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教学改革综述.docx
- 文档编号:24723709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8KB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教学改革综述.doc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教学改革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教学改革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教学改革综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综述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良好的教学手段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
广大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代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如下:
(一)整体化教学法
如杨红等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点面结合法,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两大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性。
所谓点面教学法,指一堂课中以独立的一个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法为主,两大理论体系的相互联系、支撑为补充。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有二:
一是便于对某一具体的理论做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二是便于集中体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纵深结合法,帮助学生从总体上和更深层次上把握两大理论体系的思想实质。
所谓纵深结合法,就是分析探讨不同理论的思想和实践,研究总结理论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
这种教学具有简单、生动、深刻等鲜明特点,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巩固理论教学成果。
(二)综合教学法
如刘树方提出采取多种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主题讲演与答辩。
基本步骤是:
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第二,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境教学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多媒体教学法。
不断开发和研制新的教学课件,增加授课信息量和感染力[2]。
(三)小班讨论教学法
高校政治理论课一般都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顾及大部分学生,师生间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环境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张伟针对大班授课的不足提出推行小班讨论的教学方法。
第一,小班讨论的时间和地点要自由。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每个班级每学期可进行2-3次。
地点以各班教室为宜,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其积极参与。
第二,小班讨论的规模不易过大,最好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
第三,小班讨论的具体组织形式应多样化。
讨论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
第四,论题的设置要合理。
设计论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注重时效性。
第五,评价手段要客观。
讨论可以采取激励机制,把课堂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3]。
刘树方也认为小班讨论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获取信息、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法
曾毅红认为,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能动作用,促使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的高效达成。
论者在把这种教学法设计为三个具体环节:
第一,主题的选择。
论者以教材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例,根据这一章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了八个选题。
第二,规则和程序的制定。
一是以抽签或其他大家能接受的方式确定小组的选题;二是每个小组在课外进行对本组选题的研讨并记录;三是制作出针对选题的报告。
四是课堂演说和提问。
每小组的演说设置时限,其他小组同学针对其选题及演讲自由提问,由演讲人或该小组其他成员作答。
第三,参与结果的评价和激励。
一是制作“课堂演说评价表”,对各小组在演说内容、演示文稿、演讲者语言表达以及问题回答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对选题所涉及的小组表现进行点评;三把参与活动的状况作为奖励计入个人平时成绩[4]。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概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范围涉及现行教材的几乎各章节的所有内容,但较为集中的探讨和研究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学界普遍认为内容很抽象,教材的结论性叙述不易使学生把握,应该拓展教材信息。
如董燕、杨洲认为,如果只就教材讲解,会使内容显得假、大、空,降低教学效果,需要拓展教学内容。
第一,廓清社会主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第二,引入“贫困核”概念,论证现实中的贫富差距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矛盾。
第三,借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指标,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在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第四,分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指出共同富裕将会在中国成为现实[5]。
陈伟认为,现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实际困境主要有:
一是教材的统一性与学生层次的差别性的矛盾;二是重点理论(邓小平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联性的矛盾;三是不同概念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矛盾等。
他提出了改进本章的具体思路:
一是要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关联概念讲起。
二是要在对马恩列斯毛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的对比中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讲清讲透;三是要展扩教材提到的知识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挫折等[6]。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有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这章内容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如肖潇、肖新发认为该章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学历层次的差别,不能因材施教,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某些内容的布局不够合理。
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被安排在第二节而不是第一节,淡化了本章的主题。
第三,对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关系把握不合理。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身,但教材却用两节的
篇幅讲实践理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战略),理论教学这个重点难以突出和展开。
基于此,论者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该章的重点,要详讲。
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据、过程、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战略。
这部分不是教学重点,讲授内容要精即可。
第三,关于本专科两个层次教学内容的区分。
对于专科层次来说,应当史论结合,以论为主[7]。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关于本章内容,兰水认为,本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设计总体上是符合教学实际和教学逻辑的,不足之处是:
第一,教学内容不能体现本专科层次的差异性。
现行统编教材符合本科院校大学生实际需求,对高职高专学生就有不适应之感。
第二,重点问题阐述不够充分,部分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如本章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历史过程描述较多,对学生关心的关键问题和教材重点问题理论分析不够;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引用党的十五大报告内容多,理论深度不够;第三节分配制度对于这些政策讲解要透,引导要科学;第四节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措施罗列多,理论解读不足。
基于此,论者提出了改进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的重点是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的重点在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
第三节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和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四节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方针[8]。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关于本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熊桂玉认为:
第一,某些内容的布局不够合理。
如本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和第二节最好合并,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理论上系统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处理不合理。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但教材却有两节的内容讲民主法治实践,理论教学这个重点难以突出。
基于此,论者提出本章拟分为两节,第一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制度,第二节讲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第一节在教材原有六个问题的基础上增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条目。
第二节要在第一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掌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主要任务[9]。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
学界普遍认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加强理论教学二者是统一的,强调实践教学最终是为了加强理论掌握群众的力度。
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地位,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有效路径。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实践教学对提高“概论”课整体化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魅力就是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杨红等认为,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既能让学生在广阔、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直观感受理论有机统一的价值,又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使正确的思想、理论成为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1]。
龙海平认为,社会实践教学一般以活动(或情景)、场所为载体,以实践为中心,它更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确立相应的信仰、价值和观念,它溶知识、能力、觉悟于一炉,集重点、视点、热点于一体,显现了主体的直接参与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实践场所的开放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10]。
(二)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杨红等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实践教学的路子:
第一,开展课前社会调研。
在课程开设之前的寒暑假,适当布置了一些参考题给学生回家调研,比如当前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化进程问题、城乡社会保障问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等,让学生返校后每交上一篇不少于3000字社会实践论文,计入平时成绩。
第二,组织课内参观考察。
在课程学习中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比较典型的工厂、农村,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教学有效地深化、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1]。
刘树方也认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规律。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为党旗团旗争光”的社区服务,“敬老爱老”养老院慰问,“绿色环保在行动”、“汽车博览会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及经验交流,学生自制社会活动的短片、积极参与演讲赛、知识竞赛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
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建设和考核方法
“05方案”实施以来,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转变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来,关于该课程的建设问题和实现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就逐渐提到日程上来,就这些问题,学界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关于课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时也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平台。
“概论”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对于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等问题,学界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刘文、濮小金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建设:
第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构建教学内容;第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第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第五,规范教学管理,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11]。
(二)关于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如何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以提高考核效率、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李荷英认为:
第一,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
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辩证统一。
第二,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适当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
但开卷考试的考题一定要注意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降低考试标准,背离教学目标。
第三,理论思维水平和实际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把社会实践能力考核在总成绩中的份额提高到
30%左右[12]。
刘树方、朱颖华也结合“概论”课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改革提出“四个注重”原则:
第一,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第二,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第三,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第四,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2]。
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改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的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
“概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尤其是对“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研究,对“概论”课各章节具体内容的修改和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意见,这些研究和探索对于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就该课程教学研究的长远发展而言,“概论”课教改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仍然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合理捋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关
系
从以上对近年来“概论”课教改研究的基本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论者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观点不乏有混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嫌,笔者认为:
教材体系是刚性的,它应该反映一定时期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而教学体系是弹性的,它应该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最新形势,用基本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和把最新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因此,教学改革研究应该在遵循教材体系的框架下去探讨教学体系的调整和改革,也就是要以教材为纲,探索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建设,从而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而且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必须实现这种转变,否则就会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教材体系是可以改的,但教
材体系的修订和改变具有滞后性,而教学体系具有应时性,因此,在教材体系基本固定的情况下积极探索适应变化了的教学环境的教学体系,是广大“概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深入推进“概论”课课程建设的研究
当前围绕“概论”课的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学术研究多,教学研究少。
广大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都比较热衷于学术研究,而教学研究受到轻视和冷落。
例如,通过学术期刊网查询,我们可以看到,围绕“概论”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诸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围绕这些问题探讨如何改进教学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
第二,总体研究多,具体研究少。
广大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都热衷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研究,而对诸如
“概论”课、“原理”课、“纲要”课等具体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受到冷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是要落实到各门具体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上。
第三,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
就“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来说,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论者探讨的问题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领域,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深度还比较肤浅,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还比较少见。
“概论”课课程建设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概论”课课程建设的总体研究和深入推进其各子系统的具体研究是当前和今后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积极探索“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各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13]。
”近年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探索出了许多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环节中仍很薄弱,方法比较单一,实效性还有待增强。
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建立健全与之相适的科学考核机制,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仍是非常紧迫的工作。
(四)继续加强“概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论者对“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成果还是十分丰富的,这些成果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会遭遇具体的教学环境,只有适合当时当地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继续探索和创新“概论”课教学方法仍然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
第一,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各高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等,不可能用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在同一个高校里,各院系学生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等,教学方法也应有别。
第二,要探索适合不同章节特点的教学方法。
现行“概论”课教材,全书共分十五章,每章又有若干节构成,由于每章节的具体内容不同,重点不同,使用的教学方法就应该不同。
第三,要探索适合教师专业背景的教学方法。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学科背景是多样的、复杂的,这就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讲授,因此,教师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 教学改革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