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703442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06KB
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
《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本试卷共10页,24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模写形象里的“文”,到孳乳浸多的“字”,象形字在量的方面减少了,代替它的是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
书写者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卷的缓急,表现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林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
近代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对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说:
“一个规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
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
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神样的诸形式。
”又说:
“表现在一脸像造形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纹。
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像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
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人。
古人传述仓桢造字时的情形说:
“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现大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万物的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义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
“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的书法也诞生了。
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具有美的性质,使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的审美意象中,“意”是灵魂所在,"象"是''意"的具体呈现,二者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
客观上,书法意象之美的表达有其前提条件,即天赋的才能与经过艰苦训练以获得的“匠”的技法。
尽管“匠气往往与灵气相对,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技法的修习是必不可少的。
举例而言,我们欣赏锤繇的《宣示表》,能从其中看出一种古拙质朴的趣味,用笔内敛含蓄而又自然天真。
然而,镀繇书法所呈现出的“拙削!
”,是其超越了娴熟的技法之上的表达,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
若没有“匠”作为基础,仅仅从表面看到锤繇书法之“拙”,则难以理解其书法意象之美,甚至可能“画虎类犬”O
另一方面,仅有技法角度的婀熟并不够,从主观上来看,“意”处于更加重要
的地位。
王盘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斑,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这一论述从侧面上表明了书法作品若没有“意”,则只能被称为点画而非书法艺术。
刘熙载《书概》中提出“意,先天,书之本也:
象,后天,书之用也”,辩证地阐述了书法之“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书法之“意”指的是艺术家主体创作的情意,是形而上的、诗意化的审美意趣:
书法之“象”则是形而下的落实到方寸之间的笔墨表达。
在他看来,“意”是书法的本质与核心,“象"则是''意”的载体。
刘熙载对书法意象的表述,与中国艺术中“意在笔先”的哲学观是一致的,强调在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方能落爸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将自身的情感抒发于邕墨之间,成为艺术家心性与审美趣味的表达。
(摘编自蒋乃为《论书法的审美意象特征》)
材料三:
而对一件书法作品,我们所能直接通到的只是点画、线条、字舟以及作品的整体章法等外在的形式,这些形式包含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二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书法的“符号时空”。
这些可见的“符号时空”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书法拿“胸中之竹”的直接外化。
那么,书法家的“胸中之竹”是如何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书法家要排遣心中各种世俗的杂念,凝神静气,将心灵自放于广表无边的时空之中,使之逍遥自在,无所拘束。
这时,书法家就要开始构思布局作品的整体形式,甚至通过多次的练习,寻找那种“上手”的感觉。
但即便如此还不能立即进行创作,因为这时人为的工巧布算有余,天然其趣不足。
“胸中之竹”只是一个大概的雏形,书法案将这团“活的意思”养在心中.等到身安意适,心手双扬,笔墨互发之时,书法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真正将“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
这个过程所对应的就是“心理时空”(生命时空)。
这里的“胸中之竹”(包括“手中之竹”)又从何而来呢?
这一“符号时空”的来源有二:
一是历代书法家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作以及书法家、书论家总结出来的书写经验与书学思想:
二是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等宇宙万象给书法家所带来的种种形式方面的启示。
前者属于已有的“符号时空”,后者源自亘古存在的“自然时空”(包含社会、历史时空),而前者也从根本上来源于后者。
(摘编自詹冬华《书法的时空性及其形式美学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字由模写形象发展到用抽象笔画构成字体,既表现自然、社会的形象,也能发抒书者的情感、意境,具有艺术美感。
B.中国古代先民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构造概念,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C.王羲之认为,书法不需要讲究形式上的线条平直、大小•致、结构工整、前后齐平等,只要其中有“意”,就是书法艺术。
D.从根源上说,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字形以及整体章法等外在的形式,是书法家对“自然时空”的理解和领会的外化。
2.对材料一引用罗丹的话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证一条规定的线通贯宇宙,赋予一切被创造物。
B.论证法国雕刻以及德国绘画艺术都具有荚的性质。
C.论证中国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美的性质。
D.论证只有少数古希腊人具有表现美的艺术决断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用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以及自心的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与音乐相似,可见中国书法也具有类似音乐的美感。
B.欣赏镣繇的书法作品,应该努力去感受其中古拙质朴的趣味,领略用笔的内敛含蓄和自然天真,而不要去在意它的点画线条。
C.只要书法家在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他的审美情趣和个人风格自然就会形诸笔端了。
D.人为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所以只有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能真正把书者的“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
4.材料一-论述了“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具有美的性质”,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
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分)
5.如果你有志于书法创作,材料二和材料三给了你哪些启发?
(6分)
(二)现代文阅读D(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风张锐锋
这是一只有着不朽的几何造形的中国北方风箱,它肯定来源于某一古代木匠的精巧设计,其形体之美与合理性得自神的灵感。
否则,它为什么在时光里渐渐隐蔽起来?
那一年夏天,我回到老家,以斧头砸开锈锁,当那久弃的房屋敞开时,风箱带着满身尘土出现在限前。
我看着这一时光的遗物,那被多少双手磨细的握柄,那经历了无数次重复运动的拉杆,它们是一种可靠的生活见证,或者就是生活本身。
因为在这原始的风源里滤聚着最简明的生活原理,并使人的生命消耗于其中。
厚厚的尘土覆盖着它的一切,然而那最基本的外形仍是显而易见的。
那些尘土是那样细腻,让你想到有一种有足够力量杀死爱的伟大感情。
风箱现在是完全静止的,它的风已经窒息在喉咙里,窗外的树叶几乎没有任何响动。
这是一个无风的日子,平时那种树叶寒窣的躁动终止于离我很远的一个肃穆时刻,仿佛整个宇宙陷入涅槃的极乐。
风在生活之中如此重要,在完全无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死的恐惧。
风是没有形体的,可它赋予他物以形状。
比如说,大树被刮得晃动不安,小草会弯曲,屋顶的盖瓦发出尖锐的啸声——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激精吗?
风止歇的时候,你能说这不是万物所找寻的一个沉思机会吗?
童年时代,我常常坐在以玉米柔软包叶编织的草墩上,帮着祖母烧火做饭。
我以一双小手握紧风箱的握柄,用力抽动拉杆,入风口的活板发出清脆的哺哒之声,宛如一架走时精确的钟表。
这大约是我最初接触到的劳动,它有着音乐的节拍并与万物的循环往复和暗合。
风箱的节尽与风的节奏是一致的,风就这样像呼吸一样把自己灌输与渗透到土灶里的火焰底部,使那明亮的火焰不断膨胀和收缩。
从灶口射出的火光,把我与我坐着的草墩一齐照物,我的影子被放大,一直投射到门槛之外,这或许是童话里巨人的原型。
北方的铁偶里沸水翻腾,水汽像烟雾一样上升,并在我的头顶盘旋。
我从这蒸汽里就视祖母膝胧的脸形,那一呈现于白发下的幽暗轮廓使人想到人类最初的祖先,因为一切混沌中的都似于创世之初。
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
我便愈加拼力地拉动风箱。
风箱的节奏变得短促而粗重,火焰发出呼呼的响声,我为此感到惊讶:
一只长方体的风箱竟然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世界的链环如此巧妙,让那有形的出自无形,无形的又得自有彩。
我的童年从一开始就坠入了这样寺特的循环:
我的手连接着风箱,风箱以风的彩式连接着火,火连接着锅,锅连接着水并以蒸汽连接将熟的食物,我的生命又必须接纳这些食物。
我要凭藉食物所提供的力量拉动风箱,并且成长。
在这循环之中,成长是唯一多余的滋生物。
它构成循环真正的意义,这意味着有意义的东西总是存在于那些看似多余的部分里。
生命正是一个圆的光滑边缘的粗糙凸起。
光滑是美的,凸起的事物才是悲壮的与不朽的。
我以手中的煤铲添加着火焰,使火焰一直向我的生命垒积光亮,在火焰的帐缩之间我得到了成长所必需的韵律。
我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只风箱。
我如同那风本身,来自一只长方体构形的密匣。
有一次,外面刮着大风,我在屋内部着祖母拉风轴。
土灶里的火舌呈枯黄色,如同剥开的蜜橘渗透着汁液般的晶亮。
它从下向上喷吐着,仿佛它来自这间旧房子的神秘基础。
它随着我拉动风箱的节奏而跳跃,我感到了一个控制者的欣喜。
因为火焰成了我力量的间接证明,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正在增长中的无形的东西。
祖母凑过身子,帮我添一铲煤,砍赏着土灶里根眼的火苗,对我说:
行,比狗强啦。
是啦,我已经长大了,并且仍在成长。
祖母说我比狗强,那就是说我的能,力已超过了某些动物,也就是说,我已从原始的动物之愚里提炼了出来,拥有了人的独特精神!
人的自豪竟然从此开始,我的全部基础竟是那被风煽动的火焰所物筑。
风通过高贵的或卑下的、强悍的或性弱的、高尚的或低劣的形状显现自身。
大风起兮云飞扬,风箫萧兮易水寒,风沙乔木动悲吟,数盼秋尘,一篙寒汐,苍涯绿嶂,楼外冥冥,江皋隐隐,东风睡足交枝,堪恨西风吹世换。
一切竟是风的呈现,它将入世的冷漠、悲苦、虚幻与幸福纠织在自己复杂的锦绣里。
它的骨骸永藏于暗处,让你在狂沙吹尽时拭目魏看血泪枯涸的荒野,又让你感到大地之下永埋着一个真理,因而草木在野火之后再度萌发,四季的循环只给平凡的事物以不朽。
(节选自《幽火》,有删改)
文本二:
我想说的是,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
小说是一个被创造的虚拟的生活时空,散文则是艺术地呈现一个已有的生活图形。
其中可能也会出现虚构,但这虚构被限制在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的真实性框架里。
因为所写的生活既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真实就必须依赖记忆,而记忆并不总是完整的。
严格意义上,没有绝对完整的记忆,记忆更多以碎片方式存在。
然而,散文叙述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碎片粘合、拼接起来,以便还原本卖,重获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需要修补残缺的、然失的部分。
这要通过基于经验的想象力,以一定的虚构来推演、衔接、填充和还原记忆中的缺失。
散文也有虚构,但它的虚构和小说的虚构有着本质区别。
(节选自张锐锋《文学大坐标上的新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风箱,赋予它生活的意义,由此引起对风之于生命和自然等更深层意义的思考。
B.火光放大影子,让“我”想到“童话里巨人的原型”,这是童年的真切体验,也充满了飞扬的想象。
C.作者从“风”“火”变奏中思考世界链环“无形”和“有形”的关系,意在指出人在自然循环中是多余的。
D.文章结尾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呈现人世种种情状,在更为宽阔久远的文化背景下,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7.下列对文本一中与祖母相关的童年回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关于祖母的描写着黑不多,但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使“我”从小就理解r生命的终极意义。
B.蒸汽里祖母“白发下的幽暗轮廓”让“我”想起“人类最初的祖先”,迷蒙混沌的情景是引发这一联想的原因。
C.”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看似闲箔,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拼力拉动风箱以及对成长的思考
D.“行,比狗强啦。
”祖母的肯定和鼓舞,唤醒“我”作为人的自豪,使“我”获得成长为“人”的独特精神力量。
8.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些重要区别”,清分析作者心目中散文的特点。
(4分)
9.《风》体现了张锐锋在散文叙述方面独特的探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7(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翁万达,字仁夫,揭阳人。
嘉靖五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再迁郎中,出为楮州知府。
咸宁侯仇霄镇两广,纵部卒为虐。
万达缚其尤横者,杖之。
阅四年,声绣大著。
二十三年,推右副都御史。
寻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翟鹤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
万达谨侦候,明赏罚。
每当防秋,发卒乘障.阴遣卒倾朱于油,察禹次者朱其处。
卒后辄缚,毋敢复离次者。
严杀降禁,违初抵死。
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
寇乃不敢轻犯。
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更亦日省。
万达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请无不从,独言俺答贡事与帝意左°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伦答将寇宣府,总兵官赵卿怯,万达奏以周尚文代。
未至,寇犯滴水崖,指挥董扬等战死。
寇移而南。
会尚文万驹■至,参将田埼狗千余与合,寇据险不退。
万达督参将姜应熊等驰赴,顺风鼓噪,扬沙蔽天。
寇惊日:
“翁太师至矣!
”是夜东去。
帝侦万达督战状,大喜,立进兵部尚书果右副都御史。
寻以父忧归。
明年秋,诏起万达代宗皋。
万达方病疽,庐墓间,疏请终制。
未达,而俺答犯都城。
兵部尚书得罪,遂即以万达代之。
万达家岭南,距京师八千里,倍道行四十日抵近京。
帝责其欺慢,念守制,姑夺职,听别用。
三十年二月,京察,自陈乞终制。
帝疑其避事,兔归。
三十一年十月,卒,年五十五。
万达事亲孝,父殁,负士成坟。
好谈性命之学,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
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哀者,万达称首。
隆庆中,追谩黑毅。
(节选自《明史・翁万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
B.二十七年三月/万达乂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
C.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页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
D.二十七年三月/万达乂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边防等事宜,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B.防秋,古代北方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会加强警卫,调兵防守。
C.京察,明代吏部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官员能够恪尽职守。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褒而不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万达不畏强权,惩凶除暴。
镇守两广的咸宁侯放纵部下作恶,时任知府的翁万达杖打其中特别强横者,立即声名远扬。
B.翁万达治军有方,纪律严明。
他对擅离驻点的士兵加以惩罚,又严令禁止杀害降服的敌人,违反禁令者必须抵命。
C.翁万达指挥得力,威震敌胆。
敌人据险顽抗,他督令参将率军参战,明军声势浩大,敌人听说他来了,吓得连夜逃离。
D.翁万达谨守孝道,力求终制。
父亲死后,他背土堆坟,并带病守丧;朝廷起用和考评的时候,他两次请求服满三年丧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万达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请无不从,独言俺答贡事与帝意左。
(2)帝责其欺慢,念守制,姑夺职,听别用。
14.翁万达在哪两个方面堪称嘉靖年间的边臣第一?
(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传神①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杨骥虽存千里志,云鹤已息九天风。
魄嚏骨法②吾能相,难著凌灿刻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
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
②骨法:
骨相特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乂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H。
D.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16.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眼泪常与悲愁练习在一起,如《诗经•氓》中“,”写出热恋中的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2)《出师表》开篇,诸葛亮劝谏刘禅要“开张圣听”,最后用
“,”再次表明这片苦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莆田市 高中 毕业班 第二次 教学质量 检测 试题答案