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723356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82.78KB
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永春一中2020届高三(上)期初考历史试卷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
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
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
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周王是通过强化血缘关系的方式来巩固分封制的,即将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选C。
材料重点在强调两者之间的姻亲血缘关系,而非强调两者上下级的行政关系,排除A;材料并未出现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描述,排除B;材料并未提到相关神权的描述,排除D。
2.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
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答案』C
『解析』
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
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
3.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答案』B
『解析』
从孔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运用和主张看,其思想向传统致敬,B项符合题意;三代典章和成果是孔子所“求”所用,A项“宣传”不符合其主张;C项中“外来”不符合史实;本题中只有具体的主张,不是“完整”的体系。
排除D项。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记载:
“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
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
”作者认为
A.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
B.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
C.书籍史料的史料价值为最高
D.实物史料有作伪而不可尽信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可知吕思勉强调的是实物史料有作伪的可能而不可尽信,D选项符合题意。
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史料的真伪考证,A选项排除。
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真实的实物史料价值大于书籍史料,C选项排除。
【点睛】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实物史料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文献史料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但是史学价值要低于实物史料。
6.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
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目的即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
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
秦朝的措施是强化中央集权故BD错。
7.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
”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
“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这反映了秦汉时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
8.如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滴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
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如表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较为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具有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滴见天地,灾及万民”——“议可以佐百姓之急”;“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有黄白云降”——“议尊宝鼎”;“六年有日食之异——“议郡守不宜频更”体现的是政治与天命的结合,说明皇权政治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皇权政治,不是民间迷信,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理论普遍流行开始于汉武帝,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皇权的神秘化。
9.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
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
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选项排除。
10.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
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可知,体现的是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A错误;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唐朝时期做官的途径还有恩荫做官,故D说法错误。
11.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
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墨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民主意识的萌发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体现理学能够促使社会的责任感。
故『答案』为B项。
A项,墨学成为官方学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自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排除;C项,南宋理学已经确立,新儒学已经形成,而三教融合趋势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南宋”没有“民主意识”,民主意识的萌发是明清时期,排除。
12.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
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
这主要得益于
A.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B.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C.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D.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明朝设内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具体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来的章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把处理意见最后报皇帝决断,在一般情形下,相当于代皇帝处理政事,但决策权在皇帝,故皇帝不上朝而掌握一切大权,内阁在前台运作,皇帝在背后实际操纵,说明当时行政的运行机制较完善,因此B项正确;A项是实质,不是原因,排除;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3.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反映了皇帝的决策随意性较大,政策反复不定,这说明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作用被弱化,故A排除;政策反复不定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B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材料未涉及军机处,故C排除。
14.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15.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
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这反映了实学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选项任确。
16.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
这说明当时雅典
A.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B.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D.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答案』A
『解析』
“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是为了鼓励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故选A项;“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能体现民主,排除B项;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是为了表演,也不能体现民主,排除C项;“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没有涉及表演的内容,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排除D项。
17.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答案』C
『解析』
从罗马民间谚语宣讲的“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及案例可知,双方认可的“和解协议”同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可知C项正确。
谚语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不是程序问题,A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诉讼强制性”,B项错误;这里的和解是突出了“协议”的,事先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愿的,不是所有和解,D项错误。
18.下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
该家具反映当时
丘比特梳妆台
A.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答案』B
『解析』
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可知,丘比特梳妆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世生活,追求现世幸福,故B正确;丘比特梳妆台反映关注社会现世生活,并非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奢靡之风”,排除D。
19.“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
”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B.分权制衡说C.三权分立说D.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C。
20.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D.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C项排除。
B项,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
D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1.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
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
这一修正案
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根据“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体现出国家统一的观念,宪法修正案体现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故C正确;共和制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B错误;材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观念,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排除D。
22.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
这反映出当时
A.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B.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浪漫主义者过分地强调理性
D.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法国大革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故A项排除;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思想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强调的是感性层次,故C项排除;据题干“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可得出民众对大革命后所建立社会的失望,故D项正确。
点晴:
解题时紧扣“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即反映出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据此获取正确『答案』。
23.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这表明法国
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D.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
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可知这表明法国为巩固共和政体建立保障。
这从侧面反映出法国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指的是内阁对议会负责,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特征;B选项错误,法国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
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答案』B
『解析』
由“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可以看出地方权力消弱,加强中央的权力,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立法的信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议会实际上是被皇帝主宰的;D项不选,题干主要是讲皇帝可以任命税务官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没有体现自由征税。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
《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法、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材料二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
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
公职人员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总是相伴而行,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反腐实践中可以看出……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吏治澄清法》。
1854年和1855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决定在大不列颠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1870年,政府又颁布了文官改革令,建立了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柴世民、武丽华《浅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说出古代雅典为防范公职人员腐败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防范官员腐败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
『答案』
(1)对策:
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建立较为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吏治的清明;但其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故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2)措施:
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审查。
(3)特点:
法律防范与制度防范相结合。
历史作用:
促进了英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解析』
(1)对策:
根据材料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
《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最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建立较为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
评价:
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可知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吏治的清明,但其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故其不能从根本上解決腐败问题。
(2)根据材料二“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为防范公职人员腐败所采取的措施为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审查。
(3)特点:
根据材料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总是相伴而行,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反腐败实践中可以看出……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吏治澄清法》。
1854年和1855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决定在大不列颠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1870年,政府又颁布了文官改革令,建立了现代公务员制度。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国防范官员腐败的主要特点是法律防范与制度防范相结合。
历史作用:
通过材料可知促进了英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根据材料“1854年和1855年,……决定在大不列颠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1870年,政府又颁布了文官改革令,建立了现代公务员制度”可知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26.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
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
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
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
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盂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
君主之国,主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 第一 中学 上学 期期 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