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想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docx
- 文档编号:24709283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95KB
真正想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docx
《真正想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想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正想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
真正想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
学习书法的十大误区
学书法者千千万万,成家的星星点点。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在学书法过程中进入到误区里,虽痴心不渝,猛志长固,终也无所成就。
下面,我就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做一分析与书友们共识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
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
名师,才能出高徒。
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
就是因为有名师。
古人云:
“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中国书法有六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
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几乎臻于完美,可谓达到了化境。
他们的作品历经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鉴和评定,最后被奉为法帖。
而今人没哪个书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称得起是“法帖”。
显而易见,选帖应该首选古代的法帖。
当然这也不是说今人书法就不可学习,而是应该在精研传统之后再吸收现代大师的一些长处。
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
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态度又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着结果。
当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风格上会更适合你的审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学习临帖的时候则会更关注它的所有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各种技法和风格。
即使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会很乐意。
所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
只有当你入门之后,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选帖的情绪化选择,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这时的你毫无疑问已经在书法上升高了一个层次。
3.怎样临帖?
临帖也叫临摹。
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
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书法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
苏东坡说:
“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
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如何正确临帖?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细看”、“精临”、“深悟”。
(1)细看。
细看,就是要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线条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
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疏密等因素。
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
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
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都是充满神韵的。
临帖的时候,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
能否做到“细看”,关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
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
(2)“精临”孙过庭说:
“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
要做到形神兼备,初临下笔自然要缓慢而精到。
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
事实上,“精临”对于每个学书者来说固有难度,可这是一切的基础。
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
其原因有二:
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
(3)“深悟”“学而不思则罔”。
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上布阵与和谐。
所谓“形似”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对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的把握,必须“心悟”——去遐想和感触前人在挥毫时的情绪变化、运笔动态及作品内在涵养。
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即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
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二、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朋友问我:
“不临帖能写好书法吗?
”我说:
“不能”。
朋友肃然道:
“那照你这样说,第一个书法家临谁的帖?
”——我窘然无语!
虽不能回答这“鸡与蛋谁先有”的问题,但不临帖注定学不好书法。
理由有三: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书法,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
即使你学习过自己父亲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或者邻居的任何一个人的字,那也是临帖,只不过临的不是法帖而已,这也同样能使你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走了弯路的,但也毫无例外的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间接继承。
第三,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不好,涉及到书法的审美原则问题。
怎样的书法谓之好,怎样的书法谓之不好?
好,好到什么境界,差,差到什么程度?
原因是什么?
——这都需要有标准。
中国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相对审美法则。
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水准:
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的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
即所谓“继承和发展”,这是书法作品评定的两个基本标准,其他的细则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之内。
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呢?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
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
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
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因袭古法,墨守成规。
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乱真的程度,却就是不愿向今人学习,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
相反,现在很多初学者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传统于不顾,直取今人的所谓“大师名人”、“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数月速成,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
“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
余书者,艺术也!
”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
四、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
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
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
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
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
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
试想,如果只需要去读文字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电脑里调出一份印刷体的《兰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书法水平?
鬼才相信!
其实,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
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
通过多看,直到看懂帖里透露出的书法的美,并去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五、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家门口有片坟地,常常有人死了送来这里丧葬。
埋人要举行丧礼,家属们四肢牛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经常站在边上观看,深受濡染和熏陶。
小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之后,在后院里掘地为穴,脏泥人于其中,然后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孟母发现后非常震惊,担忧孩子会误入歧途而毁了人生,只好赶紧搬家。
那么,小孩模仿丧葬之礼,不知其由,是出自于幼稚无知;那如果我们要见了坟头不问埋的是谁,就趴地上大哭,那还不闹出天大笑柄?
——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
此帖谁写的?
怎样情况下写的?
师承哪些流派?
有啥特点?
品位何如?
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
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
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
书法有法,但无定法。
有法不死,无法不乱。
初学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迈之人弃法;正书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书言法,行书达意,草书纵情;无隶楷不古,无楷行不稳,无篆草不畅;楷意重而行死,隶味重则草拙,无行意则楷滞;学楷老不如少,学草少不及老…等等。
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习书时才会有的放矢。
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
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六、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
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上世纪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把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演绎的栩栩如生。
在他的笔下,江湖侠客们谨承师传,固守门户,排斥异己,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
这种现象,在书法界也是相同的。
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
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
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
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
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上过华山的人都知道,游人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他们坚持不懈,从不间断。
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
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
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九、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人常说,“久病乱投医”。
一个人病久了,总是会很着急。
起初找个医生看,人家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大,听人说某处有神医,于是连忙拜望,结果又是药没吃完,重新转院……,如此下去,别说神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
学书法也非常忌讳这种“久病乱投医”、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
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
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
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
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
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
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
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
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
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
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
”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天的感悟能力和后天的努力学习是同等重要。
民间有很多自学成才的高人,他们没有进过科班,但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会让你惊诧不已。
相反,很多所谓科班出身者,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却不思进取,坐吃老本,或中道更辄,弃艺从商,终与艺术绝缘。
可见,学习艺术要有痴迷而虔诚的热情,绝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功利上的谋生手段。
否则,你肯定会后悔的。
后悔什么呢?
一个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生活的浪漫,浪费了你的青春年华;二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发财和升迁的机遇,而得到的只是苦行僧般的无望的境况。
有人说,人家那些大书法家大笔一挥就是几千、上万元,怎么说是苦行僧呢?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成功后的浪漫,却没有看到“夜阑青灯五更寒”的奋斗之艰辛。
急功近利、不耐寂寞的人,是不适合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
怎样读帖?
读帖到底读什么?
文/吴汝贤细心观察,培养眼力。
对所临的每个字,都要细心观察,这就是读帖。
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吴汝贤先生对读帖所总结出的“十观”,对培养眼力,真正认识书法作品与书道规律,很有参考价值。
“十观”是:
一、观其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
二、观其运笔过程,看清顿挫轻重。
三、观其驻笔处,看清如何收笔。
四、观其转折处,看清方笔、圆笔。
五、观其笔画连接处,看清是连还是断。
六、观其字的各部分关系,看清疏密与停匀。
七、观其字的整体,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
八、观其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
九、观其章法布局,比较字距与行距,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
十、观其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
由以上“十观”可知,读帖、临帖,精思细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书事都在于用笔,核心就是把笔控锋的上下左右轻重缓急。
还有肥瘦筋骨得势与失势等。
汉字表情达意,准确简洁,十分讲究“优化组合”,还要“顾全大局”,讲究“避让”。
根据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松有紧,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方有扁……这种组合,汉代书家蔡邕说: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真正 书法 务必 看完 作用 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