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docx
- 文档编号:24723340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9.41KB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一、主导产业的意义
(一)主导产业的定义
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但使用已非常广泛,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按这种观点,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与主导产业概念相近的还有先导产业、增长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中,先导产业是指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增长产业是指那些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平均增长速度的那些产业;战略产业的内涵与主导产业没有不同。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就此意义上看,主导产业应是该国该区域有条件发展、有广阔的区内外市场(乃至国外)、对其它产业能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带头产业。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由于该类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其二,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它产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群),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论。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先后出现三组带头的主导产业,即第一组是电力工业,带动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至50年代末);第二组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等工业,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若干年后到来的加工、组装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组是新兴的机械工业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
在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例如辽宁省,在50年代,当时的主导产业曾经是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等产业;到六七十年代,钢铁、化工等工业具有很大的活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了80年代,上述产业已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不了带动作用了。
新的产业,石油化工和汽车工业开始快步发展起来。
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
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
即应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创造好的环境,从能源供应、技术装备以及许多其它因素方面,保证主导产业得到快于一般部门的实际增长。
为了促使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争取和维持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确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群),并且创造各种基础设施条件、政策环境以及利用国家行政力量帮助开拓市场,来保证主导产业的优先增长和长期持续增长。
应该明了国家和区域间经济实力和利益的竞争。
相当程度上在于产业上的竞争。
产业结构是否先进是关系到国家、区域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大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确定主导产业的意义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看,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
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
主导产业的变化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关系,可表示为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率,它等于该部门产值变化率减去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率,记为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从它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建立如下的判定标准体系:
(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这类标准包括六项内容,含义分别如下:
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一个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可通过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与相关产业发生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这种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指该产业利用区域内资源的数量和对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利用效益的程度。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指该产业能为区域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多少。
4.增加价值。
指该产业的经济活动的效果。
增加价值等于该产业的总产值减去购买全部中间产品的消耗。
5.出口潜力。
主要从该产业生产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当前的供求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结合销售渠道、市场覆盖面、潜在竞争对手等因素进行判断。
6.环境影响。
指该产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及治理该产业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成本高低。
(二)竞争能力
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判:
1.技术先进程度。
指该产业装备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工艺、装备在内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
2.产品质量水平。
指该产业产品质量与性能的优劣程度。
3.劳动生产率。
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4.市场占有率。
主要从流通领域考察,该产业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总销售量中的比重。
5.利税效果。
根据销售产品的利润、税收与成本价格的比率进行判断。
三、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
主导产业的确定可从定量、定性及综合分析三方面着手,下面介绍四种一般常用的方法:
(一)带动影响分析——乘数分析
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2.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即主导部门将促使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和发现,以便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3.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乘数理论来分析。
乘数理论是在J.M.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成长的分析。
它反映的是投资增量与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个倍数即乘数。
因此,乘数是一种系数。
用这个系数来乘投资的变动额,会得到投资所引起的区域收入的变动额。
比如由于投资建设一个新工厂,该工厂职工领取工资后,其中的一部分必然用来购买货物和服务,结果促进了当地消费部门的成长。
这些部门的成长使区域的收入增加,从而导致消费的再增长。
这些最初的投资支出,导出一系列次级的消费再支出。
这一系列的消费再支出是无止境的,但其数值却逐渐减少,而其总和将收敛于一个有限的数量。
假设投资300万元建设一个纸厂,由此产生区域的总收入为450万元,那么乘数的数值即为1.5。
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替不仅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还和整个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形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导部门的形成、发展和更替也不完全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过程,它必须依赖于区域条件。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顺应社会经济、科技进步的要求,依托于区域优越的条件,选择主导产业部门。
例如,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
对于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以往多是围绕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进行讨论的。
这种讨论多只限于“农”与“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片面的。
因此常导致实际效果不大的局面——区域经济没有迅速明显的发展,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没有根本有效的治理。
陕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大力促进能源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陕北煤炭资源的开发以及围绕着这一开发活动而创造的工业发展条件,可以为改变陕北贫穷落后面貌、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即是说,基于区域资源优势的主导部门的形成和成长。
可以带动相关工业部门及农业部门的综合发展,必将促进区域经济状况的全面改善;同时,只有区域经济状况的全面改善,才能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彻底调整提供可能性。
图4-1示意性地表示陕北地区主导部门如何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它可以为制定陕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土整治规划提供某些启示。
(二)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特尔菲法(Delphi)又称专家调查技术。
是美国兰德公司在40年代末期制订的一种预测方法。
采用匿名反复进行,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调查后的预测结果。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它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算法。
通常用来处理复杂系统中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系统机理不清难以精确化和定量化的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主导产业的选择。
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即与特尔菲法结合,并加以量化计算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多约束选择、多目标决策中,对于判定不同要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一种既简便又具有相当可靠程度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先将待选择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如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为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程度,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一一给予评分,构成判断矩阵。
其步骤如下:
假定评价目标为A,评价因素集为F{f1,f2,…,fn}
构造判断矩阵P(A-F)
fij是表示因素fi对f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i=1,2,…,n;j=1,2,…,n),fij的取值如表4-6。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或幂法求得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对这个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后可作为各因素的权重。
用权重与各因子分别相乘,求其和,数值大者可选为主导产业。
(三)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设研究某经济问题涉及p个指标,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2,…,xp)。
对X作正交变换,令Y=UX,其中U为正交阵,Y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使得Y的各分量在整个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容易解释。
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从Y的主分量中选择主要成分,剔除对经济过程影响微弱的部分。
通过对Y的主分量的重点分析,达到对原始变量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
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导产业时,是在已选出的m个主分量Y1,Y2,…,Ym中,以每个主分量Yi的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样品(产业)的主成分得分后,可由主成分得分衡量每个样品在第i个主成分所代表的指标方面的程度及地位。
当把m个主成分得分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出每个样品的综合评价函数得分,以这个得分的大小排队,即可自然排列出每个样品“主导”性的大小。
(四)从以下三个层次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1.从国际、国内比较中选取那些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具有较高增长率的产业部门。
就此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曾经提出了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其中收入弹性基准的经济学内涵是,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或对某一商品需求增量与国民收入增量的关系,即
式中:
△xi为需求增量或产值增量;
xi为产业i的产值或上一时期得到满足的需求;
△y、y分别为国民收入增量及上一时期国民收入值。
收入弹性的计算可用回归分析方法,也可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利用投入产出表,我们还可以准确地测定一定时期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其中最简洁的方法是,首先根据不同时期的部门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各部门的实际职工人数,然后与部门净产值及部门总产值比较,求出一定时期的部门人均净产值和人均总产值;其次将不同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即可求出不同时期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
2.依据产业性质判断它们的发展,是否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编排原则,可知国民经济各部门总是可以分为中间投入依赖及中间需求依赖型两个典型部门。
根据影响力系数Bi(后向联系)和感应度系数Fi(前向联系)进行分析。
首先从Fi看,小的感应度系数表明其它产业对它的中间需求较少,因此这些产业的增长主要由最终需求的变化决定。
相反对于Fi较大的产业来说,它们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生产性需求的增长,以及各部门间的联系程度。
其次从Bi较小的产业来说,表明它们受其它产业生产水平的影响较小,因此它们的发展不会受国民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可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对于Bi较大的产业来说,一方面表现为它们的增长速度会依其它产业的产出水平的变化而自动增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其增长过程中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按Bi和Fi的大小将各种产业的性质分成表中的四种类型。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选取主导产业。
3.主导产业选择中区域经济条件的限制。
经过上述两阶段,一定时期内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已基本明确。
但是最终确定实际的主导产业部门还应进一步研究,这些可能的主导产业能否在区域经济的限制条件下较好地发展。
一般说来,这些限制条件包括:
就业水平、就业结构、资金需要量、输入产品需求量及其结构、资源需求量及污染允许量等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①在区域发展中不可能出现一成不变的主导产业。
②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最终要依地区经济条件为转换。
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决定区域间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
③由上述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既可以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的产业,也完全可以是在上述范围属于衰退期的产业部门。
其中原因在于:
同一产业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可以呈现出明显的需求弹性差异,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产业发展条件。
因此那种不顾区域实际条件盲目发展现代化产业部门的作法是极不明智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分析 区域规划 教学 区域 主导产业 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