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99页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4733868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95
- 大小:93.84KB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99页Word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99页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99页Word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99页Word版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课题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
课时
1课时
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观察物体”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预习提纲
1、借助实物、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
2、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分组策略。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
“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二、互动交流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
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
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
合作探究
三、总结运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
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拓展应用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课题
认识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与倍数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因数与倍数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我能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能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预习提纲
1、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通过自学课本第5页,我能解决下面问题
我来说一说
我还能举个例子
我的提醒
13×7=21,我们就说()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28÷2=4,我们可以说8是4的()数,4和2是8的()数
2、找一个数的因数(自学课本第6页例2)
我能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我的方法是
我的发现
18的因数有:
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16的因数有:
30的因数有: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提纲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巡视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二、互动交流
学生互评学生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
点评展示情况(必要时作适当补充)
三、总结运用
总结:
如果a÷b=c,那么:
b、c都是a的因数,a是c和b的倍数。
思考并讨论总结
①5×0.8=4,能说5和0.8是4的因数,或4是5和0.8的倍数吗?
②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能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
③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3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总结:
①我们这里说的因数和倍数是以“整除”为基础,如5×0.8=4,虽然等式成立,但不能说5和0.8是4的因数,或4是5和0.8的倍数。
②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a是b的因数,反过来b就是a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而不是“2是因数,12是倍数”。
4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
如我们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下面说法对吗?
如果不对说说理由并改正过来。
①36÷4=9,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557是3的倍数。
③1是1,2,3,4,5…的因数。
分析对错的原因。
教学反思
课题
一个数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倍数的求法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预习提纲
找一个数的倍数
我能找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我的方法是
我的发现
4的倍数有:
我是这样找4的倍数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其中最小的倍数是(),一个数()最大的倍数
5的倍数有:
我是这样找5的倍数的:
思考并讨论:
你能把上面4或5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为什么?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提纲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巡视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二、互动交流
学生互评学生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
点评展示情况(必要时作适当补充)
三、总结运用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最大的因数是18,最小的倍数也是18。
()最小的倍数是1。
根据板书让生总结规律,并应用规律。
教学反思
课题
2、5的倍数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
学生的分数运算是否熟练,取决于约分和通分掌握得是否熟练,而约分和通分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快地根据分子、分母的特征看出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公因数,能不能很快地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
因此,熟练掌握2、5、3
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偶数、奇数的含义。
2、能掌握2的倍数,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3、能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
预习提纲
2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有(每行写5个,共写20个)
我发现了
通过看课本9页,我还知道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数(),不是2的数的数叫做()数。
的数是2的倍数。
讨论发现:
先划去1至50中的所有的偶数,并观察剩下的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我发现了个位上的数是都是奇数。
2、5的倍数特征
5的倍数有(写出10个):
我发现了:
的数是5的倍数。
3、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
在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180中,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即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观察同时的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提纲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巡视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二、互动交流
学生互评学生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
点评展示情况(必要时作适当补充)
三、总结运用
总结: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包括0),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
(2)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
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
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1、在15、26、32、15、51、24、47、30中:
(1)能被2整除的有();
(2)能被5整除的有();
(3)能同时被2、5整除的有();
2.123456789能不能被2整除?
96543210能不能被5整除?
适时点拨,启迪。
教学反思
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
学生的分数运算是否熟练,取决于约分和通分掌握得是否熟练,而约分和通分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快地根据分子、分母的特征看出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公因数,能不能很快地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
因此,熟练掌握2、5、3
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能按要求找出符合要求的数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规律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预习提纲
自学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在14,45,46,16,81,19,21,384中
3的倍数有:
选择两个数说说你判断的方法:
我是判断的:
小结:
的数是3的倍数。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提纲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巡视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二、互动交流
学生互评学生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
点评展示情况(必要时作适当补充)
三、总结运用
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几个常用数的倍数特征,了解倍数特征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1、在15、26、32、15、51、24、47、30中:
(1)能被2整除的有();
(2)能被5整除的有();
(3)能同时被2、5整除的有();
2、123456789能不能被2整除?
96543210能不能被5整除?
做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课题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解读
在小学阶段,只是让学生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质数、
合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
在本单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00
以内的质数,并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教学目标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质数、合数同奇数、偶数的区别
预习提纲
1、我能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数字
因数
数字
因数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2、我能根据因数的个数把上面数字进行分类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3、我能给上面分出类的数字取一个名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数;1。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提纲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巡视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二、互动交流
学生互评学生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
点评展示情况(必要时作适当补充)
三、总结运用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活动。
找朋友
同学们你们都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吧?
有些数的因数会由几个2或者几个3构成,或者由几个5构成,今天我们便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目的】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心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
【游戏刀具】用卡片制作数字标牌:
2、3、5,每个标牌要做多个,数字越小数量越多。
另外用小红旗作出6、8、15、10、9、4、25、27、30、50、125等数字旗。
【游戏人员安排】2-3个学生做裁判,【游戏过程】
1.裁判随机选择1个数字红旗,譬如选择数字旗8。
2.下面的同学要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朋友,3个数字标牌是2的同学要在数字旗下面集合。
其它不是8的因数的同学要到另一个裁判身边集合!
3.游戏中带有2标牌的同学如果没有找到朋友,就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
并选择一个数字朋友,如3,构成6,拿到一个数字旗6,进行下一轮游戏。
4.所有2和3的号牌同学再次组队,站在数字旗6的队伍中。
5.游戏中可以找多个朋友,譬如:
同时找两个2或者两个5或者一个3一个5等等。
6.一个裁判在场边负责秩序!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1.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20以内的质数有()。
二、判断
1.48的全部因数是2、3、4、6、8、12、16、24和48,共有9个,所以是合数。
()
2.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
3.一个数如果能被11整除,则这个数一定合数。
()
4.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
适时点拨学困生。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时
1
教材解读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预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
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5、正方体有几条棱?
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6、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那几条?
8、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18-20页
1、长方体和正方体由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2、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互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们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2、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
它们分别有多少条棱?
②量:
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学生观察。
学生回忆并回答。
3、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4、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三、总结评价
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四、巩固或提高
1、完成同步指导上的相关作业。
条件强化:
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时
1
教材解读
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具准备
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预习提纲
1.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3.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23_24页
1、说出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展示教具,请同学们指出每个面的长、宽、高。
二、互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交流各自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演示:
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
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6、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2+长×高×2+宽×高×2
或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7、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三、总结评价
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1、把一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展开后,上下面面积相等=长×宽×2
前后面面积相等=长×高×2
左右面面积相等=高×宽×2,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2、把一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展开后,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四、巩固或提高
完成练习第1至11题。
条件强化:
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时
1
教材解读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具准备
前置作业、多媒体设备、红笔、12个体积1厘米的小正方体
预习提纲
1、什么叫做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27至31页。
1、1米、1分米、1厘米是()单位。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单位。
2、乌鸦是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数学 集体 备课 教案 99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