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4720613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58KB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docx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
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
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
波浪淘洗。
簸:
掀翻。
牵牛织女: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
(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
是啊!
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
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
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
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
2.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
导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
第二阶段:
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2、请阅读【题解】
3、补充介绍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别号有:
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
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
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
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
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
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
卷,杂说百篇。
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
绮丽,婉转缠绵。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从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
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
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
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
“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主?
他若能以写词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会成为我的俘虏啊!
”
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创作背景。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下面我们就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第三阶段:
朗读诗词,体会情感。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译文:
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
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
已是国破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
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
第四阶段:
赏析
(思想内容)
此词为亡国后的伤感、沉痛之作。
(表达了亡国之君难遣的悲哀和寂寞。
)分上下两片。
1、朗读上片,思考:
透过上片的哪些语句,你知道了词人整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
具有怎样的心绪呢?
交流、明确: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
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
《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
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
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
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
室内也是死气沉沉。
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
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
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
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
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
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
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
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上片着眼于白天的景和情。
第一句中前半句写回忆往事,不觉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为满腔愁怨。
一个“堪”字,一个“只”字,只能剩下,实际是只留下。
后半句“对景难排”中所对之“景”并非乐景,所排的也不过就是“哀”。
身为囚犯,度日如年。
触景生情,悲情无法消解。
“秋风庭院藓侵阶”动静交织,为“对景”
作注解。
秋风阵阵,凉意渐浓,归思顿生。
而身锁庭院之中,因少人探访,至于藓侵台阶,门帘终日无人卷起。
写景寥寥几句话,抒情隐于所绘之景,但人物的悲喜之情表露无遗。
】
过渡:
词人白天面对着冷清、萧索的环境孤独寂寞、愁苦不堪,那么,夜间他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态呢?
2、朗读下片,说说词人夜间的难堪表现。
说说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
交流、明确: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方式是回忆往事。
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
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
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
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
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
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
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
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
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
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下片落笔于夜间的感受。
先前也曾腰悬宝剑,豪气冲天。
而现在自己去国离家,身为囚犯,宝剑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气概也早已随衰草无处寻踪。
夜晚凉意袭人,满天无云,一轮明月高悬碧空。
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
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暗伤亡国之意。
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3、阅读【赏析】内容,加深理解。
4、小结: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之后的伤感和沉痛,层次、线索很清晰。
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间生活难堪统括被俘后的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阶段:
总结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不加雕饰。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
作者在词中直泻胸臆,各有侧重。
有哀愁:
“往事堪哀,对景难排。
”有哀怨:
“终日谁来;”有哀叹:
“金锁沈埋,壮气蒿莱。
”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生动如画,形象鲜明。
(3)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而遣词准确、洗练。
“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
【景中有寄寓:
“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
“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
表示怀愁脉脉难断。
景中有对照:
过去住处是玉楼瑶殿,现在住得是小院藓阶;过去通宵寻乐秦淮,现在整日珠帘不卷。
】
第六阶段:
诵读;背诵。
第七阶段:
作业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其应怎样评价?
2、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板书
浪淘沙
哀愁:
对景难排——沉郁悲凉
白天
哀怨:
终日谁来——荒凉冷清
夜晚
哀叹:
空照秦淮
教学后记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
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古诗诵读
浪淘沙
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浪淘沙 鄂教版 小学 四年级 下册 语文 优秀 教案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