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docx
- 文档编号:24731302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77KB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docx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师学院
(华文新小初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黑体1号)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黑体2号)
院(系)文学院(宋体)
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向)
研究向古代文学
学生姓名薛习(楷体4号)
学号6
指导教师高政瑞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黑体4号)
2014年6月8日(封面不显示页码)
学生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
其余各项均为四号宋体,数字用四号“TimesNewRoman”。
各项下划线末端对齐。
摘要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座高峰,它被誉为“无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作为古代抒情诗的典,它以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为基本容,其题材容相对局限狭窄,但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大多数展现深闺女子缠绵的离愁别绪的共同主题之下,却有着复杂多样、各具情态的思妇形象,使得深闺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鲜活饱满,栩栩如生。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
Abstract
ThenineteenancientpoemsisthehanliteratiWuYanShionepeak,itisknownas\"thecrownofsilence\",'China\"grades\"saidits\"wenwenli,sadnessandfar,spectacular,isalmostvalueless.Asamodeloftheancientlyricpoetry,itexpressessomefeelingsandthoughtssweptherbestfriendsorrowasthebasiccontent,itsrelativelylimitednarrowsubjectmatterandcontent,butithasahighartisticachievement,inthemostshow-women'slingeringLiChouunderthecommonthemeofthesorrowofparting,therearecomplexandvaried,withallkindsofmodalwomenimage,makesthepurdahwomen'simagefromthepage,freshandfull,lifelike.
绪论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非一人一时而作,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乐府诗》之后,从叙事诗成功过渡到抒情诗的典之作。
产生《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环境则动乱复杂,东汉恒帝、灵帝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把持朝政,垄断进仕之路,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混乱。
这些中下层的仕子为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只能背井离乡,心怀故土及家中父母妻儿,离家游宦,渴望早日实现自己仕途愿望,扬名后世,与妻子团聚。
因此,它以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为基本容,围绕着“离”和“思”这一共同主题,表现出深闺女子因丈夫离别而思念,心苦闷孤独,因离别时间之“长”和相隔距离之“远”进而产生怀疑、怨怼、悲哀各种复杂且难以名状的思想感情,突出表现形象鲜活、各具形态的思妇形象,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共同性和典型性。
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一、思妇诗产生的时代背景(1.时代环境2.表现容及男性以女子口吻写诗的原因)
(一)时代环境
《故事十九首》是出一群无名作家的作品,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完整且成熟的文人五言诗。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诗歌的典。
正如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碎语》)他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准确精当的,认清了作品产生的时代性和作者的群众性,道出了因“离”而“思”的基本容,它所说的“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是极言它高超娴熟的艺术特色和平浅质朴的文句中却具有精准生动的高度概括能力。
《古诗十九首》产生时代环境复杂混乱,汉代末年,宦官外戚外勾结,垄断仕宦道路,朝廷部矛盾激化,朝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凋敝,民间百姓生活贫苦,穷困潦倒。
在此情况下,中下层失意士子纷纷游走他乡,他们怀着积极用世的精神渴望能够进入仕途,早日建功立业,在取得仕途上飞黄腾达的同时最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早日荣归家园与妻儿父母团聚的人生理想。
然而,社会时代混乱复杂,游宦的成功率通常很低,宦游士子在仕途上屡次受挫,远离他乡抑郁而不得志。
由此,在《古诗十九首》中产生了以“游子游学仕宦”“离别”为创作主题的诗歌,旨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的人生理想和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游宦失败、仕途的长期失意抒发自己在他乡漂泊无依的羁旅情怀和政治上不得志而产生的心苦闷、无法排遣的悲哀。
(二)男性借女性口吻代言的原因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极其普遍的文学技巧。
如:
早在《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歌中就有以男女爱情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诗句,知识表现的朦胧隐晦,在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便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诗句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也符合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委婉的思维习惯,通过自拟弃妇形象而抒发仕途失意之苦,并以“香草”“美人”意象丰富形象,基调哀婉动人。
正是这种含蓄婉约的诗歌表现手法,符合中国古代诗人的思维习惯,在后代的诗歌中“借男女以喻君臣”的文学技巧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
晋文人植的《七哀诗》中“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依”其七言诗代表作《燕歌行》中“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这种以思君女子的渴盼远游丈夫早日归来的思念之情来比喻建功立业的仕宦游子渴望早日得到君的重用而苦苦等待的心孤独、痛苦的情绪。
由于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心空有一番理想抱负却不得施展的苦闷、孤独、彷徨等生不逢时的心理与受尊卑等级、封建观念格的深闺女子自怨自艾、孤独等心理长生共鸣。
在《故事十九首》中有大部分的思妇诗是出自男性之手,借女性口吻和女性心理来寄托理想。
古诗十九首使得这一思妇形象更加圆润丰满、从多角度、多色调、多层次来展现思妇心深处隐微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情感,这些含蓄蕴藉的文学表现技巧,成就了古诗十九首浑融的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
思妇文本的形成除去与汉末混乱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婚姻观念、贞节顺从的性别规与约束和女性的社会处境有很大的关系。
被历朝历代奉为至上思想的儒家经典,他们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一观念早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汉代向编订的《列女传》,班昭编订的《女诫》等更是对女性的言行作为进行了限制,因此,女性从一出生开始变处于从属、卑弱地位,从而也更加凸显了“男权社会”中男人的地位、男人与妇女的关系及女性处境,所谓“思妇诗”就是丈夫因最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远离家乡,游学游宦,而女子独处幽居,盛装打扮,怅望楼头,日日夜夜思念夫君早日归来,因时间空间阻隔长久不得相见,女子在思念期盼、等待中心生忧惧、疑虑,害怕男子移情别恋遂成为女子心纠结的隐痛。
而因时空阻隔不得相见相闻相问的的相思逐渐丰富演变成思妇—怨妇—弃妇等多样妇女形象。
这种以描写空守深闺的已婚失意妇女的相思情怨为主题,通过细微的人物形态、平淡朴实的语言、浑融的境界,来挖掘和探索并试图展现幽居深闺女子心的敏感多思和幽怨之情。
这种哀婉幽怨、贞顺自守、温柔敦厚的思妇形象正与当时紧、高压的险恶政治环境下,苦苦等待却谋不到仕途之路,得不到君赏识重用但仍旧就忧国忧民,对忠贞不二的广大中下层臣子的处境恰恰相似。
一面说,失意女子的遭遇,仿佛成为仕途失志臣子的一面镜子,并从中看到自己政治生涯的不幸和最终的政治宿命;从另一面说,不幸的政治生涯,也可由此作为思妇、怨妇、弃妇之所以“思”“怨”的原由,失意女子和失志的仕宦臣子二者在情感上相互相映、相互渗透。
因此,古诗十九首部分的思妇诗中男性以女性身份、借女性声音发言,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态度试图揣摩女性心理、境遇、形态等成为普遍现象。
二、思妇形象的多元风貌
在《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思妇形象,表达思妇的相思幽怨之情的诗歌大约有九首,其中以第一人称口吻而写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寒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来》《明月皎皎》这七首,而以第三人称口吻来表达思妇情感的有《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共两首。
这些诗中以男子拟代,发自于女子之口,有表现未婚女子对所倾慕男子的呼唤与表白以及到适婚年龄却仍待字闺中的忧虑、已婚妇女对远游夫君的深深思念和被遗弃女子的幽怨悲愤,通过对上述几类情感的表达,塑造了复杂多样、格局形态的思妇形象,展现纠结、幽微发杂且难以捉摸的心世界,这也使得诗歌风格哀婉缠绵、意境圆润浑厚。
(一)孤独与等待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思妇形象
《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来》这首诗是代表作品。
这两首诗都表现丈夫出行远游,久久未归,妻子在孤独与等待中苦苦思念中更加坚定对爱情的专一和坚贞。
《孟冬寒气至》是一篇写因丈夫久别、女子凄然独处的思念和孤独的诗。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其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是异常敏感的,首句“孟冬寒气至”中的“孟冬”是冬季的十月,可见妻子在这一年中在思念丈夫的孤独等待的愁苦中已渡过了春、夏、秋三季。
寒冬长夜,孤枕难眠,思妇仰望星空,怀念远人,想起三年前客从远捎来丈夫的寄来的书信,“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信中没有提及自己身在处、情况如、时回家,仅此两句简短之语,主人公却将它“置书怀袖中”紧贴身心,随时取出观看,可见女子对书信的珍重异常;“三岁字不灭”更体现出女子保护书信的珍爱、小心翼翼以及对丈夫急切的思念、浓厚而深沉的爱意。
在漫漫长夜,独处难眠的凄冷夜晚,女子的戚戚孤独、等待与盼望正因为有怀袖中的书信而更加坚定,她相信丈夫也和自己一样对彼此的爱情坚定如磐,虽相隔两地,但心仍为彼此守候的坚贞、深沉之爱。
《客从远来》从主题、抒情主体和叙述时间来说都非常相似,可以说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
同样此诗抒写一位思妇收到“一端绮”的意外喜悦和痴情浮想。
“客从远来,遗我一端绮”客人的突然造访,并带来夫君从远特地寄来的采绮,虽算不得珍贵,但却深含这丈夫对自己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后句“故人心尚尔”的悲喜交集、声泪俱下的场景,更是将过去近乎绝望等待的委屈、长久压抑的凄苦和哀伤一并发泄,此前的疑虑以一并烟消云散。
女主人公在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中,将绘有鸳鸯双栖,代表夫妻伉俪相偕的采绮,裁制成“合欢被”寓意年年平安、岁岁合欢的美好象征,女子深沉并痴心浮想,有情意深重的合欢被温暖着女子漫长寒夜,如同夫君仍在身边的温暖和美好,表达女子坚贞感情和永不分离的愿望。
在悲喜交集之余,更加深了对丈夫的守候和思念,使得其一往情深的痴情形象变现的栩栩如生。
《凛凛岁寒暮》以记梦为核心,抒写思妇子岁暮给远游子寄去衣被,自己也思想如潮,因相思之迫切,愁肠百结,进而恍惚由现实进入梦境,见到朝思暮想的“良人”,与之携手而归,未及同床共枕,游子离去,思妇梦醒后,独自伤感,心痛苦、孤独、苦闷而无法与人述说、派遣的恍惚怅惘心境。
整首诗歌意境如梦似幻、朦胧而又包含思妇深沉感情,这种朦胧迷离的诗歌意境和女子恍惚怅惘的心境使得一个因思之切、盼不归、爱不见最终以梦境聊以慰藉的孤独寂寞、苦闷凄婉的痴情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二)因思而疑虑、忧惧进而产生哀怨的怨妇形象《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
在《故事十九首》中所抒写的思妇形象都是外表光鲜亮丽、正当青春盛年却心孤独寂寞、苦闷凄凉的心境,面对四季节序变化,春光和煦、蝉鸣鸟叫、花红树绿,她们只能幽居闺中,独倚楼头,怅望游子归来。
狭小幽闭的生活空间,日日夜夜,岁岁暮暮思念,使得思念近乎绝望,她们猜度、怀疑游子的迟迟不归是否被燕佳人而迷惑;进而哀怨、恐惧、担忧自己的青春韶华在空虚的等待和思盼中悄然而逝,等待自己的是被遗弃的宿命。
《行行重行行》中“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两句从时间和距离两个面直言夫君离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别离之久,相思愈烈,主人公以“马”“越鸟”尚有眷恋故土的本性的比兴手法,来暗喻女子对夫君深婉的爱恋和浓厚的相思;“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这两句更是思妇将长期压抑在心中的相思之苦和因思而猜测疑虑最终陷入痛苦和彷徨的复杂情感的直白呼喊。
绎《诗谱》评其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可谓精准;“岁月忽已晚”抒写思妇在岁岁暮暮的相思中青春逝去、坐愁红颜老的哀怨与迟暮之感,最终,主人公以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它相思离乱、凄苦悲凉的哀歌。
《冉冉孤生竹》写新婚不久,丈夫远游迟迟不归而引起女子的疑虑、忧惧的一首诗歌。
诗中再次出现“思君令人老”的感叹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的伤感之语和对丈夫久久不归的的思念、埋怨、担忧的真挚情感的直白流露;女子以含苞待放、焕发荣光的蕙兰花自喻,若错过时光,过时不采,蕙兰将随秋枯萎凋零,正如唐诗中《金缕衣》中,所表达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惜时惜花之情。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为”和《行行重行行》中的女子相似,均抛却疑虑、担忧进入自我安慰的温柔敦厚的心境。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以真挚的感情唱出那种独倚楼头、独步庭院的相思中承受心孤独、痛苦的煎熬,在寂寞的等待中坐愁红颜消逝的曲曲哀歌。
(三)对传统礼制、女教束缚的大胆反抗的叛逆形象
中国封建传统礼制中“男主外,女主”“阳尊阴卑”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女子社会地位低下、根本没有话语权,在传统礼制的束缚规下要求女性从一而终、贞定顺从,所谓的“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也预示这女性在出嫁后便屈从于“以夫为天”从属地位,因此在表达情感上她们通常婉约含蓄、含而不露,从而形成温柔敦厚、谦卑自安、贤惠贞顺成为中国传统女子的典型形象。
在《青青河畔草》中的主人公曾为欢泪舞场、夜夜笙歌的妓女,当终于过上渴望有真爱有夫君陪伴的日子,而丈夫远游,久久不归,红妆艳服、独立楼头,远望大好春光,而自己身居闺中、无尽的等待、期盼、心寂寞孤独、精神苦闷和长久压抑的情感使得娼家女终于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大胆、坦率且直露的对情欲的热烈呼唤,“难”字生动的表达了女子空闺寂寞难守、心痛苦的煎熬。
娼家女将心中积郁已久的压抑感直白袒露的呼唤和呐喊,虽然是对传统礼制的含蓄婉约的否定和大胆反抗,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娼家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她恐惧、忧虑自己在等待中青春消逝、未老先衰也是个人生命价值的觉醒,娼家妇真实心声的流露让我们更近一步的了解女子真实的心世界,也将这一叛逆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
三、思妇形象的文学价值及《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一)思妇形象的文学价值
在《古诗十九首》部分的思妇诗中,展现了多种多样且各具形态的思妇形象,因思而信,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痴情思妇形象,因思而疑,进而猜测、担忧自己在等待中韶华逝去、红颜枯老得怨妇形象,还有因思之切、盼而不见、爱而不得,最终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坦白呼唤的叛逆娼女形象。
这些生动而真实的思妇形象在抒发自己真实情感的同时不仅仅是对封建礼教对女子规束缚的反抗,更渴望自由、渴望能与游子相偕行并追求真挚的爱情和个人的生命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将空守深闺、思念游子归来的孤独、空虚、寂寞的心世界和苦闷的精神世界向我们一一展示,它有利于扩展诗歌题材,而这也对女性心理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如:
南宋女词人清照、商隐等的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不仅仅是文人创作五言诗的成熟的一座高峰,在语言表达、审美境界、比兴手法的运用、各具形态思妇形象的展现,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伥切情,实无言之冠冕也。
”在语言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句中无生涩冷僻之语,平淡、浅近、质朴,但却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中“盈盈”“娥娥”“纤纤”“札札”叠字的巧妙连用,《客从远来》中“缘”“丝”双关语运用,使其颇得《诗经》《乐府诗歌》的神韵;典故、警句的引用使其形成的深衷浅貌、短语情长这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可谓屡见不鲜。
《客从远来》《孟冬寒气至》中分别以“书信”“一端绮”来发端,并将其作为抒情主线;以“马”“越鸟”比喻动物依恋故土的习性来表达女子的相思别怨。
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使诗歌形成委屈婉转、反复低徊的艺术风格,更是对《诗经》《离骚》比兴传统的承袭和超越,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榜样。
在审美意境的创造上:
诗中多篇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在《凛凛岁云暮》中以会议梦境记事来展现思妇因相思成疾,恍惚如梦的怅惘心境,如梦似幻的诗歌意境也将思妇梦醒后,徒倚伤感的怅然若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古诗十九首》作为抒情诗歌的典和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在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标着意义。
它上承袭《诗经》《离骚》,下启晋五、七言诗歌的创作,对于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起到了奠基作用。
结论
《古诗十九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十九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