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 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docx
- 文档编号:24720616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73.92KB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 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docx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 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 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
第1章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
1.1矿产资源勘查基础知识
一、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
所谓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的富集物,从其形态及数量来看,作为一种经济开采和提取的矿产品,在目前是可行的或潜在可行的。
矿产资源包括了所有无生命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天然产出的无机或有机物质。
矿产勘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质找矿。
矿产勘查的目的是寻找具有开发价值的工业矿床(体),确定矿床(体)的空间位置、品位、储量,并对其开采利用价值作出初步评价。
用于矿产勘查的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三大类:
地质找矿法、地球物理找矿法和地球化学找矿法。
地质找矿法是最早应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它利用地质学原理,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岩、矿石露头或岩芯标本直接进行观察与鉴定,追索矿床(体)线索,并通过采样化学分析等手段最终对矿(床)体加以确认。
地球物理找矿法的专业名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或称为“勘查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简称“物探”。
物探是通过对地球物理场和岩石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问题的。
所谓地球物理场,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的、具有物理作用的空间。
例如,地球内部及其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重力场;具有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为地磁场;具有放射性作用的空间,称为辐射场;具有电(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为地电(电磁)场;质点振动传播的空间,称为弹性波场,等等。
组成地球的各种岩(矿)石之间,总是在磁性、密度、放射性、温度、电(介电)性、弹性等物理性质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一般来说,岩层埋藏越深,密度就越大,弹性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与周围的岩石相比磁铁矿的磁性较强、铜矿的密度较大、石墨的导电性能好、金属硫化矿体的电化学活动性强等。
这些差异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与地下岩、矿体(层)相联系的地球物理场的这些变化称为地球物理异常。
用专门的仪器观测这些异常,取得与它们的分布情况及形态特征有关的地球物理资料,利用一些已知的规律,并综合地质及其它物、化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或岩、矿体的赋存状况,达到地质调查的目的。
利用电、磁、地震波寻找矿产的地球物理方法分别称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此外还有“地热勘探”,统称为“普通物探”,而本教材中将要详细讨论的利用岩石核特性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统称为“核地球物理勘探”,简称“核物探”。
地球化学找矿法的专业名称叫“勘查地球化学”,它依据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按一定测网采集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等介质的样品,分析其中的目标元素含量和相关元素含量,圈定目标元素与相关元素的含量增高地带(称为“地球化学异常”),并最终达到找寻目标矿床的目的。
对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所开展的测量,分别叫“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或“原生晕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或“次生晕测量”、“分散流测量”、“水文地球化学测量”。
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地球上未被人们发现的矿床已经越来越少,找矿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目前的地质勘查工作更强调地、物、化多种方法综合找矿。
二、一些基本概念
1、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概念
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区域叫背景区,背景区内元素的含量范围称为背景含量。
背景含量的平均值叫背景值(图1.1.1)。
元素含量与背景值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叫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需要指出:
异常是相对的,这种“相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异常是相对于背景而言的,背景不同,异常的含义可能不同,最常见划分为区域性(范围很大)的异常与局部性(范围较小)的异常。
大的矿床周围一般都会出现区域性的异常。
2)异常值的下限是相对划定的,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情况下,以背景值的3倍作为异常下限,但根据具体区域和情况,也有以两倍、甚至一倍异常为异常下限的。
3)异常是相对于背景的显著差异,因此,比背景值显著高是异常(严格说来应该叫正异常),比异常值显著低也是异常(严格说来应该叫负异常)。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正异常称为“异常”,对负异常则一定要称为“负异常”,以免混淆。
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异常,依据其成因及所赋存的介质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①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原生晕;
②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次生晕;
③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散流。
此外还有:
④水文(地球化学)异常,水晕;
⑤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生物晕;
⑥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气晕。
2、原生(分散)晕
原生分散晕,简称原生晕,是成矿过程中与矿体同时形成的一种地球化学异常(如图1.1.2)。
其中,达到工业品位的部分称为矿体,未达到工业品位而又较周围围岩中含量高的部分称为原生晕。
原生晕与矿体关系较密切,幅度较大。
层积矿床、岩浆矿床和热液矿床都能形成原生晕。
这里需要指出两点:
一是原生晕的形成、形状、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元素的扩散作用、热液作用时间、溶液中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浓度,以及溶液的温度压力、周围岩石的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二是原生晕的成分是复杂的,除成矿元素外,尚有其它伴(共)生元素(各类矿床的原生晕组合,详见1.2节),这些伴(共)生元素中的活动性大的元素,可以形成范围更大的分散晕,是很好的找矿指示元素。
3、次生(分散)晕
次生分散晕,简称次生晕,由已形成的矿(化)体,以及原生晕,在表生带由于风化和侵蚀作用(图1.1.3),成矿(伴、共生)元素经过迁移,重新分配在各种介质中形成的异常。
由于岩石原地风化,产生大小岩石碎块、细粒及粘土,向下逐步过渡为基岩,这样就形成了残积层(图1.1.3b)。
如果基岩出露地表是倾斜的,则因重力分异作用,使得疏松层积物沿着倾斜方向向下移动,形成坡积物(如图1.1.4所示)。
4、分散流
由矿(化)体、原生晕、次生晕破坏后,成矿(伴、共生)元素经迁移,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异常。
分散流与矿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靠近矿体,有时离开数公里。
成矿元素在分散流中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和不规则的,异常地段和非异常地段常交错分布。
表1.1.1中对三种异常的特点、作用进行了比较。
表1.1.1原生晕、次生晕、分散流特点与作用
异常
元素浓度
异常范围
与矿体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作用
原生晕
高
小
高
矿体定位
次生晕
中
较大
较高
追索矿体
分散流
中-低
大
较低
找矿方向
5、指示元素
所谓指示元素,是天然物质中能够作为找矿线索,或者对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具有指示作用的化学元素。
指示元素具有指示找矿的作用。
按照对于矿床所起的作用,指示元素可以分为:
1)通用指示元素
所谓通用指示元素,是指能够指示多种矿床存在的元素。
例如:
Cu、Pb、Zn、Au、Ag、Sb、Sn、Mo等热液矿床中都有As异常,所以As能指示上述矿床的存在,As是通用指示元素。
2)直接指示元素
直接指示元素是指成矿元素本身。
例如Sn是找Sn矿的直接指示元素。
3)间接指示元素
是指能够间接指示某种矿床存在的元素。
例如利用As、Hg找金矿,As、Hg就是间接指示元素。
间接元素一般是成矿元素的伴生或共生元素。
根据指示元素在矿体周围迁移的远近,人们还把指示元素分为远程、中程与近程指示元素。
以金矿为例,有:
远程指示元素有:
Hg、As、F、Cl、I
中程指示元素有:
Cu、Pb、Zn
近程指示元素有:
W、Sn、Sb
此外,对于热液矿床(体),沿矿体垂向,成矿元素与伴生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1]。
例如,四川某金矿的垂向分带序列为[2]:
Sr-Ba-Sb-Hg-As-Au-Pb-Ag-Cu-Mn-Ni
在这个分带序列中,Sr、Ba、Sb为矿体的前缘晕组合元素;As为矿体上部的特征元素;Pb、Cu为矿体晕元素;Mn、Ni为矿体尾晕元素。
掌握矿(床)体的垂向分带规律,对勘查与评价矿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阶段矿产勘查的基本任务
找矿一般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及勘探四个阶段。
对各种核地球物理测量来说,不同勘查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比例尺,以达到完成相应阶段勘查目的。
表1.1.2为各种比例尺的线、点距。
表1.1.2各种比例尺的线、点距
比例尺
线距(米)
点距(米)
比例尺
线距(米)
点距(米)
1:
5万
500
50-100
1:
5千
50
5-10
1:
2.5万
250
25-50
1:
2千
20
2-5
1:
1万
100
10-20
1:
1千
10
1-2
预查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有进一步工作的地区,为普查提供依据。
对铀矿勘查来说,这一阶段一般开展路线测量,或1:
5万比例尺测量。
普查一般是在开展地质工作程度比较低的地区进行,其任务主要是寻找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成矿远景区,为详查提供依据。
这一阶段一般开展1:
2.5万比例尺测量。
详查则是在普查确定的成矿远景区、矿区外围、或其它地质工作提供的具有找矿价值的地区进行。
详查的主要任务是基本查明工作区内地质体的分布状况,基本控制矿体分布的范围与品位变化,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这一阶段一般开展1:
1万比例尺测量。
勘探阶段主要是利用山地工程(挖探槽、打坑道)、钻井,对地质体进行揭露,并系统采集样品加以分析,以最终确定各个矿体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品位、储量、矿物类型、元素组合,为矿床开采提供科学资料。
这一阶段工作,一般开展1:
5千~1:
1千比例尺测量。
1.2核物探勘查矿产资源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
1.2.1应用天然放射性方法的地质前提
与γ方法及α方法有关的主要天然放射性核素有铀、镭、钍、钾、氡及其短寿衰变产物。
它们在自然界的岩石圈、水圈中既广泛分布,又在不同的地质体及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构造环境中表现出含量分布的差异,而形成放射性异常。
因此,通过天然放射性方法测量出主要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可以达到解决各类地质任务的目的。
1.主要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地壳中,U与Th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分布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中。
条件有利时,这些元素富集成矿,含量比克拉克值大102到104倍。
由于铀的化学性质活泼,在表生带已被氧化成正六价,以铀酰离子形式迁移,因而在铀矿床外围,原生晕及次生分散晕都十分发育,分布范围远大于矿体本身,其浓度为铀矿床的1/5~1/50。
这就是天然放射性方法成为找寻铀矿床的主要手段的原因。
在各类岩石中,U、Th、K含量差异很大,但却有规律可循。
在火成岩中,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放射性元素含量亦增加。
即K、Th、U含量在酸性岩浆岩中最高,基性、超基性岩中最低(表1.2.1)。
在花岗岩侵入体内部,不同期次,不同相及不同脉岩中放射性元素含量都有差异。
变质岩中,U、Th、K的含量取决于变质作用前原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以及变质过程中U,Th、K的富集、分散过程。
U、Th、K含量在碳质页岩、石墨化片岩、千枚岩、白云母化-黑云母化片麻岩中相对含量较高,而在大理岩、石英岩中含量偏低。
沉积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来自火山岩与变质岩。
由于层积环境与层积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沉积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大,但通常比火山岩与变质岩都低。
沉积岩中,以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最高,在碳酸岩中的含量最低,而砂岩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变化大,它取决于颗粒的组分。
一般说来,按深海相、浅海相到陆相沉积的顺序,沉积岩的放射性逐渐减弱。
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取决于形成土壤的基岩的放射性。
需要指出的是:
在成壤过程中Th、U、Ra将发生分离。
钍一般残留在尚未完全风化的残余岩石中,并有富集的趋势。
铀则相反,容易被淋蚀,特别是在潮湿的条件下,将导致U、Ra放射性平衡破坏并严重偏镭。
在地表水及地下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很大,可相差5~6个量级。
由于Th含量很低,导致Th/U比值很低。
水循环过程中,当其溶解了铀矿石及含放射性元素的岩石中的Ra及Rn时,放射性水化学异常中氡浓度可达105Bq/m3。
在大气圈及表土层的气体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在时间及空间的分布都有巨大的变化。
222Rn由于半衰期较长(3.825d),可以在远离地表的大气层中出现,而220Rn半衰期极短(55.6s),分布在距地表不超过100m的空间。
在铀矿及铀—钍矿上方的土壤空气中,氡的浓度可高达5×107Bq/m3。
表(1.2.1)列出了在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放射性元素含量的统计资料。
由于U、Th、K既广泛分布又存在差异这就为应用天然放射性方法解决各类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
表1.2.1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天然放射性元素含量[3]
(引自Г.Ф.诺维柯夫)
地质体
U,10-9
Th,10-9
K,%
Th/U
1.铀矿区
矿石
原生晕
次生晕
地下水
植物灰
2.侵入岩
超基性岩(纯橄榄岩)
基性岩(辉长岩)
中性岩(闪长岩)
酸性岩(花岗岩)
碱性岩(正长岩)
3.喷出岩
玄武岩,辉绿岩
英安岩
流纹岩
霏细岩
粗面流纹岩
4.沉积岩
砾岩
砂质,粉砂岩
泥岩,粘土
碳质-泥质页岩
灰岩
泥灰岩
钾岩
油页岩
煤
5.变质岩
黑云母片麻岩
结晶片岩
石英岩
角闪岩
大理岩
混合岩
6.疏松沉积物
花岗岩风化壳
灰岩风化壳
土壤(平均值)
7.水圈
海水
地表水
地下水(背景值)
300~30000
50~300
10~100
10-2~10
±100
0.03
0.6
1.8
4.5
3.0
0.7
2.5
4.7
4~16
3~8
2.4
2.9
4.0
10~20
1.6
1.2
0.9
5~100
3.4
1.6
1.3
1.0
0.8
1.1
3.2
2.8
1.2
l.0
1.3×10-3
10-4~10-3
10-2~10-2
10~100
5~30
5~30
—
—
0.08
1.8
6.0
18.0
13.0
2.3
10.0
19.0
20~40
30~50
9.0
10.4
11.5
15
1.8
3.0
1.0
10~15
4.8
8.0
4.2
4.0
3.2
1.8
16.1
12.4
7.0
6.0
5×10-6
2×10-5
10-5~10-4
1~5
1~4
1~4
—
±14
0.10
0.70
1.8
4.0
3.8
1.0
2.3
3.7
3~4
2~4
—
2.1
2.7
—
0.3
—
—
—
—
—
—
—
—
—
—
3.0
1.2
1.36
—
—
—
<0.1
≤0.1
≤0.1
—
—
2.7
3.0
3.3
4.0
4.3
3.2
4.0
4.0
5.0
4~10
3.7
3.6
2.9
1.0
1.1
2.5
1.1
<0.5
1.4
5.0
3.2
4.0
4.0
1.6
5.2
4.4
5.8
6.0
10-3
—
—
2.地壳岩石和矿物中放射性元素的分离
钍和铀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在深层还原环境中,它们都以四价离子形式存在。
而接近地表的氧化环境中,钍和铀则会在铀氧化为六价以后分离开来。
铀可以以铀酰离子形式被天然水所搬运,而钍在表生带几乎没有迁移。
镭比铀更容易从天然矿物中分离出来。
因为镭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与铀矿物的其它组成元素极不相同,镭很容易进入天然晶体的毛细管和微裂隙中,从而被显微毛细管水所淋滤。
天然水,特别是老石油水或岩石中长期循环水(温泉水)中镭的含量可以很高。
这一现象导致将天然放射性方法与找石油工作联系到一起。
镭和氡的分离,情况则较特殊。
氡不形成化合物,只是微量地被吸附在毛细管壁上。
氡将从岩石中释放出来,用射气系数(
)来描述岩石的这种能力,定义为释放出的氡与岩石中形成的氡的比值。
值与围岩中镭的含量成正比,与裂隙的平均宽度成反比;也取决于岩石的构造。
人们发现,在穹隆构造中,边部水的氡含量比穹隆顶约高三倍;构造、裂隙发育的地区,为氡的释放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易于形成放射性异常。
3.放射性元素与某些元素间存在着共生、伴生关系
研究表明,某些矿产与放射性元素间存在着共(伴)生关系。
其中在成因上与碱性岩、碳酸盐岩有关的稀有矿产和钠长石矿床,以及含独居石和锆石的钛铁矿,与放射性元素间存在着普遍的共(伴)生关系;而沉积钒矿、钼矿、磷矿、煤、可燃页岩、含稀有金属伟晶岩、古老的含金砾岩等,与放射性元素间经常有共(伴)生关系;铜、锡、多金属矿,内生的钼、钨矿等也不乏有放射性元素伴生的实例。
一般说来,萤石中铀含量偏高,而钍与铝土矿伴生,油页岩及褐煤地层中含铀达0.005~0.01%。
而某些金矿化与钾化同时存在,放射性40K的偏高场就与金矿化密切相关。
而稀土,锆、铪、铌、钽中都含有放射性元素。
在国内外都寻找到不少与放射性有关的金属矿床,例如富含铀的钼矿床、伴生铀的斑岩铜矿床等。
世界著名的奥林匹克坝铀、钼、金矿床就是这类矿床的典型代表。
这些都表明,在某些地质条件下,U、Th、K可以成为找寻某些矿产的指示元素。
而在勘探和开采阶段,放射性测量还可能作为划分、评价矿体的手段。
例如,四川某磷矿,矿石中磷含量与总量γ照射量率密切相关[5],为此,通过19个钻孔测井与分析资料,建立了两者间关系来划分矿层。
式中P-磷矿品位;Iγ-自然伽玛照射量率。
1.2.2应用核方法勘查非放射性矿产的地球化学依据
地球化学专家们的研究已经证实:
自然界很少见到单一元素的富集。
换言之在许多地质一地球化学环境下,矿化现象的显示往往是一群元素的集合体,这些元素的集合体,构成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
因而,无论是原生异常,还是次生异常,其组分均是复杂的,具有多组分的特点。
它除了含有成矿元素外,还含有与成矿元素相伴生的各种其它元素。
异常的组分与矿体的组分有直接关系,不同类型的矿床,其异常的组分也不一样。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据此选择能指示矿体存在及其特征的某些,甚至某组元素作为指示元素,通过圈定出矿异常达到找矿目的。
以岩石测量为例,表1.2.2中列出了国内某些矿床原生异常的指示元素。
表1.2.3中例出了R.W.Boyle统计的国外不同类型矿床及其地球化学异常中的元素组合。
表1.2.2国内某些矿床原生异常的指示元素[1]
矿床成囚类型
指示元素
元素迁移特点
主要地质效果
高温石英脉型黑钨矿
W、Sn、Bi、Mo、Ag、As
As>Sn、Bi、Ho>Ag>W
评价石英脉含矿性
硫化物型锡矿
Sn、Cu、Bi、As、Mo、Pb、
Cd、Ag、1n、Hn
Ag、Mn>pb、Cd、Sn、Cu、Bi、As、In
找盲矿体,评价
黄铁矿型铜矿
Cu、Pb、Zn、Ag、As、Hn、
B、Ba
Ba>AgMn(B)>Cu>,As>pb
圈定矿化带
矽卡岩型
铜矿床
Cu、Ag、Bi、Zn、As、Mo
Ag、As、Zn>Cu、Mo>Bi
寻找盲矿体
铁钢钼矿床
Cu、Pb、2n、Mo、Ag、As、Co、B
Ag、Zn、B、As>Cu、Mo
寻找盲矿体
铜钼矿床
Cu、Ag、Zn、Ho、Pb、Nn
寻找盲矿体
硫化铜镍矿床
Ni、Cu、Co、Ag、Mn、As、Cr、Zn、Pb、Hg
Ni、Cu>As、Hg、Ag(?
)>Co>Mn
寻找盲矿体,评价铁帽
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Cu、Ag、Pb、Zn、Cd、Sn、bi、Sb
(Ag)、Cu、Pb、Zn、As>Cd、Sn、Bi、Sh(Ag)
寻找盲矿体
裂隙充填型
汞矿床,汞锑矿床
Hg、Sb、As、Cu、Ag、Ba
垂直方向:
Hg>As、Sb>Pb>Ag、Cu
寻找盲矿体,评价铁帽
水平方向:
Hg>Sb、As>Pb>Cu、Ag
钨锡铌钽矿床
F、Li、Sn,BeO,Ta205
F>Li、Be0>Sn>Ta2O5
评价盲矿体,寻找铁帽
石英脉型金矿床
黄铁矿型金矿床
As、Ag、Au、Cu、Pb、Zn、Bi
(扩散)As>Ag、Cu、Pb、Zn、Au
热液交代型
菱铁矿赤铁矿床
Mn、Ni、Cr、Co、V、Zn、
Cu、As、B、Pb
(水平扩散)
Mn>Cu>Zn>Ni>pb
圈定矿化远景区寻找盲矿体
斑岩型铜(钼)矿床
Cu、Mo、W、Pb、Zn、Ag、Mn、As、Hg、F
Mn、As、F、Hg、Ag>Pb、Zn>Cu>Mo>W
表1.2.3不同类型矿床及其地球化学异常中的元素组合[5]
矿种
矿床类型
元素组合
重要指示元素
铜
1.页岩铜矿及共变质类型
Cu、Ag、Zn、Cd、Pb、Mp、Re、Co、Ni、V、Mn、Se、As、Sb、Ba
Cu、Ag、Zn、Pb、Mo、CO
2.砂岩、砂质页岩及砾岩中的铜矿
Cu、Ag、PbZn、Cd、Hg、V、U、Ni、Co、P、Cr、Mo、Re、As、Sb、Mn、Ba
Cu、Ag、Pb、Ba为指示元素,在某些地区Ni、Mo、As、Sb、Go为有用指示元素
3.斑岩铜矿
Cu、Mo、Re、Fe、Ag、Au、As、Pb、Zn、B、Sb、W
Cu、Mo、Re、Ag、Au、As、Pb、Zn
4.矽卡岩型铜矿
Cu、Fe、Re、Fe、Ag、Cd、Mo
W、Au、Sn、Bi、Te、As、Ni、Co(很少)B、F(某些矿床)
Cu、Ag、Mo、W、Bi、Pb、Zn、As
5.与基性岩有关的致密状含铜硫化物
Cu、N1、Co、Fe、Pt族、Au、Ag、
Bi、Se、Te
Cu、Ni、Co
6.火山沉积岩中致密块状含铜硫化物
Cu、Zn、Pb、Cd、Ag、Fe、Hg、As、Sb、Au、Mo、W、Re、Co、Ni、B、Ga、In、Tl、Ge、Sn、Bi、Se、Te
Cu、Zn、Pb、Cd、Ag、Fe、As、Hg
7.在各种地质环境中的脉状铜矿床
同上
同上
银
1.含银的各向铜、铜、锌、金镍矿床
见各类矿床
Ag、Pb、Zn、Cd、Hg、Tl、Cu、Au、Ba、Mn、Bi、Se、Te、As、Sb
2.自然银矿床(特别是含Ni、Co砷化物者)
Ag、Ni、Co、Fe、S、As、Sb、Bi、U、亦含一些Ba、Cu、Zn、Cd、Pb、Hg
Ag、Ni、Co、As、Sb、Bi
3.富含银的砂岩铜矿、铀矿或钡矿
Ag、U、V、Sr、Ba、Cr、Mo、Re、Fe、Co、Ni、Cu、Ag、Au、Zn、Cd、Pb、P、As、S、Se
见砂岩铜矿、铀矿及钒矿
金
1.含金的镍、铜、铜、锌及银矿床
一般与铜、铜、锌或钨的矽卡岩型矿床类似,As(Sb、Bi)可能特别高
Au、As、Sb、Bi,其它见各类矿床
2.矽卡岩型金矿床
一般与铜、铅、锌或镥的矽卡岩型矿床类似,As(Sb、Bi)可能特别高
Au、As、Sb、Bi,其它见各类矿床
3.在火山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 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 地球物理 勘探 电子 教材 地质 地球化学 基础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