石油带入海洋,导致影响海气交换,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危害生物生存,破坏海滩休养地及风景区的景观等环境恶化现象。
18、石油污染的来源
(1)天然来源只占少量(25万吨,其中大多数是由天然渗漏造成的):
a.微生物对烃的合成。
陆上和海洋生物合成的烃类(称生源烃类),在生物代谢或死亡分解时会释放出来;
b.海底石油渗漏。
海底储藏的石油通过地层断裂或裂隙向海洋渗漏,陆上渗漏的石油则通过河流而输入海洋;
c.海洋环境中有机物的早期成岩以及森林火灾都可使烃类进入海洋。
(2)海洋石油污染绝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其中以船舶运输、海上油气开采及沿岸工业排污为主。
19、溢油鉴别技术
(1)微量组成鉴别:
鉴别海上石油的来源。
(2)“指纹”鉴别:
荧光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十几种鉴别方法。
根据溢油样品色谱特征指纹与标准指纹比较而确定。
(3)DNA标记:
“主动标记”法是预先在油中加入标记物,通过测定标记物来确定溢油源。
DNA标记属于“主动标记”法。
就是把人工生成的具有唯一代码的DNA标记添加到油中,发生溢油事故后,只需通过检测DNA代码就可确定溢油源。
DNA标记受外界环境影响非常小,不论溢油时间长短,都可以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这样不仅便于追踪,同时也提高了溢油鉴别的准确率,确保肇事方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20、海洋环境油的自净化作用
1)石油蒸发
挥发速率的影响因素:
油膜面积;温度;石油的组份:
含碳数、沸点;油的蒸气压;海况:
风速、碎浪、气泡
2)石油的溶解
影响因素:
组分:
低碳的石油烃、芳香烃;离子强度(烷链烃)
3)乳化作用:
石油漂油在水面上受物理作用(机械振动如风浪、涡动、湍流等)形成很小的颗粒,互相分散在对方的介质中,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油水乳化液的过程。
a.水包油乳化:
油膜被冲击成很小的滑油,分散在海水中,这过程将使油逐渐地溶解入水中。
归宿:
海水。
b.油包水乳化:
水滴扩散到油中,含水率在50~60%以上,体积增加5~6倍,比重和粘度亦比原来大的多。
归宿:
颗粒吸附→海底。
4)石油在海洋中的光化学氧化(自氧化):
海面上的油膜或表层乳化油在紫外线照射下,借助于水中矿物盐的催化作用而发生的氧化作用。
石油烃的自氧化速率影响因素:
光强;温度;性状;分散程度;催化剂
5)海洋中石油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a.海面至今未被油膜复盖的主要原因
b.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群分类:
氧化链烃的微生物;氧化芳香烃的微生物;氧化环烷烃的微生物;氧化石油精炼产物的微生物
微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温度:
最适温度(25~37℃);氧的供应;营养物质含量:
N、P
21、富营养化概念及判定标准
概念: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判定标准:
(建议看书第三章451页)
EnvironmentalQualityStandard(EQS)ofEutrophication
singalchemicalindex(总磷,无机氮);Integratedindex
氮为0.2~0.3ppm,磷0.01~0.02ppm为富营养标准
(1)富营养化指数Eutrophicationindex(E):
E=COD×DIN×DRP×106/1500E>1:
Eutrophication
(2)营养质量指数:
{指标监测的平均值(mg/l)/指标评价标准(mg/l)}NutrientQualityIndex(NQI):
NQI=CCOD/CCOD′+CTN/CTN′+CTP/CTP′+CChla/CChla′
22、赤潮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如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等)暴发性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水色异常,造成海域生态破坏和人类健康受损的现象。
2)类型:
a.按爆发赤潮的优势种类型,如中肋骨条藻赤潮,夜光藻赤潮等;
b.按爆发赤潮的优势种类型个数,可分为单相型赤潮或双相型赤潮等;
发生赤潮时赤潮生物只有一个种占绝对优势的称为单相型赤潮,这是最为常见的情况。
有时发生赤潮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就称为双相型赤潮。
CH4
1、源解析的意义
有效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保护海洋环境,保障生态系统安全;为制定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区域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源解析的数学模型
扩散模型:
概念:
根据各污染源的排放量、研究区域与排放源的水平与垂直距离、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风速风向、湍流等环境因素来计算各个源对研究区域的影响程度。
问题:
扩散模型输入数据的不准确性是其预测误差的主要来源,而由于排放源清单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模型的预测效果难使人信服
受体模型:
概念:
受体是指受到排放源影响的局部环境介质。
受体模型是通过测量排放源和受体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定性识别对受体有贡献的污染源并定量计算各污染源的分担率。
优点:
受体模型不依赖于排放源的排放条件、气象、地形等数据,不追踪污染物的迁移过程,避开了扩散模型遇到的困难,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3、污染物源解析技术分类(建议看第四章相关部分)
1)特征化合物和比值法
利用有机污染物产生过程的差异性,每一种来源都有其相对独特的成分和比值。
2)同位素示踪技术
同位素示踪研究是地球化学领域经典的研究方法。
稳定同位素在地表地质挥发、光照和生物作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分馏,且不同污染源产生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污染 化学 考试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