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2.docx
- 文档编号:24724824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0.92KB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2.docx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2
一、
强直收缩:
连续多次阈上刺激且彼此间隔小于单收缩时程,则可引起持续收缩,称~。
阈电位:
刚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称~。
钠泵:
是镶嵌在细胞膜磷脂双份子层之间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当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膜外K+增加时被激活,因此又称Naˉ-Kˉ依赖式ATP酶。
去极化:
受到刺激之后,Na离子通道首先被打开,即处于激活状态,大量Na进入胞内,出现去极化、反极化,达电位平衡为止。
1、何谓兴奋-收缩偶联,简述其过程。
答:
兴奋-收缩偶联:
基膜电变化和肌节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的中介性过程,称为~。
偶联过程:
三步骤
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
2)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触发肌肉收缩。
3)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2、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及其特点.
时期
时间
神经细胞状态
给予刺激后状态
绝对不应期
0.3ms
兴奋性为0
不兴奋
相对不应期
3ms
兴奋性上升,仍低于原水平
阈上刺激可兴奋
超常期
12ms
兴奋性高于原水平
阈下刺激可兴奋
低常期
70ms
兴奋性低于原水平
阈上刺激可兴奋
3、、比较RP.AP.局部反应的定义、特点及产生机制。
答:
静息电位(RP)定义;细胞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特点:
机制:
主要由K+外流所造成
动作电位(AP)定义:
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它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三个过程。
特点:
1、具“全或无”特性;2、非递减性扩布;3、不能总和;4、有不应期
机制:
是由于膜受到刺激后对Na+的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Na+内流造成的。
局部反应
定义:
当刺激强度增强到阈值的60%左右时,在阴极部位的膜电位变化除了包含阴极电紧张电位外,还有另外的成分,被称为局部反应。
特点:
1.不遵守“全或无”法则。
2.电紧张性扩布/递减性扩布产生的小去极化可向邻近短距离影响/扩布,随影响很快减弱。
3.可以总和。
时间性总和/前后叠加空间性总和/空间叠加4.无不应期
机制:
实质上是外向电流所导致的使局部细胞膜部分Na+通道激活,少量Na+内流去极化的活动结果,是锋电位的前身。
仅局限于阴极部位。
二、
脊髓休克: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部分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呈无反应状态。
运动单位:
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等肌紧张亢进现象。
1、试论下丘脑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答:
下丘脑有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之称,对血压、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2、试述脑电波形成原理。
答:
1、产生脑电节律性活动的条件:
(1)同步化;
(2)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
2、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
脑电波是由皮层细胞群同步活动时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所形成的。
3、皮层神经元节律性同步活动的起源:
皮层的自发的节律性活动来源于丘脑,然后从丘脑传递到大脑皮层。
三、
近视:
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
瞳孔对光反射:
光的刺激使瞳孔反射性缩小,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限制强光过多进入眼内,防止视网膜受到损伤。
美尼尔氏综合症:
又称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
1.简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功能特点
答:
感光细胞分: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均由外段、内段和突触末梢组成外段呈片层结构,由细胞质膜内折形成。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区别:
结构特点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段结构与色素
圆锥状,含视紫兰质等三种感光色素
呈圆柱状,含视紫红质
分布
中央凹密集,周边部少
周边部多,中央凹处无
与N节C联系
视锥:
双极:
神经节C
1:
1:
1单线联系
汇聚联系
功能
感受白昼光和色光,
光敏度低
感弱光刺激
光敏度高,
2.简述色觉学说基本要点,分析色觉异常的原因
答: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中存在感红、感绿、感蓝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
四、
凝聚原:
红细胞膜上含A抗原和B抗原(凝集原)即糖蛋白和糖脂。
晶体渗透压:
是生理学和心血管医学名词,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其值大约为705千帕。
渗透性溶血:
是指红细胞有低渗溶液中,细胞膜膨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1、列表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功能。
答:
形态
数量
功能
红细胞
两栖类和鱼类:
长椭圆状,有核
爬行类:
椭圆形,有核,比哺乳动物的大
鸟类:
椭圆形,有核,胞体较大
哺乳动物:
双凹圆盘形,无核,携氧能力强,但驼科和鹿科,则呈卵圆形
成年男子450-55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为500万个
成年女子380-46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为420万个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白细胞
颗粒
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1~4)
嗜碱性粒细胞(0.5~1)
无
颗粒
细胞
单核细胞(4~8)
淋巴细胞(25~33)
具有很强的变形、趋化和吞噬消化细菌和异物的能力
抗过敏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释放组胺、肝素及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机体变态反应
入组织成为巨噬细胞,具有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参与特异性免疫。
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
血小板
呈双圆盘形或卵圆形,无核
15——45万个/MM3
生理性止血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说明ABO血型的输血原则
答:
1)同型血可输2)适宜异型血少输0型为供血者时量不宜超出200Ml3)交叉配血
供血者受血者配血反应
红细胞血清主测
血清红细胞次测
如果主测/次测均无反应---配血相符;主测反应--配血不合/不能输血;次测反应--应急少量
2)成分输血:
失血输全血,严重贫血输浓缩红细胞,烧伤输血
五、
心动周期:
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一般周期为0.8秒(75次/分)。
期外收缩:
在心脏的搏动中,如果窦房结的功能不健全,或者房室结的兴奋加强,在窦房结的冲动还没有传来时就先发出冲动,这就可能引起心室正常收缩以外的收缩,即期外收缩。
有效不应期:
电位变化:
-90mv~-60mv(0期至3期末),兴奋性为0;由于Na通道完全失活而形成。
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淋巴循环有何意义?
答:
1)组织液有血液过滤产生,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媒介,物质交换完成后,96%的组织也被静脉血管回收,另外10%则为浸没在组织液末端呈盲管状的毛细淋巴管回收,形成淋巴液,最后因逐级递送而回到心脏,参与血液循环。
2)淋巴液生理意义:
(1)保持血液总量。
120ml/h2~4L/d
(2)吸收运输脂肪。
80~90%的脂肪
(3)防御作用。
淋巴结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他微粒
(4)回收蛋白质。
如抗体、激素、酶、其他蛋白质
2、讨论心肌自律性形成原理,总结心肌收缩性特征。
答:
心肌自律性原理:
自律组织膜电位在复极化4期结束后,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爆发AP,这种变化周而复始。
心肌收缩性特征:
(1).“全或无”式同步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心肌收缩依赖细胞外液Ca2+(4)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
3、简述冠状循环、脑循环的生理特点。
答:
冠脉循环生理特点:
1)心肌耗氧量最高。
2)氧利用率高3)冠状A口径,影响冠状血流量4)心舒期冠脉血流量占总冠脉血流量的80%。
脑循环生理特点(脑血供应来自颈内A和椎A):
1)脑代谢率高。
2)脑血流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3)灰质血流量大于白质。
4)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很小。
六、
潮气量:
在静息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似潮汐涨落,故名潮气量。
它与年龄、性别、体积表面、呼吸习惯、肌体新陈代谢有关。
肺活量:
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氧离曲线:
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称为氧解离曲线(oxygendissociationcurve),或简称氧离曲线。
1、呼吸过程三环节(图示)
答: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肺呼吸):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组织呼吸):
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
答:
血液运输的气体主要有两种:
氧气和二氧化碳:
1)氧气的输送比较简单,氧气遵循高分压向低分压处弥散的原理,在肺泡处向毛细血管内透入,并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氧合(注意:
不是氧化),红细胞将氧气带到组织后,根据相同的原理进入细胞,被细胞利用。
氧气在和血红蛋白氧合前和进入细胞前都是先溶解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的,这是一个必须的步骤。
2)二氧化碳的运输1/19是以溶解的方式运输的,其它是以化学的方法进行的,比较复杂,你拣简单的理解,复杂的看过算数:
组织中二氧化碳也是根据以上原理先弥散溶解在血浆中,并立即进入红细胞,并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水形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氢离子与Hb(血红蛋白)结合形成还原血红蛋白(H.Hb,血液变紫黑色),这时从K.Hb中置换出的K离子与碳酸氢根结合形成碳酸氢钾,运到肺脏后,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以相反的方向变化,碳酸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呼出体外。
(其中更复杂的过程从略)
七、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促进胃排空的动力:
胃运动产生的胃内压.
胃泌素:
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
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
人胰岛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①由胃粘膜上皮表面覆盖的富含HCO3-的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
②起隔离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及中和H+的作用,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自身消化。
③正常时,胃酸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持动态平衡,若胃酸分泌过多,或粘液产生减少,屏障受损,导致粘膜自身消化,可形成胃溃疡。
1、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为什么?
答:
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
原因:
1.吸收面积大。
长4~5M,环状皱襞、绒毛、微绒毛。
200平米
2.消化酶丰富,营养物已彻底分解,利于吸收
3.停留时间长,3~5h
4.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是二条营养吸收的基本途径。
2、试述蛋白质、脂肪、糖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过程(箭头式回答)。
答:
八、
基础代谢率:
机体在清醒、安静、平卧、空腹、室温20-25℃基础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叫基础代谢。
机体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基础代谢率。
单位:
kJ/(m2·h)
食物氧热价: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
1、试述体内能量的代谢过程。
提示:
图9-1
答:
食物中的能量被氧化释放出来之后,一部分能量一热的形式散失(约5%),另一部分成为自由能,其中一部分(45%)的自由能以ATP的方式储存起来,供细胞利用,参与机体各种功能活动,剩余的未转化为ATP的自由能则以热的形式散失。
2、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讨论机体如何恒定体温。
提示:
产热过程,散热过程,反馈与调定点学说
答:
九、
肾糖阈:
指尿中不出现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200mg/100ml
浓缩尿:
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在组织液生成和回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论述
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1)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重吸收(reabsorption):
指物质从肾小管液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
分泌(secretion):
指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肾小管液内的过程。
原尿在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有99℅的水和全部葡萄糖被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过程。
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
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
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
2、静脉快速注入20%葡萄糖50ml后,尿量有何变化?
为什么?
提示:
浓度计算,超出肾糖阈,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多
答:
尿中会出现葡萄糖,产生糖尿。
20%的葡萄糖50ML,人体内总血量为5000ML,在血液中其浓度为:
50*20%/5000g/ML=200mg/100ML而人的葡萄糖的肾阈值为200mg100ML,由此可知:
把20%的葡萄糖50ML静脉快速注入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比为:
100+200mg/100ML,此浓度比远远超过了肾排泄阈值,此时近曲小管就不能全部重吸收掉葡萄糖,小液管中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渗透压升高,促使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量减少,肾小球滤过膜透性增加,导致渗透性利尿,肾对葡萄糖的吸收量主要与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减少,当全部载体蛋白与葡萄糖结合时,葡萄糖转运量不可能增加,超限的葡萄糖必然从尿液中排出,因而糖尿的产生。
十、
神经内分泌:
既能产生和传导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激素的神经细胞或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扩散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并调节靶细胞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神经内分泌
1、下丘脑分泌那些激素?
各有何功能?
答:
2、列表比较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甲状旁腺、甲腺C细胞分泌的激素及它们的功能。
答:
垂体:
生长素(GH,躯体刺激素):
促生长、促代谢
催乳素PRL:
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泌乳。
促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活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卵泡激素FSH
促黄体生成素LH
促黑激素MSH:
促进黑色素(毛发皮肤)的生成。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生长作用,促变态反应,可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氧消耗和基础代谢,产热增加。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
对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的作用,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和抗休克等作用,应激反应
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和排出钾。
有“保Na排K”作用
性激素:
在雌性动物能促进骨骼生长及第二性征出现。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应急反应、强心、升压。
胰岛:
胰岛素:
①糖代谢:
促进糖的摄取、储存与利用,肝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血糖降低。
②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合成与储存,抑制分解。
③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质合成。
胰高血糖素:
(1)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血糖升高。
(2)促进脂肪分解,游离脂肪酸增多。
(3)促进氨基酸进入肝细胞,经糖异生转化成糖。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激素、VitD,血钙
甲状腺C细胞:
降钙素(CT)使血钙浓度
十一、
黄体:
为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
射乳反射:
1、简述睾丸的生精作用与内分泌机能(提示:
生精部位,生精过程;激素分泌部位与作用)
答:
生精部位:
由曲精小管的生精细胞生成。
精子生成过程: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成熟精子。
激素分泌部位与作用:
间质细胞分泌雄性激素(主要睾酮),男子正常分泌量4~9mg/d
睾酮生理作用:
1)刺激和维持男性特征:
喉结、声调、胡须、阴茎等,2)刺激前列腺、阴茎、阴囊、尿道等的发育,3)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生长
2、简述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提示:
三个时期的特点及发生的原因)
答: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增殖期:
子宫内膜增殖,出现大量螺旋小动脉。
分泌期:
内膜达最厚,分泌粘液,以待受精卵植入。
月经期:
随黄体萎缩,雌激素,孕激素,前列腺素引起螺旋小A痉挛,内膜缺血导致组织坏死。
经期一般为4~6天,量约50~70M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动物 生理学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