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复习南林11028DOC.docx
- 文档编号:24715759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31MB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南林11028DOC.docx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南林11028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复习南林11028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南林11028DOC
总论
一、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
1、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构效关系结构特征生物合成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结构鉴定提取分离
二、天然药物的来源
植物(为主)、动物、矿物、微生物、海洋生物
3、基本概念
1、有效成分:
:
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2、有效部位:
具有临床疗效的一类或数类化学成分的总称,为混合物。
3、无效成分:
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成分。
4、毒副作用成分:
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分。
5.杂质
6、生物活性成分:
经过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影响机体功能的所有成分。
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副作用成分
注意: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相对性
(1)一次代谢及其代谢产物
1、一次代谢:
维持植物机体生命活动的代谢过程叫一次代谢。
2、一次代谢产物:
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等
3、一次代谢产物的作用
1)植物的营养物质
2)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二次代谢及其代谢产物
1、二次代谢:
以一次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或前体),经不同途径进一步合成的过程叫二次代谢。
2、二次代谢产物:
产生结构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珣丽多姿的化学物质。
3、二次代谢产物的作用
1)维持植物的特性与特征
2)重要的药物资源
2、提取
传统方法:
溶剂法原理:
相似相溶范围:
所有化学成分
蒸馏法原理:
与水蒸气产生共沸点范围:
挥发油
升华法原理:
遇热挥发,遇冷凝固范围:
游离蒽醌等
压榨法原理:
机械挤压范围:
新鲜药材、种籽植物油
提取溶剂的选择
理想的提取溶剂
1)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
2)不与化学成分起化学变化
3)经济、易得、使用安全
溶剂提取法
整体性提取
提取出尽可能多的化合物(最常用溶剂乙醇-水75~95%)
含醇溶剂能增大细胞壁渗透性;各种极性的大量成分易于充分提取
3、分离与精制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差异进行分离
(3)根据物质吸附性差异进行分离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
(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差异进行分离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差异进行分离
萃取法原理:
物质在两种互相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
3.根据物质吸附性差异进行分离
吸附分类固-液吸附: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半化学吸附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直至分离
1、物理吸附吸附原理:
分子间作用力
吸附特点:
无选择性、可逆吸附
吸附规律:
相似相吸
吸附三要素:
吸附剂(固定相)、溶质(被分离物质)、溶剂(洗脱剂、展开剂、流动相)
1)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
硅胶应用最广,适用于各类成分分离
酸性吸附剂:
中性或酸性化合物适用碱性化合物于溶剂中加入碱性物质
氧化铝:
酸性中性碱性碱性化合物
特点:
极性吸附剂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
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
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置换洗脱下来。
化合物的极性
规律:
化合物极性越大,吸附越强,越难(后)洗脱
1)官能团的极性强弱2)化合物的极性由官能团的种类、数目、排列方式等所决定
官能团极性大小:
R-COOH>Ar-OH>R-OH>R-NH2,R-NH-R’,R-N-R`2>R-CO-NR2>R-CHO>R-CO-R’>R-CO-OR’>R-O-R’>R-X>R-H
溶剂的极性规律:
溶剂极性越大,洗脱力越强
常用的混合溶剂:
(极性递增)
己烷-苯<苯-乙醚<苯-乙酸乙酯<氯仿-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氯仿-甲醇<丙酮-水<甲醇-水
注意:
洗脱用溶剂的极性宜逐步增加,跳跃不能太大。
最常用的混合溶剂:
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甲醇-水
2)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
a吸附力与结构的关系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小,结合越牢固
b洗脱力与溶剂的关系100%醇>含水醇>H2O
c应用脱色等
3)烷基键合硅胶——非极性吸附剂
RP-2RP-8RP-18(ODS)
RP:
reversephase(反相)吸附力、洗脱力与正相相反
洗脱剂(流动相):
MeOH-H2O、CH3CN-H2O
洗脱顺序:
化合物极性越大,越易(先)洗脱
应用:
HPLC、大极性物质的分离
硅胶
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含水量>17%)
正相色谱(极性小的化合物先被洗脱)和反相色谱(极性大的化合物先被洗脱)
3、半化学吸附
吸附原理:
以氢键的形式产生吸附
吸附特点:
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
有选择性、可逆吸附
聚酰胺对黄酮、酚类、醌类等化合物的分离
聚酰胺
吸附力与结构的关系
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
2)
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吸附力减弱
3)
芳香化程度越高或共轭键越多,吸附力越强
洗脱力与溶剂的关系
100%醇>含水醇>H2O
常用溶剂乙醇-水
常用再生剂10%乙酸、3%氨水、5%NaOH
应用
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脱鞣质(吸附力特强)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法又名:
凝胶渗透色谱法、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
分离原理:
利用分子筛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
被分离物质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流出色谱柱
(五)根据物质解离程度差异进行分离
1、离子交换法
分离原理:
酸、碱化合物在解离状态时与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产生离子交换
应用:
有机酸、生物碱类化合物
4、提取与分离的注意点尽量避免次生产物(人工产物)
(1)
光照的影响
(2)
酸碱的影响
(三)温度的影响
高温会引起化合物的氧化、聚合等结构变化,颜色加深。
(4)
溶剂的影响
(5)
层析的影响
第2章糖和苷
糖类
定义:
又称作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还是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初始原料。
作用:
植物的养料贮备、骨架支持
人类的营养物质、生物活性物质
分布:
在植物中占其干重的80%-90%
苷类
定义:
又称作配糖体,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组成,通过糖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作用:
生物活性物质
分布:
广泛——几乎所有的天然产物均可与糖或糖的衍生物形成苷。
第1节
单糖的立体化学
一、单糖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组成糖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表示方法:
Fischer投影式Haworth投影式优势构象式
单糖的环合
空间位置合适时,分子内的羰基易与羟基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半缩醛(酮)类化合物。
单糖在水溶液中主要是以半缩醛(酮)的形式存在的。
天然糖都以五元氧环(呋喃糖)或六元氧环(吡喃糖)的形式存在。
第2节糖和苷的分类
1、糖的分类(按照糖单位数目分)
(1)单糖类
天然单糖已发现200多种
含3C~8C(三碳糖~八碳糖)
以五碳糖和六碳糖最多
多以结合态存在
单糖1.五碳醛糖2.六碳醛糖3.六碳酮糖4.去氧糖(甲基五碳醛糖)5.支碳链糖6.氨基糖7.糖醛酸8.糖醇9.环醇
(二)低聚糖(寡糖)类
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键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的聚糖樱草糖(还原糖)
分类按单糖基个数分为二糖、三糖、四糖……蔗糖(非还原糖)
按有无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若两个糖均以端基脱水缩合
形成的聚糖就无还原性。
(三)多聚糖类
定义由10个以上的单糖基通过苷键连接而成
聚合度100以上至几千
性质与单糖和寡糖不同,无甜味,非还原性
举例淀粉,肝糖元
分类按功能分类a支持组织——不溶于水、直链型,如纤维素、甲壳素
b贮存养料——溶于热水、多支链型,如淀粉、肝糖原
按组成分类a均多糖:
同种单糖,如葡聚糖、果聚糖
b杂多糖:
两种以上单糖,如葡萄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
2、苷的分类
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a原生苷
b次生苷(次级苷)在植物体内共存的水解酶作用下,从原生苷中脱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苦杏仁苷(原生苷)
野樱苷(次生苷)
3、极性
a糖>苷
b糖:
单糖>双糖>三糖>……与-OH与C的分担比相关
c苷:
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4、溶解性
糖:
聚合度↑→水溶性↓单糖>低聚糖>多聚糖(难溶于冷水)
苷:
糖基↑→水溶性↑苷(亲水性)—与连接糖的数目、位置等有关>苷元(亲脂性)—与结构相关
按连接单糖基的个数分为:
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
按苷元上连接糖基的位置数分为:
单糖链苷、双糖链苷、三糖链苷……
野樱苷(单糖苷)苦杏仁(双糖苷)
番泻苷A(双糖链苷)
苷键
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氧苷(又分为醇苷、酚苷、氰苷、酯苷、吲哚苷)、硫苷、氮苷、碳苷
1、费林反应R-CHO+2Cu(OH)2→R-COOH+Cu2O↓(砖红色沉淀)+2H2O
费林试剂的配制:
溶液I:
69.3g结晶硫酸铜,溶于1000ml水中
溶液II:
349g酒石酸钾钠及100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水中,临用前等体积混合
操作样品液置于试管中,加费林试剂等量,摇匀,于水浴上加热2~3分钟,产生砖红色沉淀,即证明有还原糖
注意a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
b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NaOH溶液必须过量
c反应液必须直接加热至沸腾
d多糖及苷类可水解后观察砖红色沉淀量是否增加
2、糠醛形成反应(Molish反应)
Molish反应样品+浓H2SO4+α-萘酚→紫红色环
a操作:
样品液置于试管中,加入10%a-萘酚乙醇溶液1~2滴,摇匀,倾斜试管,沿管壁滴加浓硫酸数滴,在两液的接触面上产生紫红色环。
b单糖、低聚糖、多糖、苷类——Molish反应均为阳性
1、酶催化水解
优点a专属性高判断糖的种类、苷键类型 b条件温和保持苷元结构不变
常用的水解酶:
杏仁苷酶:
只水解b-六碳醛糖苷键
纤维素酶:
只水解b-D-葡萄糖苷键
麦芽糖酶:
只水解a-D-葡萄糖苷键
转化糖酶:
只水解b-果糖苷键
蜗牛酶:
只水解b-苷键
2、过碘酸裂解(Smith降解法)
试剂a.NaIO4氧化开环;b.NaBH4还原;d.稀酸调节pH
反应机理
优点条件温和保持苷元结构不变
适合a.苷元不稳定的苷b.C-苷
不适合苷元上也有邻二醇等易被过碘酸氧化的情况
第四节糖和苷提取分离
一、提取
a.单糖、低聚糖、苷水、水∶醇、醇
b.多糖水、稀碱液、稀酸液(慎用)
注意a.苷类常与其水解酶共存抑制酶的活性→原生苷
b.采集新鲜的材料→加热干燥、用沸水提、用醇提等。
第3章苯丙素类
苯丙素类定义: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分类:
苯丙酸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
第1节苯丙酸类
1、苯丙酸类化合物
基本结构:
由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环与丙烯酸构成。
常见的苯丙酸类:
(前R1后R2)
桂皮酸HH对羟基桂皮酸OHH咖啡酸OHOH
阿魏酸OHOCH3异阿魏酸OCH3OH
第二节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的基本骨架
a.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b.环上常有-OH、-OCH3、异戊烯基、苯基等取代。
c.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也可以被认为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母体。
苯骈a-吡喃酮伞形花内酯
1、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线型、角型)、吡喃香豆素类(线型、角型)、其它香豆素类
(1)简单香豆素类
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者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吡喃环
(2)呋喃香豆素类
a.7位羟基与6位或者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
b.成环后常常伴随着失去异戊烯基的三个碳原子
c.线型呋喃香豆素呋喃环、苯环、a-吡喃酮环处于一条直线上角型呋喃香豆素
生物合成途径:
(三)吡喃香豆素类
7位羟基与6位或者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
线型吡喃香豆素吡喃环、苯环、a-吡喃酮环处于一条直线上角型吡喃香豆素
生物合成途径
2、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性状
游离:
结晶形固体、大多有香气、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出)、有升华性、UV下显蓝色荧光
成苷:
大多无香味、无挥发性、不能升华。
(2)溶解性
游离:
能溶于沸H2O,不溶或难溶冷H2O
可溶MeOH、EtOH、CHCl3和乙醚等溶剂
含Ar-OH→可溶于碱水中
成苷:
溶于H2O、OH-/H2O、MeOH、EtOH等
难溶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3)
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4)显色反应
1、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第3节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的基本骨架
a.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b.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早期木脂素的定义:
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中b碳原子(8-8’)连接而成的化合物——木脂素
非b碳原子相连(如:
3-3’、8-3’)——新木脂素
组成木脂素的单位桂皮酸桂皮醛(偶见)桂皮醇(肉桂醇)丙烯苯烯丙苯
木脂素的一些新类型
寡聚(低聚)木脂素——三聚体、四聚体等
三聚体称为倍半木脂素;四聚体称为二木脂素
杂木脂素——由一分子苯丙素与黄酮、香豆素等结合而成如黄酮木脂素
降木脂素——母核只有16-17个碳原子
第四章醌类
醌类定义:
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分类:
按芳环的数目、骈合情况,主要分为四类:
苯醌、萘醌、菲醌、蒽醌
第一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一、苯醌类前:
对苯醌后:
邻苯醌
2、萘醌类
3、菲醌类
4、
蒽醌类(蒽醌、蒽酚(或蒽酮)、二蒽酮)
1、蒽醌衍生物
3、二蒽酮衍生物分为中位连接(C10-C10′)和α位连接(C1-C1′或C4-C4′)
1、化学性质
(一)酸性酸性来源:
羧基和酚羟基
游离蒽醌类
(前两个)溶于Na2HCO3溶于Na2CO3溶于1%NaOH溶于5%NaOH
二、分离
1、pH梯度萃取法——分离蒽醌
根据酸性大小,采用pH不同的碱性水溶液进行萃取(碱性由小到大),再酸化得到沉淀。
第5章黄酮类
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基本结构
经典定义:
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广义定义:
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2)分类
分类标准1.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2.B-环的连接位置(2-或3-位)3.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
(2)酸碱性
碱性
(三)显色反应
a.还原反应b.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c.硼酸显色反应d.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1、还原反应
(1)HCl-Mg反应
a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橙红色-紫红色
b查耳酮、橙酮、黄烷(醇)(-)不显色
操作:
样品+Mg粉+几滴浓HCl
注意:
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浓盐酸中会变色,故需做对照
(2)四氢硼钠反应
二氢黄酮(+)紫色-紫红色
操作:
样品+NaBH4+几滴浓HCl(浓H2SO4)
2、络合反应
(1)锆盐
(2)铝盐
常作为显色法测定总黄酮的依据
(3)
铅盐
可用于提取分离
(4)镁盐
二氢黄酮(醇)类→天蓝色荧光
(5)氯化锶
(6)三氯化铁酚类显色剂
3、硼酸显色反应
4、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碱:
氨蒸汽可逆;碳酸钠水溶液不可逆
a.二氢黄酮开环橙色~黄色
b.黄酮醇黄色→棕色(通入空气)其他黄酮无此现象
c.邻二羟基或3,4’-二羟基取代的黄酮易氧化黄色~深红色~绿棕色↓
2、碱提酸沉法
原理:
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加酸后析出
碱:
常用Ca(OH)2,即石灰乳(石灰水)
优点
(1)使含酚羟基化合物成盐溶解
(2)使含羧基杂质(果胶、粘液质、蛋白质等)形成沉淀
注意:
(1)提取时,碱液浓度不宜过高。
(2)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
应用:
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3)分离
极性硅胶
氢键聚酰胺柱色谱法
分子大小(量)凝胶
酸性梯度pH萃取法
特殊结构金属盐络合法
1、硅胶柱色谱法
应用范围:
主要分离小极性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应用最为广泛。
规律:
极性大吸附能力强
例:
A苷元B二糖苷C单糖苷
Rf:
A>C>B
2、聚酰胺色谱法
应用范围:
适合各种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
规律(洗脱先→后):
①苷元相同,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②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相应减慢
③羟基数目相同时,有缔合羟基→无缔合羟基
④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黄酮→黄酮醇
(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强)
4、梯度pH萃取法
原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酸性,且不同数目和不同位置的酚羟基的酸性强弱不同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分离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酮苷元
第6章萜类和挥发油
1、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定义:
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甲戊二羟酸(MVA)是各种类型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最关键前体。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一)单萜
定义:
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
链状单萜、环状单萜(单环单萜、双环单萜)、变形单萜
4、变形单萜
卓酚酮类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5、环烯醚萜
(2)倍半萜
定义:
是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是挥发油中高沸程(250~280℃)部分的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中数目、骨架类型最多的一种。
按其结构按碳环数分为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型等。
2、单环倍半萜
(三)二萜
定义:
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其结构按碳环数分为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型等
许多二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如:
紫杉醇、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关附甲素、雷公藤内酯、甜菊苷等。
4、三环二萜
如何解决紫杉醇资源?
答:
种苗快速繁育,实现人工培育红豆杉林(√)、组织培养、微生物合成、半合成(√)、化学全合成、结构简化/优化(√)
(四)三萜(第七章)
定义:
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3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有的以游离形式存在,有的与糖结合形成苷类
三萜苷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故被称为三萜皂苷
链状三萜、环状三萜(单环三萜、双环三萜、三环三萜、四环三萜、五环三萜)、新型三萜
1、四环三萜(达玛烷型、羊毛脂烷型、环阿屯烷型、甘遂烷型、葫芦烷型、楝烷型)
(1)达玛烷型
人参皂苷
分类
活性:
二醇三醇
中枢镇静兴奋
抗疲劳较强
抗溶血溶血
水解要获得人参皂苷元,需采用缓和水解法(过碘酸裂解等)
(2)羊毛脂烷型----灵芝
(3)环阿屯烷型(环菠萝蜜烷型)(黄芪皂苷)
2、五环三萜
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木栓烷型
5、挥发油
定义:
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驱风、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等生物活性;在香料工业应用极为广泛;在日用品、食品以及化学工业上都是重要的原料
(一)挥发油的组成
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它类化合物
(2)挥发油的性质
性状1.颜色:
无色或微带淡黄色,少数具有其它颜色;2.气味:
具有特殊气味;3.形态:
常温液态,有的在冷却时可结晶(“脑”);4.挥发性:
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个别成分可以升华(樟脑)
溶解度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在高浓度乙醇中全溶,在低浓度乙醇中只能溶解部分。
物理常数多数比重小于1,个别大于1。
沸点在70~300℃之间。
均具有光学活性,且具有强烈的折光性。
稳定性挥发油经常与空气、光线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树脂化),使挥发油比重增加,粘度增大,颜色变深,因此挥发油应装入棕色瓶内低温保存。
(3)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药典方法)、油脂吸附法(贵重的挥发油)、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压法(含挥发油含量较多时用)
(四)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分馏法、化学法、色谱法
1、冷冻法
2、分馏法
利用成分沸点不同,气化先后顺序不同进行分离
沸点规律:
碳原子数增加,沸点升高
双键数目越多,沸点越高
官能团极性越大,沸点越高
反式结构的沸点高于顺式结构的沸点
第8章甾体及其苷类
甾体甾体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合物。
定义:
以环戊烷骈多氢菲为母核而衍生的产物
生物合成途径:
甲戊二羟酸(MVA)途径
与四环三萜的区别
第9章生物碱
1、概述
1)生物碱的定义生物界中含N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注意:
下列除外:
低分子胺类:
甲胺、乙胺;
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
二)生物碱的特点
多数由C、H、O、N组成;N多在环上,少数在环外;大多具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显著的生理活性
4)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1、游离生物碱
(1)酰胺类
(2)N-氧化物(3)氮杂缩醛(酮)(4)亚胺类(5)烯胺类(6)季铵碱(7)酯类(8)硫氮杂环(9)苷类
2、成盐
有机酸:
草酸、柠檬酸、绿原酸等
无机酸:
硫酸、盐酸、硝酸等
(3)
溶解性
1、游离生物碱
2、成盐生物碱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醇
少数酚性生物碱,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不溶于碱水。
由于酚羟基存在空间位阻,不能与碱成盐,故不溶于碱水。
有些生物碱盐可溶于亲脂性的有机溶剂。
如:
高石蒜碱的盐酸盐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
4)碱性产生原因:
N原子具有孤对电子,能接受质子或给出电子而显碱性
碱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杂化方式、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氢键效应
五)生物碱的检识
1、沉淀反应与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配合物的反应
注意事项1、多在酸性溶液中反应,个别在中性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然 药物 化学 复习 11028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