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湛江市高考生物二模.docx
- 文档编号:24707165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97.81KB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湛江市高考生物二模.docx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湛江市高考生物二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湛江市高考生物二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湛江市高考生物二模
广东省湛江市2016年高考生物二模
一.选择题
1.在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但在细胞质中合成的DNA聚合酶可以进入细胞核.这一事实不能说明( )
A.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部分大分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透过核膜
C.核膜控制着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
D.细胞质中某些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2.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及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
B.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提出“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D.斯他林和贝利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化学调节”
3.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激素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垂体
B.通过手术切除实验狗的性腺,狗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C.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D.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肝糖原的含量也会升高
4.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状况是( )
A.群落演替比较活跃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C.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复杂
D.消费者的能量多于生产者的能量
5.下列生物实验的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时,先在待测样液中加甲液,混合后再滴加乙液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成高倍镜观察
C.制作蘚类叶片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时,取蘚类小叶放入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D.提到绿叶色素时,取鲜绿叶置于研钵中,加蒸馏水、SiO2、CaCO3一起研磨
6.nuc﹣1基因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分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nuc﹣1基因的表达可导致细胞凋亡
B.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细胞的nuc﹣1基因均不表达
C.癌细胞分裂快,其内不可能存在nuc﹣1基因
D.nuc﹣1基因的一条链中A与T一定相等
二.非选择题
7.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植物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理学研究:
(1)将植物种子放置在光照条件下,给予5℃、10℃、15℃、20℃、25℃、30℃的温度处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0、32.5%、91.5%、94%、97.5%、39%;而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0、0.5%、1.0%、0.5%、1.0%、0.5%,据此实验可知,户外播种时应选择 (厚、薄)沙土覆盖在该植物种子上.若想进一步探究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应选择的温度范围为 .
(2)若用培养液培养植物,要定时更换培养液,目的是避免根进行 产生酒精毒害根细胞,影响根通过 方式吸收无机盐.
(3)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释放气体的影响,结果如图.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植物产生的O2量为 mol•m﹣2•h﹣1,此时若适当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保持光合速率不变,则应该 (增加或降低)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从而为暗反应提供 .若将实验中的自然光改为绿光,短时间内C3和C5的变化将是 .
8.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物.
(1)疟疾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热源作用于下丘脑 中枢,导致产热量 ,此时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2)疟疾会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其中水肿是因为 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使组织液的 升高导致吸水能力增加.
(3)青蒿素除了抗疟疾外,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可用于治疗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推测该衍生物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免疫 (增强、抑制)作用.
9.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每年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
(1)如图是人口的增长曲线图,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曲线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预测国家未来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从种群特征来看,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2)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适当调整膳食结构.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将植物性食物与植食性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1调整为2:
1,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 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的影响,目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列举2个):
.如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是建立 的观念.
10.图1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图2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一号、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的遗传病基因)
(1)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含量高,但酪氨酸的含量低,据图1分析,该症状发生的原因是酶 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而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则是因为酶 缺乏.(上述两空填数字符号)
(2)请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号家庭生出苯丙酮尿症孩子的原因是 .
②4号的基因型是 .
③8号已经怀孕,她生出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是 .
11.从除虫菊花瓣中提取的除虫菊酯Ⅰ被广泛运用于杀虫剂的制作.
(1)天然除虫菊酯Ⅰ在高温(60℃以上)下易分解失效,提取时常采用常温萃取法.萃取前要先对新鲜花瓣干燥处理,此时要注意控制 和时间,原因是 .
(2)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繁殖除虫菊,外植体一般选自未开花植株新萌发的嫩芽,原因是这部分的细胞 .为避免杂菌感染,应对外植体进行 处理.
(3)若需从土壤中分离出可降解除虫菊酯Ⅰ(分子式:
C21H28O3)的微生物,应将土壤样品接种于以除虫菊酯Ⅰ为 的固体培养基上,该培养基在用途上属于 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挑选周围出现 的菌落,使用 方法进一步分离和纯化.
12.如图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某种经济作物进行品种改良的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转基因技术、 技术和 技术.
(2)要获取抗虫基因,首先是建立相应的 文库,从中选出所需的抗虫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以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而对两种限制酶的要求是 .
(3)为获取杂种细胞,先除去细胞壁以获得 ,再用PEG诱导其融合;融合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出现 .
(4)为鉴定新品系D的抗虫性,需要从个体水平进行 实验.在推广引种 时,要注意转基因作物的种群数量不得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但在细胞质中合成的DNA聚合酶可以进入细胞核.这一事实不能说明( )
A.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部分大分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透过核膜
C.核膜控制着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
D.细胞质中某些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了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且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
A、细胞核中的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但在细胞质中合成的DNA聚合酶可以进入细胞核,说明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核孔实现的,不是主动运输,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核膜控制着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C正确;
D、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
B.
2.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及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
B.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提出“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D.斯他林和贝利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化学调节”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通过实验排除了神经调节的作用,但沃泰默并未得出正确结论.最终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了促胰液素.
【解答】解:
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提出“DNA具有双螺旋结构”,C错误;
D、斯他林和贝利斯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化学调节”的实验,未使用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故选:
B.
3.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激素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垂体
B.通过手术切除实验狗的性腺,狗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C.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D.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肝糖原的含量也会升高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同样,性激素也存在这样的反馈调节.
【解答】解:
A、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其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靶细胞和靶器官分布于全身,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A正确;
B、被手术切除性腺的动物血液中的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生高,B错误;
C、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C错误;
D、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会促进肝糖原的水解,故肝糖原的含量会降低,D错误.
故选:
A.
4.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状况是( )
A.群落演替比较活跃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C.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复杂
D.消费者的能量多于生产者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答】解: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说明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物种丰富度高,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生产者的能量多于消费者的能量.
故选:
C.
5.下列生物实验的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时,先在待测样液中加甲液,混合后再滴加乙液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成高倍镜观察
C.制作蘚类叶片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时,取蘚类小叶放入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D.提到绿叶色素时,取鲜绿叶置于研钵中,加蒸馏水、SiO2、CaCO3一起研磨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
A、检测梨匀浆中的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应该现配现用、混合使用,还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成高倍镜观察,B正确;
C、制作蘚类叶片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时,取蘚类小叶放入清水中,盖上盖玻片,C错误;
D、色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丙酮等.提取绿叶色素时,取鲜绿叶置于研钵中,加无水乙醇、SiO2、CaCO3一起研磨,D错误.
故选:
B.
6.nuc﹣1基因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分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nuc﹣1基因的表达可导致细胞凋亡
B.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细胞的nuc﹣1基因均不表达
C.癌细胞分裂快,其内不可能存在nuc﹣1基因
D.nuc﹣1基因的一条链中A与T一定相等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及维持稳态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
2、细胞分化是指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
【解答】解:
A、由题意知,nuc﹣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分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细胞死亡是由nuc﹣1控制的,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此胚胎发育过程中,nuc﹣1基因会表达,B错误;
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细胞,癌细胞内含有nuc﹣1基因,只是该基因不表达,C错误;
D、基因中两条链上的碱基A=T,单链中A不一定与T相等,D错误.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7.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植物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理学研究:
(1)将植物种子放置在光照条件下,给予5℃、10℃、15℃、20℃、25℃、30℃的温度处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0、32.5%、91.5%、94%、97.5%、39%;而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0、0.5%、1.0%、0.5%、1.0%、0.5%,据此实验可知,户外播种时应选择 薄 (厚、薄)沙土覆盖在该植物种子上.若想进一步探究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应选择的温度范围为 20℃﹣30℃ .
(2)若用培养液培养植物,要定时更换培养液,目的是避免根进行 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毒害根细胞,影响根通过 主动运输 方式吸收无机盐.
(3)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释放气体的影响,结果如图.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植物产生的O2量为 4 mol•m﹣2•h﹣1,此时若适当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保持光合速率不变,则应该 降低 (增加或降低)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从而为暗反应提供 [H]和ATP .若将实验中的自然光改为绿光,短时间内C3和C5的变化将是 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柱形图:
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呼吸作用强度为4单位;而光照强度为4klx时,没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释放,表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即为光补偿点;超过该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将大于呼吸作用,因此有氧气的释放.
【解答】解:
(1)比较光照条件和黑暗条件下的种子的萌发率可知,光照条件种子萌发率明显高,因此户外播种时应选择薄沙土覆盖在该植物种子上.在光照条件下,25℃时的种子萌发率最高,因此若想进一步探究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应选择的温度范围为20℃~30℃.
(2)若用培养液培养植物,要定时更换培养液,目的是避免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根细胞,影响根吸收无机盐,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3)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没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释放,表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不变,因此植物产生的O2量为4mol•m﹣2•h﹣1.此时若适当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会提高光合速率,要保持光合速率不变,则应该降低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从而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若将实验中的自然光改为绿光,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大量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抑制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导致一段时间内C3和C5的变化将是增加、减少.
故答案为:
(1)薄20℃﹣30℃
(2)无氧呼吸主动运输
(3)4降低[H]和ATP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
8.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物.
(1)疟疾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热源作用于下丘脑 体温调节 中枢,导致产热量 增加 ,此时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疟疾会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其中水肿是因为 内环境 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使组织液的 渗透压 升高导致吸水能力增加.
(3)青蒿素除了抗疟疾外,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可用于治疗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推测该衍生物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免疫 抑制 (增强、抑制)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疟疾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此时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散热量增加
(2)组织水肿是因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吸水能力增加,大量水滞留在组织液导致的.
(3)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故青蒿素可用于治疗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推测该衍生物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内环境渗透压
(3)抑制
9.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每年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
(1)如图是人口的增长曲线图,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曲线 Ⅰ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预测国家未来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从种群特征来看,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年龄组成 .
(2)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适当调整膳食结构.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将植物性食物与植食性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1调整为2:
1,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 1.38 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的影响,目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列举2个):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如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是建立 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的锐减,同时会增加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Ⅲ曲线所示的变化.人口增长合理的曲线应是Ⅰ曲线.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等人为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从根本上降低了人的出生率
【解答】解:
(1)分析人口的增长曲线图,其中最理想的Ⅰ模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2)设膳食结构调整前(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供给人类的总能量为X,调整后(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供给人类的总能量为Y,则有:
÷10%+
÷10%÷10%=
÷10%+
÷10%÷10%,整理得:
55X=40Y,
≈1.38.
(3)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的影响,目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如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故答案为:
(1)Ⅰ年龄组成
(2)1.38
(3)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可持续发展
10.图1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图2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一号、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的遗传病基因)
(1)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含量高,但酪氨酸的含量低,据图1分析,该症状发生的原因是酶 ① 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而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则是因为酶 ③ 缺乏.(上述两空填数字符号)
(2)请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号家庭生出苯丙酮尿症孩子的原因是 1号和2号都是苯丙酮尿症基因的携带者,都能产生携带该病基因的配子,当同时携带该致病基因的配子结合后发育成的个体即为苯丙酮尿症患者 .
②4号的基因型是 AABbXHXh .
③8号已经怀孕,她生出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是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分析图2,正常的1号和2号生了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理可以确定尿黑酸症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
(1)分析图1,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含量高,但酪氨酸的含量低,说明苯丙氨酸生成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受阻,该反应需要酶①的催化,即该症状发生的原因是酶①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而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原因是尿黑酸不能生存乙酰乙酸,这是由于酶③缺乏.
(2)请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分析可知,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号和2号都是苯丙酮尿症基因的携带者,都能产生携带该病基因的配子,当同时携带该致病基因的配子结合后发育成的个体即为苯丙酮尿症患者.
②二号家庭不携带苯丙酮尿症基因,即均为AA,由于8号患尿黑酸症(基因型为bb),9号患血友病(基因型为XhY),因此可以确定4号的基因型是AABbXHXh.
③7号的基因型为
AABBXHY、
AaBBXHY,8号基因型为
AAbbXHXH、
AAbbXHXh,8号生出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1×1×
×(1
)=
.
故答案为:
(1)①③
(2)①1号和2号都是苯丙酮尿症基因的携带者,都能产生携带该病基因的配子,当同时携带该致病基因的配子结合后发育成的个体即为苯丙酮尿症患者
②AABbXHXh
③
11.从除虫菊花瓣中提取的除虫菊酯Ⅰ被广泛运用于杀虫剂的制作.
(1)天然除虫菊酯Ⅰ在高温(60℃以上)下易分解失效,提取时常采用常温萃取法.萃取前要先对新鲜花瓣干燥处理,此时要注意控制 温度 和时间,原因是 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高考 模拟 卷高三 生物试题 答案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